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垃圾山外有山更有伞,这座已十年

 清样文一刀 2021-01-22

撰文 | 文一刀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治理方式、营造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清理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眼下,正值收官时刻。

与违建相比,违法倾倒的成规模建筑垃圾危害更大。一些城市建筑虽然从手续上看因历史原因有所缺失而构成当下的违建,但若从实际影响来看,有不少其实并未对城市生活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甚至还带来便利。

可建筑垃圾就不一样,违反土地管理和城乡规划法规大规模倾倒建筑垃圾的行为,无论多少,对城市生活来说肯定只有弊而无利。

最近,西安各区县陆续掀起建筑垃圾综合整治的热潮。其中,未央区调门最高。从8月17日组织召开未央全区建筑垃圾综合整治工作大会,到9月16日的一个月期间,该区建筑垃圾综合整治工作大会连开三次。

按常理“擒贼先擒王”,综合整治应该在启动之初集中最大力气先将最典型者解决,才易更有效地铺开。但未央区现在如此声势下,一些“小鱼小虾”性质的无主建筑垃圾堆倒是追查到责任主体,之后开始处理;

而该区规模最大(占地超过百亩)、时间长达10年,既损毁耕地又因倾倒于汉长安城遗址区而长期破坏历史遗存的一座建筑垃圾山,却至今仍未见公布相关进展(当然,也许背后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只是尚未显现成效)。

这座建筑垃圾山处于西二环与北二环交接处汉城湖西侧,形成至今已约10年。其中大量建筑垃圾倾倒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在汉城墙边大量堆积,绵延百米有余。

据附近群众反映,这些建筑垃圾原在汉城湖西侧,2009、2010年间实施过一次清运处理。但令人不解的是,当年的清运不仅没有按规定外运到建筑垃圾处理指定场所,而只是从汉城湖东侧拉走,倾倒至湖西侧。

国土部门根据卫片等资料对此处测绘后进行了如此说明:“这座建筑垃圾山占地超过134亩,高度9米,根据影响对比该地块地貌发生变化时,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显示,该处大部分为耕地,少部分林地及村镇建设用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该处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由此可见,当年那样行事,不仅没有起到清运作用,反而对当时的村民农田、国家林地以及汉长安城遗址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址保护的重视愈来愈高,早在2014年的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上,就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强调。此后至今的6年时间里,从西安城墙到甘肃敦煌、山西大同,有关历史遗存保护的重要论述还有许多。

此种背景下再来看未央区内这一大堆建筑垃圾,与破坏农林地相比,它对汉长安城遗址的迫害更令人扼腕。毕竟,“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据附近群众反映称,对这座垃圾山,大家从十年前起就一直反映、举报直到去年,却无一方有所动。

从近期未央的动向来看,9月1日下午,未央区召开遗址区违法建设整治工作会,提出要“彻查彻清”;9月4日下午召开建筑垃圾综合整治工作第二次会议则提出要“充分认识到整治建筑垃圾是改善民生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重点行业领域扫黑除恶的必然要求。”

若这些表态最终能落实到这座罕见规模的建筑垃圾山整治工作上,相信应该可以给社会一个交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