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1届高三月考作文指导材料

 崔无容 2021-01-22

撰文:廖鹏

美编:美玉生烟

原题呈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到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二害的唯书也,今年的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无事可做,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湖北农民工,2020.6.24”。

   这则短短百字的留言迅速在朋友圈、豆瓣、微博之间接力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人,不少人因此回想起那些图书馆“拯救”的时光,阅读点亮人生的时刻。有东莞市民表示东莞图书馆 24小时开放的那个馆,有特别多外来务工的人,有的睡觉,有的看书,在精神和身体的层面上都是庇护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感悟?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写作指导

   材料第一段文字为叙述性文字,记述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离开时给图书馆的留言。这段话质朴、真诚,表述了一位农民工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认识,以及读书对他产生的影响。第二段文字为评论性文字,由农民工扩展到无数网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二是谈东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对材料的解读,本题可以有以下立意

阅读,点亮人生

生命,当追求丰盈的精神;

城市,应当有温度(人文关怀)。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教师下水文

书香盈怀袖,路遥又何妨

崇阳一中  廖鹏

   一名曾在东莞打工的农民工的百字留言在网络刷屏,引起人们热议。东莞图书馆曾于孤独无依中给予他精神的食粮,虽箪食壶浆,也乐在其中;虽蓬荜陋室,也心中有暖。那些被图书馆拯救的时光注定会熨帖你我的生命,人生之路漫漫修远,但有书香盈怀袖,远又何妨?

    以书香抵御人生的凄风苦雨,自可吟啸且徐行。

    台湾作家简媜曾说,如果必须回到少女时代,必带的一本书就是《简爱》。简爱具有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不依傍于罗切斯特,而是自力更生。尽管幼年时遭受舅妈和表兄妹的虐待,却在生活中没有遗失内心的暖与爱。世界以痛吻她,她却回之以歌。简爱的自励自强激励了步入喧嚣台北读书的简媜。尽管在贫困的乡村长大,物质匮乏,且到了大城市面临诸多困难,她始终笃信自己是翱翔于九万里长空的雄鹰,要活得恣肆而飞扬跋扈。阅读滋养了她的灵魂,壮硕了她的理想,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她如鱼得水,终成雄踞台湾文坛的散文家。书香氤氲,人生的困厄就此被消解、稀释,向来萧瑟处,而今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书香丰硕自己的精神根基,自是花中第一流。

叶嘉莹教授自小受到诗歌的熏陶。青年时代曾跟随老师顾随学习古诗词。古典诗词在她血脉之中汩汩流淌。后来她到达台湾,丈夫被拘禁,女儿女婿一一离去,面对人生的无常,她没有以泪洗面,而是以诗歌来救赎自己。“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先生毅然回到祖国讲授古典诗词,不为名,不求利,只为将诗教赓续下去。叶嘉莹先生90高龄古典诗词依然信手拈来,讲起古诗词滔滔不绝,岁月从不败美人。叶嘉莹先生心怀书香,赓续传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以书香润泽我们的风华少年,则国家文脉不衰。

    历览前贤今人,阅读都为人生奠基。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反观现在,书籍出版越来越多,图书馆陈列的书琳琅满目,但是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堪忧。素质教育之花并未全面开花,此为其一原因。另一方面,阅读之风并未在多数家庭蔓延开去。我始终认为,阅读应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同的事。新时代领路人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必定源自平时的阅读。我坚信,只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共扬阅读之风,让书香盈满整个国家,则中华文明必然长盛不衰。

   博尔赫斯曾说:“这世上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书香是丈量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的尺度。东莞图书馆给了很多人身体与灵魂的庇护,是很好的示范。我坚信,只要书香盈满每一个人的怀袖,纵然路远又何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