分享

诗风雅韵颂国魂(三)

 一叶知秋9818 2021-01-21

 诗风雅韵颂国魂(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

          文/梓楹

 唐诗发展到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从宋朝起,后人一直沿习唐诗创下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格进行创作。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宋诗演变过程,宋初诗多效晚唐,气格卑靡。杨亿等以李商隐为宗,倡西昆体,滥用典实,难以索解,引起诗坛振动。徐铉、王禹偁等由元和以上习李杜,稍崇风骨。宋诗至熙宁(神宗)、元祐(哲宗)间而臻为极盛。“元祐体”以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当之,苏、黄为主。其特点以才智、学问、议论为诗,脱离唐诗面目而自成体格。

宋末方回撰《瀛奎律髓》,主江西派,又倡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此自成一系统,对后世影响甚深。南宋国势衰弱,偏安以后,诗人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南宋四家”。后起有“永嘉四灵”,因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不足跻于诸大家之列。至于继“四灵”而起的“江湖”派,也不为人重视。宋诗至此由枯竭而结束。

金元诗,金人崛于塞外,既定鼎燕京,进取汴梁,与宋成南北对峙之局,宋文士蔡松年、吴激辈,先后归之,因挟苏学北行,东坡诗遂盛行于金国,以启一朝之盛。金诗积百年之涵养,集大成于元好问。对元朝之诗,概括得更为简要:元人以异族入主中夏,对汉人之压迫,有甚于金。士气销沉,混迹于倡优,假杂剧以遣忧避祸,曲盛而诗词皆无甚特色,亦时势为之。

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成化至正德年间,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徵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后来,诗歌创作模拟倾向更为严重。如其七律主要学杜甫,初读几首尚有“高华杰起”之感。但其用字多从杜诗而来,雷同重复,以至胡应麟也认为“不耐多读”《诗薮》续,造成了明诗之衰敝,明诗专尚摹拟,鲜能自立。摹拟之习,至“公安二袁”出,始渐革除。 

清诗之复盛,先说明清虽以异族入据中原,而对汉族文明,接受甚早,濡染亦深;再阐述清代学术文化有惊人之发展。以诗歌言远胜元明两代。清诗虽亦规模唐、宋,而诸大家各能特具风格,至乾嘉而臻于极盛。

清诗之转变,阐述咸丰、同治间,为清诗一大转变,宗尚杜甫、韩愈以及黄庭坚。甲午(光绪二十年)中日之役,中国创巨痛深,诗人黄遵宪崛起岭南,抒悲愤,写可歌可泣事迹,为晚清诗坛放一异彩。

宋、元、明、清直至现代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朝的影响。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到时代的制高点上来俯瞰唐诗。

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近体诗、词,对中国近代影响很大,毛诗词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挥写中国革命战争史诗。代表作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娄山关.忆秦娥》《蝶恋花.答李淑一》毛主席诗词诸多,名句更数之不尽。

诗人们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个以新现代诗于五四运动兴起,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了新一轮的多元融合。诞生了现代诗。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席慕蓉《成长的痕迹》、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余光中《乡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人作品,引领着中国现代诗的新潮流与发展。以《诗经》、《楚辞》、乐府诗、五七言古诗近体诗、现代诗,展开中国的诗歌漫长的发展史诗历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