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务院批示,社保不用多交了!但我们的养老该怎么办?

 昵称73466322 2021-01-21

紧急缓冲

前几天跟一个私募朋友聊天,在谈到宏观经济的问题中,他提到一个观点,当下的政府最强悍的一点是有着非常迅速的纠正措施。

果然,在社保负担问题受到关注后,这次强哥也迅速出面表态了。

国务院在昨晚发话,整体重点如下,

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适当调整社保费率,确保社保总体上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创投税负既往不咎,同样保持整体税负不增。

新三板差价收入免征个税,确保资本市场顺畅。

确保个税减负,同时让医疗教育养老等费用进行个税扣免。

这波操作对于当下出现困境的民营企业来讲,可以算是久旱逢甘露,成功续命一波。

贤明的判断

其实当下我们国家的社保压力之大,这里再给大家参考下我国跟全球各国的税负对比。

而昨晚国务院发言的一系列重点,都指出了问题关键所在。

1.     中小企业负担

根据之前的说法,如果社保对中小企业进行追缴,那么整体的税负将达到2万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过去一年民营企业所有的净利润之和。

也就是说一旦被追究,基本上就要吃光民营企业一年的利润,这样做将有可能导致失业潮出现,增加社会不稳定性。

现在国务院的声明已经表示当下将采取过往的征收手段,那么社保的征收压力基本缓下来。

2.     创投税负不增

这一点可能容易被大家忽略掉,但是创投企业是一个风险极高但作用极大的行业。

大家都知道,国内中小企业是解决我们国家就业问题的核心力量。

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有赖于创投资金的注入和帮助。

因此,如果创投的税收过高,那么就会非常打击投资人的积极性。

对于创投这个行业,老严觉得外界都有着一个偏见——创投很赚钱。

其实,创投的商业模式,是一种通过收益率覆盖风险的模式。

大家往往只看到某个创投公司在某个项目上斩获上千万上亿的利润。

但是那些砸了钱进去却完全打水漂的项目,公众是不会知道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投资公司分散投了100家公司,砸了1个亿,其中99家都死了,而有一家赚了1个亿,假如这一家初始投资额是100万,那么乍看之下这企业赚了100倍的利润,非常多。

但实际上投资公司整体的投资是砸了1个亿,也就是只翻一倍。

假如,我们对这1个亿的利润进行非常高的税负征收,那投资失败打了水漂的那99家企业又该如何算?

单纯看投资公司在某个项目上赚了大钱,而忽视了投资公司在其他项目上承担的风险,这对于投资者来讲是很不公平的。

3.     居民个税减负

5000元的起步税点这个比较具争议,如果单看一线城市的工资收入,那么5000块确实完全不够看,但如果是三四线城市的工资收入,这个5000块的起征点力度还是不小的。

其实老严更看重的是教育医疗费用的抵税作用,这部分操作如果真能落实下来,我觉得对于中产阶级的朋友来讲,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直以来这部分却没什么人关注和推动。

当前中产阶级对小朋友的教育支出总收入占比大致如上图,如果教育支出能作为抵税项目,那么家庭的压力将减少不少。

不过,如果大家都可以把支出用来抵税,也可能会导致不同收入人群对教育投入的鸿沟进一步拉开,最终实质性推高了教育成本支出,这一点需要继续观察。

养老需要靠自己

虽然这轮社保风波算是由总理出面给平息下来,但是这不代表我们的养老问题被解决。

大家在对社保上缴压力减少而乐观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不可能再去依赖政府。

其实养老的问题根源是在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这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

社保的空缺不过是这个趋势的一个反映。

如果保持当前的社保上缴条件,老严认为,延迟退休将有可能是一个被提上来的措施。

隔壁的俄罗斯已经在推行,大帝为了全社会的稳定甚至让自己的民望下降。

国内则早已有风声了。

老严觉得,退休养老这种事情,应该尽快市场化,由市场和社会慈善来解决。

而当下还身体力壮的我们,应该尽快对自己的养老做出规划,尽早做好储蓄和投资。

首先,对于风险波动忍受能力比较高的朋友,应该不断坚持进行指数基金定投,股票市场从长远来看是一个收益率最高的市场,非常适合养老储蓄。

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过往20年美帝和A股的实际增长,其实都是妥妥的长牛。

这里还是想提醒下大家,当下的A股就是入市良机,现在连国家队都把养老基金砸进去。

大家如果真想对自己养老负责,可以参考老严文末的组合推荐,购买的品种基本跟国家队差不多。

不过,如果对于波动难以承受,那么最适合大家进行养老储蓄的就是年金险。投资年金险,至少能保障我们的资产跟上通胀,具体的品种可以看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害怕暴雷,担心股灾,不如试下支付宝推出的养老险》。

老严认为,这一场社保风波,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养老是需要靠自己的。

理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习

关注财富严选,基金/保险/地产多维度学习理财知识

回复理财配置策略,获取30岁前和婚后的理财攻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