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战果的诡异报告

 渐新堂 2021-01-21

高考战果的诡异报告

渐新堂

       昨天及今天早晨,看到了三篇有关高考的文字。

       一篇是湖南的高考分数如何在全国遥遥领先,使用的方法是用全国使用卷1的省份的状元分数在湖南的排名最多只能够排到几百名之后。

       一篇是在同一个省内B市高考如何碾压过了A市,言辞凿凿,非常血腥。

       一篇是中南大学蔡言实做的高考40年来的状元调查分析报告,数据图表丰富直观,也似乎颇有说服力。

       但是,教育人只要对阅卷,对高考略有接触,就会发现这三篇文本都是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危言耸听,说得只是刺激眼球的半边理。

       第一篇说湖南的高考分数的文本,没有具体的出处,可能也不好注明出处。当然,也可能还是中南大学蔡言实门下的学生打工时的泄露,才有了所谓的全国使用统一试卷的分数收集与比较。因为一般人是很难得到各省第一名的分数的,何况很多省还没有来得及在25日前全部整理完毕对社会公开。这些数据,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省以及严格遵照国家要求不炒作高考(如广东就只对社会和学生公布是否处于前10名前100名等,稍后才逐步对本人发布分数),展示不提供媒体操作的状元名单,湖南居然25日就能够拿出全国的文理科的第一名的分数,是臆造还是冒七年牢狱之灾的风险,违反国家保密协议采用非常规手段窃取了全高考最机密的分数?

       何况,不同省份有不同的评分尺度,在宽与严,多鼓励学生还是严格要求考生上,存在有很大差异的。就如同各省市各学校的运动会通讯比赛的成绩,国家体育总局或国家教育部从来不颁发通讯比赛的金奖银奖一样。

       关于B市高考碾压A市的问题,更是荒诞不羁。几位偶然进入前十分数的人数值得拿来说,值得来比较吗?如果这也是教育质量的稳定性的精准反应,为什么至今没有哪一所学校哪一个地区依靠自信相信规律,敢于在40年来的高考中立下军令状,去领取千万元甚至上亿的奖励?这如同买彩票,某一个彩票店的顾客中了大奖,我们就去跟风到该店购买一样可笑。

       高考的公正在大样本,在对于千百万考生的选拔基本公平,而不在个别人的精准,更不在高分段的万分之零点零零零几的精准,不然如何理解一份干掉千人,一份干掉万人的夸张说法,不然为什么还要采用自主招生来弥补?。在高分段为什么没有人敢于立下军令状,就因为缺少规律,具有极其大的偶然性。如高考作文60分,给多少分才是精准的,42分、52分、58分,甚至60分,在不同的阅卷者眼里,甚至在同一阅卷者的不同时间里,同一篇文章都可能得出截然不同分数,凡是对高考阅卷参与过甚至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就是这个A市,公布了今年上重点的人数12440人,不知道B市的是多少?作为大样本,这些数据是能够反应高中教育规模以及教育成熟程度的数据之一。在比较的这两市中,因为省考试院2013年以后的《高考年报》不再公布各个市各个学科的人均成绩,2013年的则对正规渠道的公正数据不可知道。但是,截止于2012年,B市的语文高考人均成绩竟然从过去十多年前的前三名堕落到2010年以来的稳定的七八名,成为珠三角地区垫底的分数。虽然自嘲的说法是考生数增长快导致人均分下降,但是,为什么2012年高考的数学仍然能够人均分数保持第一,英语人均保持第三第四名呢?考生人数与全省20多万增加到80多万现在的70多万,构成了多大的不同呢?特别可笑且恬不知耻的是,B市的几所过去靠计划经济条件下搜刮净优质生源的名校,按照国家级示范高中每一个年级必须办20个班的规模,每年招收1000新生,到现在却年年只拿出700余人参加高考,分母减少300之后,去比较什么率什么率,还有价值吗?为什么不敢于拿高一新生人数做分母去与别的学校比较呢,这是大样本而不是小样本,其数据的代表性相对具有可比性,如果加上学生的起点分数,更加可以看出这些名校对高分学生的失败率有多高了(该市招办2007年曾经做过很有数据说明力度的前100、前500、前1000名学生三年后所在名次的比较分析,其结论是三个高分段的失败率都高达了50%)。

       关于第三篇即高考状元的报告,中央教科所后来改名了叫做中国教科院了,曾经公布过研究报告。其结论是高考状元是高分低能的人,到社会上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该项目主持人曾经是官员出身的院长(当过教育部的司长),报告的实质是高考制度是不合理的,不要看这分数。应该说高考是存在选拔不精准的情况,但是,是否应该反其道而用之,采用高分进入专科低分进入重点呢。这些报告还有科学性吗,为了落实对高考的行政批判就罔顾基本常识,可笑可叹啊。

       中南大学蔡言实先生主持的状元分析报告,煞有其事地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其实,基本前提是不大存在,也是不甚清楚的。

       各个省市的状元之间差异很大,不仅仅是分数,还包括所代表的地区人数、评分标准的宽严。就像我们去比较中国的董事长的年收入以及创新能力、家庭出身一样,能够进行比较吗?华为的董事长与一元钱可以注册的制作手工剪纸的作坊大小的董事长,可以进行比较吗?学校的校长可以进行比较吗,北京大学与一人村小的校长,在知识学历能力影响力上可以进行比较吗?发达地区的村长与生态移民的村长的存款可以比较吗?何况,状元与探花榜眼到底有多大差异,小省状元与大省状元、民族地区状元与发达地区状元,几万与上百万近百万考生中的状元,竞争的强烈程度可以比较吗?如果这也有比较的价值,那么不同民族的头人也可以比较,哪怕有的民族只有几十人,有的几个亿。因为那些边远小省份的状元所在的省区市,优秀的学校极其稀少,落后地方的教育资源高度垄断,不读相对好一点点的学校又到哪里去读呢?

       该报告有关男女比例的问题,忽略了高校扩招,试题难度普遍下降的前提,扩招前呢,为什么没有说明这种变化。如果高考招生进一步达到普及化(我国现在是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女生所占比例更高,因为在美国,读博士的比例早已经超过男生,其原因在于女生就业比男生困难,被迫继续读书读博。

       当然,蔡言实状元报告的价值是有的,就是按照大概率的统计,不是官员出身的所谓所长院长的前报告所言“”状元都是窝囊废“”,大多数还是相对勤奋的有头脑的,在不同领域还是处在较靠前位置的,何况成为社会栋梁乃至精英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不少人去世多年才被社会认可,我们去要求近几年的数据近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数据,这对这些孩子的否定是否太急功近利太过于短识?

       高考数据庞大,信息含量极其丰富,我们如果按需截取,只说半边理,则很容易忽悠成天忙于工作的家长,成天钻营管帽的衙门,而对于了解教育个中甘苦的人,则是笑话一场罢了。

    长按或扫描此码方便继续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