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农秘方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口眼歪斜),只需2味药外敷,疗效100%,几天即愈

  平凡的人 2021-01-22

来源:行之医话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我国每年发病率为(26~34)/10 万,面瘫未及时得到合理医治容易遗留下鼓腮漏气、口角流涎、眼唇歪斜等后遗症状,且易受风寒、劳累等因素再次诱发,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大部分面瘫经综合治疗后预后情况尚可,但仍有10%~15%的面瘫患者因各种因素遗留后遗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的炎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神经根压及神经受损,从而引起局部功能区域活动障碍。本病对患者外观造成不良影响,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应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疏导。(本段内容摘自《针药结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作者:曹文胜,曹覃梦佳,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2019年第1期第17-19页。)

这一病名虽未出现于古代医著中,但其症状表现、致病病机以及治法治则,各家多有论述。春秋时期,《灵枢·经筋》论及足阳明经即提到“其病……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后世如隋《黄帝内经太素》、明《针灸大成》中记作“口噼”,汉《金匮要略》记载为“喎僻”,隋《诸病源候论》将此病归于“风口喎候”,直至清《针灸集成》中始有“面瘫”病名,至今仍化用沿袭此称以概括此类疾病。(本文由行之医话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20 世纪90 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面瘫病”确定作为中医病名加以分类、编码与诊疗,为现代中医诊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病名虽未出现于古代医著中,但其症状表现、致病病机以及治法治则,各家多有论述。春秋时期,《灵枢·经筋》论及足阳明经即提到“其病……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后世如隋《黄帝内经太素》、明《针灸大成》中记作“口噼”,汉《金匮要略》记载为“喎僻”,隋《诸病源候论》将此病归于“风口喎候”,直至清《针灸集成》中始有“面瘫”病名,至今仍化用沿袭此称以概括此类疾病。(本文由行之医话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20 世纪90 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将“面瘫病”确定作为中医病名加以分类、编码与诊疗,为现代中医诊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段内容摘自《从阳明论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理论初探》,作者:1王桢 2王兴臣 1王洁 1王缓缓 1袁润美 1山东中医药大学 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63期第258,26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