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送5】高晔:再读席慕蓉

 江湖一刀 2021-01-22



再读席慕蓉

天津蓟县渔阳中学  高晔

在此之前,席慕蓉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刚刚师范毕业,最痴迷的作家就是三毛和席慕蓉。席慕蓉的诗柔美、凄婉,每一首都像在讲述一个缠绵、凄美、饱含沧桑的人生故事,又像是一幅意境绝美的风景画儿。尤其那首《一棵开花的树》,简直就像一首爱的佛经,让人百读不厌,深深眷恋,甚至于一度影响了我的爱情观。

至今还记得那本《无怨的青春》书皮上的画面:水草丰茂、雨雾迷蒙中,一个身着白色长裙,戴着黑色宽边帽的中年女子,手挽花篮,身姿袅娜的背影。这幅画面在那时似乎已定格为我内心的一个美丽的梦境。十九岁的我,最向往的一个词汇竟是“沧桑”,并且开始渴慕着四十岁的人生,以为到了四十岁,人生就像席慕蓉的诗一样。青春的梦幻,浪漫而荒诞,终将逝去,却也无法忘记。


时隔二十年,再读席慕蓉,已经没有了那时的浪漫与痴迷。凭着四十岁女人的阅历与直觉对其有了更细腻、深入而现实的理解。《席慕蓉散文》是我这个寒假读完的第一本书。

席慕蓉是一位画家,她的散文也处处流露出一个绘画者对于外界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敏感、细腻、生动、丰富地观察力、感受力和文字表现力。许多篇目,都融入了优美、生动的景色描写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再现,让人读来有一种感同身受、流连忘返的浸入与沉醉。

在读她的《夏天的日记》一文中描写描摹绣花儿图样的情景时,我便能想像到:一个娴静、自在的小女孩神情专注地伏在窗前,一笔一笔耐心地描画着自己所喜欢的绣花图样的神情。目光是这般的安定而细密,握着笔的小小的手又是那样的小心与从容。心像一只落在花瓣上凝神吮吸汁液的蝴蝶,翅膀微微地颤着,安闲又贪婪。一张图画儿描完。女孩子释然而惬意地欣赏着自己亲手描出的花样,内心里也绽开了一朵同样美丽的花儿!亮亮的阳光下,一张稚嫩的笑脸映着光影,在了记忆的底板上永不褪色地印刻着。


在《写给生命》中席慕容这样描写月光下的田野:

“月亮好亮,我就站在田野的中间用黑色和褐色的铅笔交替地描绘着。

最先要画下的是远处那一排参差的树影,用极重极深的黑来画出它们浓密的枝叶。在树下是慢慢绵延过来的阡陌,田里种的是番薯,在月光下有着一种浅淡而又细致的光泽。整个天空没有一片云,只有月色和星斗。我能认出来的是猎人星座,就在我的前方,在月亮下面闪耀着,天空的颜色透明又洁净,一如这夜里整个田野的气息。

月亮好亮,在我的速写本上反映出一层柔白的光辉来,所有精略和精密的线条都因此能看得更加清楚,我站在田里,慢慢地一笔一笔地画着,心里很安定也很安静。”

说实话,对这段文字我不敢用任何我所熟知的词汇去妄自评价,因为我觉得一切经头脑加工了的表达都是失真的远离作品本意的语言技巧。我只能一遍遍地用内心去感受、去倾听这浸溶于文字间的原始生命的美与静穆。这段文字,我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是心怀敬畏与欣喜,每一次都在内心里反复描绘着一幅色彩浓重、静谧、悠闲而又蕴含着旺盛生机的夜晚田园画面。那一个站在月光下的人仿佛就是我,邻家的狗熟睡后,温热的皮毛驱散着我双脚边夜晚的轻寒。我的家小狗拨弄番薯茎叶时的细碎声响、田间小路上夜晚归行人的咳嗽声,以及那清澈、虚幻的月色……一切都那么清晰,那么生动,而又似乎无比的熟悉。不是梦,是记忆,但也或许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遐想。我从不认为遐想是虚幻的,因为生命中总会有一个时刻与之不期而遇——如果你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遐想。这一刻,我不是已经遇见了么?

席慕蓉的文字是温婉而感性的,这与她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席慕容的母亲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而又温良、贤淑的女性。即使在逃难的日子里,母亲抛弃了贵重的首饰和物品,“却带出来好几幅有着美丽花边的长窗帘,招得亲友的取笑。”“在流浪的日子结束以后,母亲把窗帘拿出来,洗好,又挂在离家万里的窗户上。在月夜里,微风吹过时,母亲就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看那被微风轻轻拂起的花边。”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温柔、浪漫情怀的女子啊!对于家庭的爱与呵护,对丈夫、儿女的悉心照料,经过这些琐琐碎碎的生活小事映现出来。

那段时间,席家的日子很拮据,但是席慕蓉的父母还是每天准备出一些零钱留在家里,让孩子们交给那些战乱中吃不起饭的乞讨者。后来生活日渐窘迫,再也拿不出余钱施舍的时候,“父亲亲自打开了门,然后一次次地向他们(乞讨者)解释。”席慕蓉父母身上的这种对于贫困者的同情与尊重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以至于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依然保持着一颗温良、友善、乐观向上的心,对生命和自然充满着热爱与敬畏。

手里的这本《席慕蓉散文》更大篇幅的展现了深埋于作者血脉之间、牵挂了几代人的乡愁与后来千里迢迢的寻根之旅。

幼小的席慕蓉从父亲那里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每每遇到与自己祖先相关的事物都会让她很感兴趣,似乎那一首小诗、一支蒙族歌曲、一段传说故事,甚至于一点来自蒙古先民的遗迹都会令她激动不已!她知道,那里面保存着他们蒙族人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份埋藏于她内心深处、令她无数次魂牵梦绕的故乡之旅却久未实现。直到1989年,已入不惑之年的席慕蓉终于被允许踏上自己的返乡之旅。从此,这条路便成为她情不自已的牵挂与遥远故乡的呼唤。

第一次踏上原乡的土地,看到广阔的草原,像转侧女体一般和缓起伏、圆润优美的丘陵,一片片飘过的云影,像擦了薄荷油一样清凉的风,以及夏日草原那强烈的如药酒和甘泉般沁人心脾的芳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她有一种置身天堂的感觉!蒙古草原真是太美了!也或者说,她的故乡太美了!透过席慕蓉的文字,我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穿透肺腑的喜悦与挚爱。亲友团聚的热情与庄重,席间饮酒歌唱的狂欢与动情,面对家族遗址的默然与悲戚……一幅幅炫彩浓情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原本十分陌生的民族深处。

除了返乡的震撼与欢喜,席慕蓉在她的散文中还引用典籍和同族亲友的口述用充满深情又无比悲怆的笔调回顾了蒙古族历史上发生的一次次重大的迁徙和所遭受的迫害。每个民族都历经磨难,又都坚韧顽强,因为在他们的血液里总是流动着那些凝聚着祖先生命的信息,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或者“民族历史”,正是这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河哺育并繁衍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强大民族。

这一次读《席慕蓉散文》,让我更多的从人生、民族和历史的视角来了解和走近这位令我敬慕多年的女作家。再读席慕蓉,我收获了一份四十岁女人面对人生的沉稳、从容、柔美和温煦。心怀善美,口呐真言,忠实于自己生命的足迹与灵魂的呼唤,文字永不凋败,世界依旧美好。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