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心传承 西安美院一职工十年创作220卷佛经书法作品

 清样文一刀 2021-01-22

《华夏时报》记者 刘敏 西安报道

7月2日,鲁松敏佛教经卷小楷书法作品个展在西安正式亮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次最佳诠释。书写佛教经典古称写经、抄经,在中国历史久远,汉末即有相关记载。唐末以后因雕版(刻板)流行而至衰微。当代,数字技术发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承载工具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更是日渐淡出社会生活。不少人看到“书写佛经”四个字就心生畏怯——笔墨纸砚、挺身跪坐、工整楷书、艰涩经文……凡此种种,都与现代生活所习相去甚远。然而西安美术学院一名自幼研习书法的行政干部鲁松敏,十余年来以小楷书法的艺术形式,将220多卷经典佛教经卷临摹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其部头之大、字数之多、用时之长历史罕见。据了解,鲁松敏1990年参军入伍,2004年转业至西安美术学院现在该院从事行政工作,但其自幼跟随祖父学习书法,后师从西安美术学院徐岚高先生主攻小楷,曾历时十三年创作完成小楷书法作品古典四大名著及中国画配图,作品曾入选中国书协首届手卷展、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书画作品展获一等奖等,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分别在西安、安阳、郑州成功举办小楷书法展览。

据介绍,鲁松敏潜心研习佛教经卷小楷书法已有十余载,至今完成的佛教经典书法作品已达220卷,目前还在进行,其佛教经典书法作品特色在于在最大限度遵循书法独特形式美的艺术规律前提下,创作中对比所书佛经逐一进行了分类排比分析,以艺术再创作的形式架构出一种法度严谨、骨力劲健的美感。

本次展览的作品,均是鲁松敏以小楷书法艺术形式来创作展现的佛教经卷。所谓佛教经卷,即指佛教所传承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书法展所展出的佛教经卷,如《大宝积经》120卷、《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大般涅槃经》40卷、《无量寿经》4卷、《解深密经》2卷等等,均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所依据的根本经典。

史料显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印度佛教徒就已重视对佛经的劝说书写,写经之材料,常使用贝多罗叶,书写语言多以巴利语或是梵语,形成了今人所说之贝叶经。佛法之后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其时佛经多由西域高僧翻译,再由中土笔受者直接书写。伴随着译经、抄经、讲经活动的开展,佛教文化渐渐传播,渗透到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

西安长期是中国佛教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历史上曾有众高僧在此翻译经典、弘扬教义、创宗立派,其影响贯通古今、遍及世界。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即发源于此,如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等。而佛教文化与书法历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到六朝之时,已形成了独特的“写经体”书法体裁,及至唐宋,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共同行至高峰时代,成就了圆满壮观的佛教写经书法艺术。

从历史来看,写经活动源自于对佛教经典的诵习、传播或是供养,从敦煌藏经洞、北京房山石经、泰山经石峪等遗迹仍可追忆其历史史实。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已多是从印刷制品或是电子数据来阅读,这种依靠“写经”来继承传统文化或是进行修行体验的方式反而逐渐缺失。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浪潮中,鲁松敏先生能够醉心翰墨,静心修行,潜心创作,以数十年的恒心为我们再现出一幅幅大部头的佛教经卷,实在来说,这样的举动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先锋,亦是人生修行的楷模”,西安草堂寺方丈谛性表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