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潮涌的光伏业:乐观中有隐忧 (下)

 阳光大路 2021-01-22

市场应用扩展迅速的新技术不仅仅是210大尺寸硅片、异质结电池。2016年,高效的单晶硅电池、PERC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20%,如今已近80%、逾90%。PERC大潮之后,异质结与TOPcon(电池钝化接触技术)已开始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的竞逐。研究表明,去年以来“中国制造”组件功率提高了逾40瓦,超过了此前十年的涨幅。不仅是硅片和电池、组件,近几年国内光伏产业链其他领域——上游的硅材料,中游的逆变器、玻璃、背板,下游的电站运营管理系统,新技术应用、新品面市的速度都在加快,加速推动着光伏发电效率的提升、度电成本的下降。

重新潮涌的光伏业:乐观中有隐忧 (下)

2018年后,国产光伏电池效率创全球纪录次数大幅上升。据《2020年度中国光伏业报告》:迄今中国企业19次上榜,其中有14次出现在2018年以后,说明国内企业在前沿光伏技术研发方面的也在加速进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明确指出:光伏是中国整体创新实力领先美欧日且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少数行业之一。

技术进步带来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快速持续降本的推动下,截至2019年,全球大型光伏电站的平均度电成本(LCOE)下降了约80%,相较传统能源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国内目前最低光伏中标电价仅约0.25元,已低于煤电。去年全球最低中标光伏电价出现于葡萄牙,一度电不到0.1元,也是由中国企业采用中国光伏组件创造。

重新潮涌的光伏业:乐观中有隐忧 (下)

光伏业在中国虽属新兴产业,但这种技术迭代速度2018年以前也很少出现。原因何在?国内补贴政策的变化或许是刺激因素之一。2018年国内补贴额度骤降后,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标尺。当政策补贴日益接近于零,低人力成本的优势消耗殆尽,不时还有海外贸易壁垒的市场阻遏,清醒的投资者们早已意识到:“中国制造”光伏产品只能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隐忧从何而来?

虽然技术创新趋于活跃,产品迭代加速,市场持续扩容,但业内资深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光伏业仍有诸多隐忧。

隐忧之一是核心产品及配套产能扩张过快,再度陷入短期供过于求的陷阱。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企业已实施或宣布扩产光伏电池317.82吉瓦、扩产组件307.07吉瓦。至今年年底,国内排名前六的组件企业及四家龙头电池厂商,电池总产能很可能将逾240吉瓦。去年12月12日,协鑫集成合肥基地开工,计划在2024年前分四期建设共60吉瓦组件项目。12月29日上午,阿特斯宿迁组件项目开工,规划2022年年底前投产10吉瓦组件。

即使依据王勃华报告的最乐观预测——五年里,国内年均光伏装机量不超过90吉瓦,全球年均不超过280吉瓦。这意味着,各家龙头企业的扩产计划一旦完成,绝大部分的全球光伏装机量都成为中国企业的订单,才足以确保国内产能不明显过剩。一旦不及预期,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对于诸多上市企业来说,这将是不可承受之损。

隐忧之二是产业自身不够成熟。就产业链而言,一些关键配套环节的产能与技术水平存在瓶颈,很容易一紧就扩,一扩就过。去年上半年因“故障检修”一度供不应求的多晶硅材料,去年夏天以来价格暴涨且有价无市的光伏玻璃,便是突出的两例。

多晶硅领域,产能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易导致实质性的垄断。玻璃领域,则受制于以往“一刀切”的国家调控政策。去年12月16日,工信部公开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光伏玻璃项目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一旦放开产能限制,未来一两年供应紧张问题将得到缓解。政策变化的影响立竿见影。年底前的短短四天,中电彩虹、福莱特、洛阳玻璃三家光伏玻璃巨头已计划投入逾165亿元扩产。

此次问题将国内玻璃企业的弱点暴露无遗——大企业不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基本受制于政策调控。这些瓶颈如不及时拓宽,类似的乱局今后还将不断出现。

急剧变化的政策下,某些投资者急功近利,借助社会资本再度炒作光伏概念,杀鸡取卵,则是更大的隐忧所在。

中国光伏业界面向“3060”目标的雄心,首先建立在政府加速调整能源结构、加速电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在全球主要国家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也建立在较强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未来10-20年的光伏业发展空间巨大。王勃华在告中的预期——“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光伏装机70-90吉瓦、全球年均装机220-280吉瓦,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行业及其背后的投资者们对市场的乐观预期。

然而,如同以往每个上升周期一样,资本泡沫已经追逐雄心而来,而且比以往更快。百余家投融资机构出现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不少研究者指出,参考多年前光伏业乃至众多新兴产业的跌宕历程,蜂拥而入的资本在推动企业成长的同时,必将带来新的行业虚火,营造虚高的资产价值,甚至再度引导投机资金进入,又一次形成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在产品迭代不断加速的光伏业,一旦过剩,基本等同于投资失误。

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到今年年底,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环晟三家代表企业的210组件产能之和就将超过50吉瓦,210组件总产能很可能逾60吉瓦。“太阳谷”异质结国际论坛上,有证券业人士宣称:今年将是异质结制造元年。他预计,今年HJT可扩产至8吉瓦,2025年有可能爆发至100吉瓦。目前国内HJT已建规模不过2.18吉瓦,待建规模43.4吉瓦。目前HJT制造设备投资额为4亿-5亿元/吉瓦,增加近100吉瓦产能,意味着400亿元以上的投资。

2020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一些专家和企业家已对此“泼了冷水”,提醒业界不能因为形势大好,再度头脑发热,重蹈覆辙。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坦言,即使未来每年国内都能有50吉瓦以上的光伏装机量,但如果只是一味拼价格,低利润甚至没有利润,再大的规模也失去了意义。业内资深人士普遍认为,虽然环境利好,资本热情,但光伏企业必须冷静专业,理性预判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首先练好“内功”。

市场调控机制不完善、政策调控粗放滞后,是新兴产业发展之中的老问题,同样是光伏业的隐忧。不少专家提出,必须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政府治理体制改革,引导光伏市场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晶科能源有限公司CEO陈康平建议,“十四五”应提前布局特高压输电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以利于西北等太阳能富裕地区的电力输出。此外,政府应出台具体政策推动储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与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协同发展。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