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像代安荣一样思考 ——为知行社2015年度人物而作

 江湖一刀 2021-01-22


 

代安荣还在重庆铜梁时,我们便有了接触。时间,大约在2009年,缘由,似乎是我做一个专题,关于教师绩效工资的,当时最热门的话题。物色作者时,不知怎么想到了他,然后,就把他从网络里“打捞”出来了——感谢伟大的互联网,它让我们这庞大的地球,真正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或场镇。

他爽快地答应参与。然后问体例、字数、交稿时间——后来,每当我有稿约,他都如此。

事隔多年,他当时持什么观点,写的什么内容,都记不得了。记得的是,那专题本是“命题作文”,最终却“流产”了。这在我多年的策划生涯里,是唯一一次。编辑只选登了一两篇稿子,没有他的。这让我多少有些难过,觉得愧对他的爽快和热情。后来,我又把专题给了《中国教师》杂志,很快完整刊出,但似乎与我无关——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编辑没有署我这策划者的名字,这在我的策划生涯里,也是唯一一次。

或许正因这两个“唯一”,这事儿,就和代安荣一起,被我牢牢记住了。

有意思的是,很快,他就到了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怎么来的,没问,关系、待遇如何,也没问。不是不屑,而是不熟,或者说,没有熟到应该问这些的时候。我只知道他跟我同城、同区,算是同事了——他所在的学校,性质上叫民办,却又是股份制,有政府参与,直属于区教育局,所以在教学业务上,与我所在单位有些关联——他在电话里说,要送一本他的书给我,很快也就送来了。是教育随笔集。有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时事新闻的讨论与评说、对热门话题的批评与指点。基本感觉,他有激情,有思想,且能始终保持——这样的人,在时下的教师队伍里,不多,每有发现,很容易被我引为同道

果然,很快就同道了。他参加了知行社的某次活动,觉得有意思,然后就一直参加,直到现在。

虽是同道,同行(xíng)的时候,却并不多,因为我和他,业务口径并不对接。对他的了解,多半来自他的文章。在庞大的新浪博客世界里,他一直以教育的“小草根”自居,“栖身乡野、闹市而不改教育的初心”。他的博文,少有转载,多为原创,虽然有80多篇被推荐,但看每篇文章,点击量不大,评论者不多,不说冷清,但也算不得火爆。他不是粉丝如云、名动江湖的大V,而是偏居一隅、默默无闻的小草。


但小草自有小草的美德。他安分守己,持恒坚定,不争名,不逐利,甚至也不为名,不为利。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律生长,听从自己的内心召唤,阅读,思考,写作。就像小草,以自己的点滴绿意装扮世界,他以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自己喜欢的文章”的原则和方式,见证着教育,参与着教育,思考着教育,推动着教育——在喧嚣浮躁的互联网时代,在急功近利气息如雾霾般弥漫、笼罩的当下教育界,这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他始终坚持着这样的方式或姿势。他博客里那近千篇博文,便是明证。

在我们的接触中,他似乎不曾说过理想,但他骨子里,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情结——读高中时,原本理科更好,但因为喜欢流行音乐,“梦想有一天能够自己作词作曲唱自己的歌”,所以高二分科时,他毅然选了文科,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可惜,造化弄人,高考时语文失利,他只上了一个专科学校,而且被调配到历史专业。但他并不气馁,从大一开始,他就参加自考,想在毕业时一举拿下中文本科的文凭。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谁都会遇到。20006月师专毕业,他以两科之差,未能如期拿到梦寐以求的中文本科文凭。上天继续跟他开玩笑:他所在的那所乡镇中学,原本要他教历史,但临开学时,学校那个被借调的历史老师“胡汉三”一样回来了,他只好教了政治——这个名分很响、实质很糟的“副科”,在中小学,地位一直很尴尬。纯理论,很抽象,很枯燥,这且不说,连篇累牍的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说者无心,听者无意”的状况,更是让人憋屈、难受。我曾跟好些政治老师交流,说到教材,说到课堂,多有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感受,也多有“被分裂”甚至“被强奸”的感慨。

想来,代安荣也有同感,否则不会想到“变通”——他毕竟是历史出身,“变则通”的道理,他懂。所以很快就尝试着去努力。他把故事带进课堂,历史的,哲学的,生活的,大量的精彩故事和典型案例,让抽象、枯燥的初中思品课,变得形象,直观,性感,他甚至以“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哲理性”的教学方法,而闻名全校——很多年后,看他的回忆文字,感觉得出他的骄傲和享受。

他曾作过班主任。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因为全情投入,其收获之丰,按他的说法,别人做10年也许都赶不到。他是副科老师,带的又是全年级层次最差的班,但“每次考试没一个班比我班强”。更重要的是,他有心,也肯用心,他在班级管理方面累积起来的经验和思考,成了他在2005年与别人合写《校长原规则》一书时的重要素材。他也由此走上了写作之路,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仅2006年,他就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发表了6篇论文。那是业界公认的核心期刊,每月出一期,他能以普通乡村教师的身份,接连占领那样的学术高地,足见其“思想力”和“战斗力”。

我时常觉得,有理想者,往往更有激情,有思想者,往往更能坚持。激情常常是坚持的动力源,或者说,始终不泯的理想情怀,更能成为一个人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核心支撑。这在代安荣身上,有切实的体现——历史专科毕业,又有中文本科文凭,他仍不满足,所以,很快又自费读了“研究生进修班”,虽因外语太难,最终他只有学历,没有文凭,但他直到2008年才彻底放弃,足以说明其毅力。


事实上,正是这毅力让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工作和写作。仅以写作而言,他是我所接触的一线教师中少有的“高产者”,至今已出版近10本专著,既有教学方面的,也有教育方面的,既有学生成长的,也有教师发展的。似乎可以说,他以“小草根”的视野,构筑起了独特而精彩的教育“大视界”——2014年,他出的一本随笔集就叫《小草根的教育视界》。这“教育视界”,也是他用自己文字构建出来的“教育世界”。

梳理代安荣这些年的行走轨迹,细数他所留下的或深或浅的印迹和足迹,似乎能够看出坚持所带给他的收获:一方面,坚持写作,促进了他的思考,也促进了他的思想,另一方面,坚持思考和思想,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敏感和充分的灵感。对此,他的体会是:“思能长智,静能生慧,悟能成思,做能生根。”他所谨奉的这16字箴言或真言,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对他而言,这种坚持还有别样的意味。“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这是十多年前,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这既是他一直坚持的教育理想,也是他始终秉承的人生态度。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这“十二字方针”,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阅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终于成就了以“读书、教书、写书”为核心的“三维教育世界”。他的文字,既关心社会民生,也关切教育现实——透过纷繁的表象,发现教育的本质,如他所说,“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一些能改变的教育问题。”

改变,看起来仿佛大词,或大话,细想,却并非没有可能。对此,我一直有着基本的理解和判断:教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教育的改变,必然要从这一个个具体的人开始。只要这一个个具体的人愿意有所作为,只要有更多的人愿意有更多的作为,教育的面貌,必然会受到影响,并最终得到改变——前提是,我们能够有这样的自觉担当,愿意有这样的自发行动。

代安荣送给我的第一本书,叫《像教育家一样思考》。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喜欢这句话里面的意味,自觉、自发的意味。对一般教师而言,“像教育家一样”,可能有些难度,那我们不妨降低标准,从眼前开始,从身边开始,从他这里开始——如这篇文章题目所示:像代安荣一样思考。

我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2016.3.8.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