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明高 | 半生的文字生涯(中)关于我与孝义文联的文学生活

 天下孝义人 2021-01-22

往期回顾 

作者:马明高


1982年的《孝义文艺》第4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彩色的童年》。这是我1981年6月高考落榜后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习作。这是一篇写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玩耍“崖湾儿童电影制片厂”“崖湾儿童木偶剧团”的儿童小说。“崖湾” 就是我的故乡后庄村老家所在地。不久,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杨五云署名“甘草”在《孝义文艺》发表了关于这篇小说的文学评论。这篇评论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找到原发刊物,很是遗憾。1985 年元月,《孝义文艺》开始转交至孝义县文联主办。文联筹备组在1984 年第2期《孝义文艺》 刊发启事,从这年的10月起开始征稿,来稿寄县文化馆院内的县文联筹备组。

高中毕业后,父亲托人让我到公社电影队学放电影,想的是过两个月那儿招人了进电影队。我每天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收了工早早地到兑镇剧院当学徒帮忙。但两个月过去后公社招考,写一篇文章,画一张美术作品。没有被招入。父母觉得我再到电影队学放映没有意义了,托亲戚到兑镇煤矿(现离柳集团)找到福建包工的掘并队当上了临时工。一个月三倒班,我就这样开始步入社会了。后来,有一学校一女语文老师生孩子有了空缺,我代替她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从此走上了我的教学生涯。好几年,我“流离失所”,离开此地,又往彼地,因为我仅仅是一个代课教师。虽然我“背井离乡”, “跋山涉水”,但我时时不忘读书和写作。1983 年9月,转迁到兑镇黄文学校,终于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至1990年7月,我一直在农村学校代初中的语文、政治课,连续代了四年初三毕业班。我发表于1987年第二期《山西青年》的文章《重新塑造我们的形象》中写到:“电影《无声的行动》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活在世界上, 总是要受到限制的,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要放得开,想得远。’不要将自己束缚在无效劳动中,消磨意志,浪费精力。要不惜任何代价,取得自由,求得自我充分发展。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 你就能合理安排时间,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干完本职工作,然后,你可以读点书,你可以写些文章,你还可以著书立说。我就是这样,几年来,除了尽心尽力完成好教学工作以外,自修完大学课程,发表了教材教法研究文章十余篇,发表了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及杂文十余篇,广播剧在山西电台获‘ 黄河奖’,电视剧《田野的风》已由江西电视台拍摄完成,即将搬上荧幕。只有斩除日常烦琐杂事束缚的锁链,走进这自由自在的境界中,我们才是幸福的,快乐的,不管它处境如何。

那些年,我在《孝义文艺》陆陆续续发表了《代销店有个漂亮姑娘》(1984年第2期)、 《陈老二理发烫发铺》 (1988年第2期)、《王世宝和他的儿女们》(1988 年第3期)、《爷爷》 (1988 年第4期)等小说。还在《孝义文艺》1987年第2期发表了电视剧本《田野的风》。这几篇小说和1991年发表在孝义、汾阳、文水、交城四家县文联联办的文艺刊物《文峪河》上的小说《乡村人家》都没有收人进中短篇小说集。

除了写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之外,那些年,我更多的写的是语文教学的教研教改和教材辅导文章。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学生文苑》《教师报》 《山西青年报》 《山西青年》《山西教育》 《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了一些文章。特别是在《中学课程辅导》从1983年至1990年发表了近二十篇教材辅导文章。负责主编这本旬刊的是太原教育学院的朱仁声教授,我用的就是那个“马旻皋”的笔名。一开始,给我来信邀请还以为我是老头,见了人才知道是一个小伙子。去年我从《山西晚报》上,得知朱仁声教授从教育学院退休之后,开始组织志愿性质的电影评论组织,为电影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已经离开人世了,很多人都很怀念他。朱仁声老师卸了主编之后,接任主编的是山西省实验中学的卢传梁老师。他是我省中学语文教育和中考研究的专家,南方人。至我20世纪90年代离开教育界之后,很少再见卢老师了。在那时候,给这些报刊写文章是我很重要的一笔收入。那时候我的身份一直是“临时代教”和“民办教师”工资十分微薄,从十几元,到三十几元,到七十几元,好像到了1985年、1986年后才挣到一百多元了。而我给这些报刊写一篇文章,每次大约有十几块到二十块钱的稿费。我记得1983 年一袋白面才九元,后来变成十二元,所以还是很解决些生计问题的。

后来,梁镇川先生被调到吕梁地区通讯组工作,张思聪先生到孝义市政协任副主席,县文联的人手似乎很紧,加之梁冰先生和孝义中学的匡毅老师又创办了重点刊发全国大中学校文学社团文学作品的文学刊物《未来作家》。我开始抽业余时间参与了县文联《孝义文艺》和《未来作家》的审稿看稿编辑工作。我记得,那时候,隔一段时间,我骑自行车到孝义县棉麻公司文联办公室取上一大包从全国各地来的稿子,回到黄文学校教学之余看完之后,又骑自行车送到孝义文联。没有时间去孝义了,梁冰先生会着急地从县城来到我所在的黄文学校,一起研究那些稿子。我从1988年开始和梁冰、田瑜亮、王左林、何卫东、侯燕、耿步明、郭志远等人编辑了两年《孝义文艺》,还有两三期《未来作家》。

20世纪80年代,不仅全国各大、中学校的文学社团十分活跃,而且全国各地县城的文学活动也非常多,是新时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美好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以默默地参与文学艺术创作为荣,“文学青年”在社会上是一个十分自豪的流行语。我1983年、1985年参加过孝义县组织的两次文学创作笔会。那么多文学男女青年拥挤在县城吕梁地区二级站招待所会议室内,大家压抑不住的生活激情和对文学的崇高敬仰,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们。副县长刘泽民到会鼓励,省地来的作家田东照、权文学、彭化高等先生来做指导。1986年春天,我参加了在离石地区电影公司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文学创作笔会。就是从那时候,我结识了吕梁师专的李旦初、康序、景国劲、李亮、郝亦民、李有亮、王春林等一批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专家老师,和韩思中、李迎兵等同仁们一起开始了快二十年的文学跋涉。在这次创作会上,我的短篇小说《黑鬼》在当年的《吕梁文学》发表,后来在《晋阳文艺》发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所以我把它作为处女作,收人在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尴尬之后是沧桑》之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85年,我创作的电视剧《田野的风》一开始由山西电视台筹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停滞。几经周折,在山西电视台电视部王玉玺先生的努力协助下,最后由江西电视台的唐伟凡导演执导拍摄,1986年“三八”妇女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6 年国庆节在山西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电视台播出。这次我获得了五六百元的稿费,相当于我半年多的工资。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当时任县政府分管文教的副县长张宏炫先生和时任兑镇教办主任的冯世森先生一起坐着202吉普车,来到地处山沟里的黄文学校来看我。那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深冬的山道大坡不好走,后来听村里的人说,吉普车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上了黄文村口到学校的那道大坡。张宏炫先生和冯世森先生的远道而来,尽管是一次时间非常 短的安静而随和的座谈,但事情过后,在这僻壤山区却引起了很长时间的反响。淳厚朴实的乡村老百姓,没有想到一个县政府的县长会来这么个深山沟里来看一个二十三岁的民办教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啊!当然对我的人生转折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后来,我从县教育局教研室报销了所有参加山西省高教教育自学考试的书本费和报名费。县长是希望在当时起一个引导作用,让所有乡村街道的教师们都能通过自学的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1988 年10月,我终于摘掉了临时教师的帽子,转正为正式教师,开始领上了国家发的薪水。

那些年,我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从1984年10月至1986年10月,一次性通过了山西省高教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系的所有课程考试,12月拿到了由山西高教自考委员会和山西师范大学共同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之后,我又报名参加了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的函授学习。1987 年中国文化书院在山西社会科学院举办函授、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来晋授课。我积极参加。为了节省一些钱,不去招待所登记,晚上就到我那远亲张朴先生的家里住宿。白天听完课在街上买点吃的东西,中午在函授听课的会议室地板上稍稍休息一会儿,或者借教授讲课的主席台写些文章,给那些报纸杂志的编辑部投稿。通过四年的学习,论文通过专家审核,获得毕业证书,被吕梁地区破格评定为一级中学教师,被县委县政府评选为“教书育人” 的模范教师,获县教育局“教研成果奖”, 被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被“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吸收为研究员。1989年, 团县委在庆祝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期间,组织开展了“孝义县八十年代十大青年明星”评选活动。通过广泛宣传,社会各界推荐,全市广大青少年投票,评选出十名青年明星,我有幸名列其中。

从1988年开始,梁冰先生就努力活动,想把我调到县文联工作。当时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工作的赵处亮先生,想把我努力调到宣传部工作。正好宣传部要编辑出版一本《企业家风采录》的报告文学集,正在物色作者开始组稿。我独自一人踊跃承担了其中四篇报告文学的采访写作任务。我充分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从黄文村跑县城,采访“科技创新”的典型县建筑安装公司和县农修厂,过下堡镇采访孝义铁厂,赶到旧城采访“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楼东村。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或搭黄文村的拉煤车任寒风从身边呼啸。用了两月的时间,完成了采访写作任务,交到了赵处亮先生的手中。这样更激发了赵先生上下努力调我去宣传部的决心。1989年,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李金锐先生十分努力,多次骑着自行车四处找县委和教育局的领导,费了很多周折。

暑假,我又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村里盖建窑洞。村里人,一辈子都想努力建造个自家住的窝儿。我家从我爷爷、父亲到我,三代人的想终于在改革开放初的80年代末就要实现了,能不投入全部身心吗?四处借钱,四处买钢筋、水泥和青砖。三眼扇子面窑洞倒是建盖起来了,可往宣传部调的事情却成了黄花菜,早就凉了,但心里还是蛮充实的。9月份开学后,又鼓足干劲带了一届毕业班。第二年中考结束后,在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王伯瑞先生的努力下,我于1990年7月1日正式调人县委宣传部上班。

在县委宜传部的办公室里,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张办公桌了。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这样一段话,是英国作家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三种单纯然而极 其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此激情犹如狂风,把我在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销魂。爱情令人销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个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____那种 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界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____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

正是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生命,使我以满腔热忱和充沛的激情,从此投人到了宣传部和文联的工作中,而且一干就是十三年,直至2003年才被调到孝义市广播电视台工作。

不可否认,爱情可能是我一生都追求不够的东西。爱情太世俗而又太伟大了。爱情中为爱而形成的结合,“使我在一 种 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所以,不可否认,它可能仍然是我后半生不可松懈的追求。

对知识的追求,很快分化为三种强烈的欲望。一是对能写成文学可能性的追求,究竟小说和散文还能写成什么样子的?还有哪些可能?二是对人间情感种类的探寻,这种激情澎湃的寻求,能让我进一步理解人的胸怀为什么比海洋还宽阔;三是对人类宇宙奥秘与人的生命奧秘的入迷。这种极其强烈的入迷使我对科学、宗教、生物以及神性、上帝等等广袤的知识与秘密充满了激情和好奇。

对喧器世界中“可悯的人”充满了忧伤和悲悯,这一直是我写作的底色。无论写什么样的文体,这种底色都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字里行间。在宣传部的十三年里,我除了写小说散文、影视剧本和文艺评论外,我还写了不少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文章有的还在《人民日报》《山西 日报》《前进》 《晋阳学刊》等国家和省级的理论报刊发表过。还有一篇写深圳特区十年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章,在《澳门日报》 连载了四天,样报至今我都没有见过,但他们给我寄稿费的汇款单,我复印了一张,至今都保存着,大概四五百元的稿酬。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人。这些理论文章后来大都收人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集》一书。同时,我还写了不少关于上海浦东开发、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和吕梁、孝义等先进人物的报告文学二十余篇,在《火花》《晋阳文艺》《作家企业家纪实》《企业文化大观》等报刊发表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潮歌》《奉献者之歌》选人。后来大都收人了我的巜事物、风景和人》一书,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到了宣传部之后,文联的事还在业余做着,继续看着文联刊物的稿子,编着《孝义文艺》。文联为了让我能更好地兼顾文联的事情,在他们新搬到县中医院大楼(原址) 三层的办公地方, 给我留了一间办公室。这样,我就不要再在宣传部的办公室住了。下了班就到文联的这个办公室里生活和住宿了。1990年底, 县文联对1985 年至1989年文联成立五年间的文学艺术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对1985年至1989年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了评奖,对1988年至1989年在《孝义文艺》上发表的作品进行了评奖,对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民乐民舞大奖赛的获奖节目进行了奖励。经县委宣传部研究,县委、县政府批准,由文联、文化局联合于1990年10月30日晚在县文化馆举行了“孝义县文学艺术创作表演表彰座谈会”。时任县委副书记黄进明、王云生和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梁镇川等先生出席了会议。县文联副主席梁冰对五年的文联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副书记王云生、副县长张宏炫、政协副主席张思聪、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世雄、调研员陈守钦都进行了发言讲话。可以说这是文联成立五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我全程参加了这次会议筹备和召开。那些年,文联除了编辑出版《孝义文艺》和《未来作家》,还与交城、文水、汾阳等平川三县文联联合编印了一期《文峪河》,收入了孝义作者的六篇小说,四篇散文,十首诗歌和六篇评论。按1990 年9月9日在文水召开的地区文联全会上“联办书刊”的倡议,想法是一年联办一期。1991年10月11日在交城卦山召开的四县文联联谊会上,商讨形成这一期的所有物件。12月出了第一期。以后就再无音信了。

对文学可能性的探索,让我一直不能停歇对知识的渴求,在1986年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函投学习的同时,又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鲁院的函授结束之后,我又参加了人民文学杂志社的函授学习。这是一次让我受 益匪浅的函授学习。除了能看到《人民文学》正刊发了那些大作家的作品之外,还可以在《人民文学》副刊上看到编辑部老师的辅导文章和同学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函授,我结识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编辑李敬泽先生,他对我每次寄去的小说稿件,都能给予一针见血的指导。1992年8月《人民文学》在北京八大处的军区招待所举办过一次文学笔会。在这次笔会上,我和妻子还有我五岁的儿子,第一次来到伟大的首都北京,第一次登上了雄伟绵延的长城,领略到了故乡之外世界的辽阔和壮美。但是,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次笔会上,我终于见到了经常一语道破我 小说创作问题的编辑李敬泽先生。李敬泽先生也是山西人,小我一岁, 是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他温文尔雅, 语调悠扬而富有沉思的节奏感,脸上充满着诡异而雅致的微笑。嘴一上翘,形成鼻梁下至嘴角不远处的一道 柔和而淡雅的一道纹后, 至深至真的妙语就连珠而出,让我心中崇拜不已。当时正值苏联解体之时,他和我进行了几近一宵的彻夜畅谈。这次畅谈,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我心灵的空间,对我终生影响极深。以至1992年冬天,李敬泽代表《人民文学》到复旦大学看望我们作家班的学员时,我们又是长夜漫谈。南方古老而甘香的米酒,和我们对文学的激情燃烧,让敏泽先生和我们谈得醉意汹汹,酣畅淋滴,以至以后凡是见到他的书,我就买,我就读,至今不减。至2004年在鲁院第三届高研班见过他后,再没有见到他。但能从他每次新出的书中,读到他那些直抵文坛本质和直抵小说创作本质的充满惊艳之感的文学声音。

1992年7月,《人民文学》杂志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奉办为期一年的作家班,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年的脱产学习 ,这次学习之所以能成行,时任部长的王伯瑞先生和副部长魏新森先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魏新森先生,他对我文学创作上的支持和爱护是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契合式的帮助,这让我终生难忘。1992年9月至1993年6月的学习,对我终生影响很大。这是个从小地方来到大学堂的学习机会。在南方这座很古老的大学堂里,我拜访了山西籍的贾植芳老先生。他那旷达而豪迈的人生气质,让我从卑微而自贱的人生中找到了强有力的救命稻草,从此开始了我人生与生命细微而绵延的深刻变化。在这里,我领略了蒋孔阳、陈思和、朱立元、梁永安、骆玉明、王振复等大学问家的学识风采,聆听了郜元宝、 张新颖等先生的当代文学讲座,和我的班主任老师、著名的影视学专家周斌先生合作完成了巜电视美学》。这期间,在1992年12期的《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离婚》,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家班作品选中刊发了小说《煤窑上的女人》。创作完成了我至今都很满意而难忘的中篇小说《世事沧桑》,在我“半生”的文学生活中留下了最重要的文学足迹。

这几天,我正在读法国作家菲利普.弗雷斯特莱获十二月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然而》, 舒缓而忧伤的语句,仿佛个个梦 里的往事。我很喜欢,常常不由自主地放下书,激动不已。他在开头写道,“终于所有的回忆都淡忘了。之后留下了一个个梦。既然从此只剩下梦,我们便把生活的烦恼托付给它。”梦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东西。读着它,我想起了莫里斯.贝莱在《梦》中的话:“常常梦是对自己忧伤的一种慰藉,或者这忧伤已经很遥远在应该活下 去或不应该想它"的压迫下被渐渐淡忘了。”再读几页《然而》, 菲利普又说“梦”时写道,“年轮错转,你以为不再记得了,而某一天,目光触及的景致竞然是说不出来的熟稔。但是确切地说,却又不知何处似曾见过。一切都是未知的,奇怪的。但又无从解说,至高无上的,一份确信就在那里,就在眼前。”好几年前,我在梦中竟然见到了章霍生书记。梦中的他依然那么庄重而严肃地和我交谈着什么。交谈的内容似乎不是很清楚。第二天早晨起床时,我对妻子说:“ 我昨晚梦见章霍生书记了。”妻子说:‘ 这说明不是你在想他,就是他在想你。今天晚上我们祭奠一下他吧。”这天晚上,深夜十点半之后,妻子和我走到城市遥远的十字路口。两人蹲下,先用一支木棍在路边画了一个圆,在里边放完祭奠的纸币、供馍等,点燃蜡烛和香,再燃着纸币等,并在黄表上洒些酒。渐渐地,看着它们成为一片黑色的灰烬才撒离而去。

章霍生书记,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1993年从复旦大学学习回来之后,我就回到宣传部,积极投身于全省“大修公路”的建设之中,或工地采访,编写简报,或编创电视专题片《决战1》《决战2》。期间,有一个在地委组织部工作的亲戚向章霍生书记引荐了我,说能的话让我到市委办公室工作。给他写材料,章书记是个很有远见的性情中人,他可能觉得我不是一个适合写材料的人,而是一个热爱文艺工作的“文艺青年”。在以后的干部调整中,他却把我提拔为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让我成为1992年孝义撒县改市以后的第一任文联主席。我对他的更多认识和理解还是在他的去世之后。在我的印象中,他生前我见到的各种场面中,他总是那么的严肃而庄重,少有笑容。2001 年9月他突然去世之后,我的心中一片悲凉。在2001年冬《孝义文艺》上,我组织了两篇怀念他的文章,并在封二、封三和封底从我平时收集拍摄的照片中选了他生前有笑容的几张刊登了出来,很少写诗的我以“一丁”的笔名配发了两首诗。其一为《其实你的微笑很动人》:“回忆/是 一种优雅而令人心动的事情/想一个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一种姿势/ 想你亦是如此/想你经常要想起你给我们的微笑/可惜你留给我们的微笑太少了/你总是一脸的沉重而严肃/因为你心里想的事情太多了/你真的不知道吗/其实你的微笑很动人”。其二为《告别》:“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记得吗,这是徐志摩先生的句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人世间最深刻的表白//别想了/再甜蜜的回忆/也仅仅是我和你们的往昔/别找了/寻觅我的踪迹/只会增添你们无声的泪滴/要永远憧憬未来/不要声声叹息/那么多的深情厚谊/都是我每日追念的希冀/你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甩掉这一切迅速上路吧/前面的路程还很遥远”。

章霍生是我见过的非常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之一。他在孝义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文化工作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转折作用,他是一个有担当和有使命感的人。我是1994年1月上任宜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的,他对孝义的文化现状和未来十分关心。4月7日,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召集全市各条战线的近五十名骨干文艺创作工作者,在市招待所召开了“振兴孝义文艺”各界人士座谈会。我主持了这次会议,章霍生书记和侯庚杨副书记自始至终听完了各位同志的发言。最后章书记做了恳切而重要的讲话,激发起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胸中激情。5月10日,《孝义文艺》编辑部邀请《山西文学》执行副主编祝大同先生与我市的文艺工作者举行了文学创作恳谈会。会议就当前的文坛趋势及小说创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同时还就孝义作者的小说、诗歌创作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分析和研讨。9月,市委做出了召开首届文代会的决定后,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整顿了文联下属的各协会,组建了诗歌散文、影视、曲艺和民研等四个协会,健全了基层组织。11月,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专门研究了全市的文化艺术工作和文代会事宜,组建了首届文代会筹备组,由市委书记章霍生挂帅,副书记侯庚杨组织,开展了首届文代会的筹备工作。11月26日,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召开了“孝义市首届文代会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秘书长李应仪将这次文代会召开的意义、规模、议程、主要任务都做好了新闻发布。随后,市政府秘书长田世高,市委副秘书长陈国亮,市委办主任薛秀基、市文联主席马明高就有关事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就举办“振兴孝义文化艺术”募捐义演做了说明和阐释。之后,迅速在全市城镇乡村掀起了一个为振兴孝义文艺事业纷纷募捐集资的热潮。11月29日至30日,孝义市首届文代会在孝义市影剧院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有二百一十一名,列席代表五十二名,特邀代表十二名。更为壮观的是,我们敬爱的孝义籍著名作家马烽先生,领着孙谦、西戎、胡正、张焕、郭士星、韩玉峰、田东照等一 批省城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回到故乡孝义,参加了我们的文代会。他们还纷纷题词,祝贺孝义市首届文代会的召开。马烽用陈云同志的话书写道:“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孙谦题词:“得人杰地灵之优势,扬艺苑文坛之高风。”西戎题词:“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正题词:“沃土育红花,雨露润英才。”王东满题词:“盛世兴文事。”田东照题词:“繁荣文艺。”会议期间,市委、市政府还与省文联、省作协、省文化厅等部门领导以及省文艺界名流进行了座谈,共同探讨了振兴孝义文艺事业的大计。同时,马玉楼、王爱爱、张鸣琴、梁石飞、候玉兰、姬荣生、刘惠生、温明轩、温明珍、杨录光,李爱梅、杨宏丽、冯继忠、那三秀、田希文、武海成等一批孝 义籍和省城的戏剧艺术家们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文代会。11 月29日、30日两个晚上,这些省城文艺界名家与孝义艺坛新秀联合进行了两场“振兴孝义文化艺术的募捐义演”的“名家荟萃”演唱会,全市各单位,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捐款集资,将全市人民为振兴孝义文化艺术的募捐活动推向了高潮。

小地方的文艺工作必须搞各种活动来促进和提高,因为小地方的文艺人才稀少,形不成一定的集群, 大多都是默默无闻地孤军独战,只有时不时地把他们组织起来,才能互相点燃、感化、启迪和激发燃烧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创作出一些文艺作品。所以,我上任文联主席之后,除了写作和编好《孝义文艺》这本刊物外,就是一心思谋着组织举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希望在小小的县城引发一圈又一圈文艺的涟漪。文代会召开后的两个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和市建设银行举办了“建行杯共产党人风采”有奖征文大赛,部分获奖的作品还在颁奖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朗诵。百岁老人、当代吕梁英雄侯佑诚出席了颁奖文艺晚会。10月5日,许石青从艺四十周年暨七十寿辰座谈会在孝义皮影本偶艺术博物馆举办,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士星及省文艺界人士程玉英、花艳君、 王爱爱、张鸣琴、 侯玉兰、刘惠生等参加了这次文艺座谈会。195年2月14日,正值正月里闹红火的季节,文联主办的“孝文市千人迎春书法展"正式开幕,省文化厅厅长曲连模、地委统战部部长张梦文、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梁镇川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参加了揭幕仪式。这次书法展有近千人参加,其中有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学生、军人等,年龄最小的仅八岁,最大的九十二岁。展览设在府前街,四百多米长的大街两侧翰墨飘香,争奇斗妍,春潮涌动,气势磅礴,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群众驻足观赏,在孝义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15日,举办了“马勇小说作品研讨会”。4月28日,在孝义教育电视台演播厅举办了“孝义市千人书法颁奖大会",会上通报了千人书展的盛况。市书法协会主席张民生就这次参展的作品进行了综合评述,并给七十六位获奖者颁了奖。同月,市音乐舞蹈协会与府东街幼儿园联合举办的幼儿舞蹈培训班正式开班,该班的学员所编演的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市里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并在市电视台“七彩虹”节目中推出,受到了广大幼儿和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6月10日,市文联与市工商银行在市委三楼会议室举办了工行杯牡丹魂诗歌朗诵会”拉开了孝义市纪念马牡丹烈士十周年的系列活动。市委书记章霍生等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获奖的优秀诗作者和朗诵者发了奖。孝义电视台将这次朗诵会向全市人民进行了现场直播,开启了孝义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先河。7月15日,市美术协会与市文化馆联合举办美术培训班正式开学。培训班结束后,还举办了一次美术创作及学前态势研讨会,进一步探讨分析当前美术的发展趋势及孝义市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态势。1996年1月3日,由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单位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百岁老人侯佑诚》在孝义宾馆举行开机仪式。国家老龄委、省电视台的领导,吕梁地委行署的领导及市委书记章霍生、市长曹金初等领导参加了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 《山西日报》、 山西电视台等省内外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这一活动。2月23日至3月9日,宣传部、文化局、文联、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魏新森画展”。展出期间,市委书记章霍生、市长曹金初等领导及山西画院的专家观看了画展。3月2日举办了魏新森艺术作品研讨会,与会同志对魏新森的艺术创作特色和风格进行了较为深人的研讨。这是孝义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1996年4月为了对全市1994年以来的文艺创作成果进行一次检阅,启动了“孝义市首届胜溪文学艺术奖”评奖活动。这个大活动以组织评奖为龙头,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繁荣孝义文艺创作”的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组委会和评委会。6月1日,胜溪文学艺术奖初评评审会。6月8日终评评审会。6月9日获奖评审会。6月20日胜溪文学艺术颁奖大会。6月26日电视剧《百岁老人侯佑诚》座谈会。7月5日,孝义市小说创作研讨会。7月5日孝义市诗歌、散文创作研讨会。制定通过了《孝义市胜溪文学艺术奖的基金章程》。最后,评出特等奖一件, 一等奖九件,二等奖二十九件,三等奖十八件。共计五十七件文学艺术作品荣获首届胜溪文学艺术奖。《黄河》主编周山湖、《山西文学》副主编祝大同、毕星星,编审张承信、编辑朱凡等来自省城的作家诗人参加了小说、诗歌、散文座谈会,为全市的文艺工作者们进行了很好的辅导和培训。山西省文联副主席韩玉峰出席了颁奖大会,他在会上说:“我来孝 义参加这样大的会议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1994年11月参加孝义市首届文代会,那次我来以后感触很深,教育很大。因为孝义市委、市政府对文联工作的重视,这在山西来说也是第一家。因为这样隆重的文代会,我还设有参加过,那一次是第一次。今天又来参加这个颁奖大会,也在山西来说是第一家。因此,我心里非常高兴。”“从这次活动可以看到,这次繁荣孝义文艺是大型系列活动,说明决心大、气魄大、规模大、成就也大。这次文学艺术评奖活动,抓了初评、终评和审定,还抓了颁奖,之后还要抓电视剧、诗歌、小说、散文创作研讨会,这样抓繁荣文艺创作的大型系列活动,在我们省也是唯此一家。”

这一年, 孝义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了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市的活动。为了配合这一系列全市性的活动, 8月,市文联与太原北方启迪服饰形象设计中心联合举办了几场大型服装文艺晚会《夏之梦.秋之歌》。这么大规模的时装表演在孝义是头一次。记得我和文联的同志从孝义火车站接省城来的时装模特们时,场面令我至今难忘。人山人海的火车站,从站台到站前广场,再到金溪宾馆,好奇的人们一路驻足观看。这些个子高高的、腿长长的、明显高出普通人的“美女”们,仿佛是从天上下来的一群仙女们, 给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惊艳之美。演出在驻地部队的影剧院。长长的T型台,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剧场装扮得美丽而高雅,各种样式时髦的服装在模特的身上流光放彩,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也给孝义创建文明城市和创建文化先进市的活动增添了清新而美丽的光彩。8月15- -20 日,山西省验收孝义市文化先进市暨全区创建文化先进市现场会在孝义进行。省验收团通过听汇报、现场视察等形式,对孝义的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一致予以高度评价。11月20日,省政府在运城召开了命名表彰大会,特邀孝义市委书记章霍生同志到会介绍了创建经验。10月17日,省创建文明城市检查验收团对孝义市的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评估,对孝义上下齐动、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给予了好评。

这一年,孝义市在全国全省获奖的文艺精品十分丰富。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 金时间播出的、随后又重播了两次的电视剧《百岁老人侯右诚》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优秀奖;有荣获全国第三届“群星奖”的舞蹈决赛金奖第一名的民间舞蹈《复活》; 有在北京荣获第十一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优胜奖和创新奖的广场民间舞蹈《孝义中华龙鼓》;有参加吕梁地区调演荣获大奖的新编大型现代戏《风流姐妹》。年底,市委、市政府举办了“文艺界九七迎春座谈联欢会”,市委副书记侯庚扬、宣传部部长王伯瑞到会做了讲话。

1997年5月,我们在总结举办“ 魏新森画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举办了《郭志诚个人画展》。1997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山西省新生代创作研讨会”。11月5日一7日,省作协主席焦祖尧、副主席田东照、《山西文学》 主编段崇轩\等著名作家,带领省地部分文学刊物编辑及新生代青年作家三十余人,在孝义举办了“山西新生代作家创作研讨会”。与会同志参观考察了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市供水公司、市大众艺苑、城市广场,利用两天的时间对山西新生代与全国新生代、主旋律与多样化、乡村小说与城市小说、思维素质与艺术训练、小我与大我、传统叙事语言与现代叙事语言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人的讨论。青年作家鲁顺民、王保忠、唐晋、晋原平、杜培玉、金朝晖、刘迎春、李迎兵、韩思中、马明高等,就小说创作、生活感受与今后的创作思路进行了充分认真的讨论,互相交流,拓展思路,开阔视野。这次研讨会,在孝义和全省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1999年1月28日至30日,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带着新编的三部大型现代戏《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 在首都全国政协礼堂进行了汇报演出。文化部长孙家正、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等专家学者观看了三场演出。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央电视台、《文艺报》 《中国农民报》(《戏剧电影报》 《北京日报》 《中国戏剧》 《戏曲艺术》 等十三家新闻媒体文艺报刊,先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风流三部曲"晋京演出活动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和评论。这次演出深受北京观众的欢迎,赢得了文化部领导和首都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产生较强的轰动效应。

2000年5月16日,在一片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山西省作家协会孝义文学艺术创作生活基地在孝义市正式建立。省委宜传部副部长薛俊华、省作协主席焦祖尧,副主席蔡润田、段崇轩、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歆、省作协秘书长阎晶明等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随后,出席揭牌仪式的评论家蔡润田、段崇轩、杜学文、杨占平、阎晶明、傅书华、王春林等人和房光、彭图、毛守仁、常捍江、石舟、张行健、许建斌、晋原平、马明高、郭润生、韩思中、李迎兵等在孝义市参观考察后,在孝义宾馆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山西省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与会代表就青年作家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人的分析探讨,就当代小说创作与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出版、发行带来的严峻挑战、现实处境等话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提出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坚守自己独立的创作优势,努力寻求新的艺术突破,写出既具有独立的艺术品格,又能够赢得广泛读者的小说作品来,这是值得青年作家、批评家认真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2001年5月14日至19日,山西省作家采风团团长、省作协创作部主任曹平安、副主任闫姗姗带领作家张锐锋、田昌安、王俊卿、燕治国、丰小平等在孝义文学创作基地采风,参观考察了梧桐镇、金岩煤焦有限公司、天健特种养殖园、恒泰花木庄园、山西铝厂孝义铝矿。随后,与我市作者举行了文学创作座谈会。2002年1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 杂志社、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山西省文艺理论学会和孝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马明高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孝义召开。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严昭柱,中宣部文艺局办公室主任张学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董学文,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焦祖尧,副主席、评论家段崇轩,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艺理论家艾斐,《文艺报》 编辑成东方,新华社山西分社政治部主任、作家帅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评论家杜学文,《晋阳学刊》主编、学者降大任,《名作欣赏》主编解正德,山西大学教授、评论家苏春生,山西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傅书华,山西大学教授、评论家王春林等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就马明高创作的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各抒己见,认为马明高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展示,具有丰富的人伦之美和文化心理内涵。2002年6月12日,马烽文学艺术院筹建论证会在孝义召开。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王巨才,《文艺报》 总编郑伯农,《求是》杂志社文教部主任李下,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级编审杨桂欣,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鲁迅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马慧芹等专家学者和地市领导参加了这次筹建论证会。马烽先生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给大会送来了书面发言。大家就马烽文学艺术院的筹建方案与设计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全平等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论证会的会议纪要。这两个大的活动对孝义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承蒙关爱,谢谢分享。😜

作者简介

马明高山西省孝义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著作二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艺评论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游记散文奖、中华读书报散文奖和浙江作协非虚构散文奖等十余项奖项。




更多人在读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