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前后】每个故事都有温暖的手——读彭荣辉《夕会故事》

 江湖一刀 2021-01-22
个故事都有温暖的手
――读彭荣辉《夕会故事》

彭荣辉的《夕会故事》,书名质朴:夕会,学校工作的一个时段,或场景;故事,人类教育的一种方式,或手段――手段这词语,易被理解为贬义,但我喜欢它极强的动作意味:仿佛那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双温暖的大手,引领或助推着听故事的孩子,向上,向真,向善,向美。

在成长的岁月,我们都听过故事。爷爷奶奶讲的,爸爸妈妈讲的,哥哥姐姐讲的,老师同学讲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甚至笑话。我们都曾爱听故事,为情节激动,为悬念紧张,为真相揪心,为人物命运和结局,欣悦,或感伤,为那些虚拟的世界,而向往,或惆怅。“从前”或“后来”,“开始”和“接着”,每个声音和文字,似乎都被赋予了绝对的意义。

故事,感染着我们的性情,熏陶着我们的品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故事,伴随着我们长大,融入血液和灵魂,影响我们一生。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故事中长大的。

当我们有了孩子,首先想到的,也是故事。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大堆故事。孩子刚刚懂事,我们就讲――走路时讲,游玩时讲,睡觉前讲,起床时讲,表扬和鼓励时讲,批评和教育时也讲。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们开口,再粗糙笨拙的声音,也会因“爱”而充满柔情,因故事而充满韵味。那语气,音调,情节的起伏,表情和夸张,仿佛牵引着孩子,一起穿越遥远的时空。

我们由衷地相信,那些被孩子听过的故事,会有意义,会成为他们的记忆,进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更多的道理:关于成长,关于生活,关于他们的精神发育。

那时,我们都知道,故事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一走上讲台,就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忘记了在学习和成长时,自己的悲喜好恶,我们甚至忘记了故事,忘记了这一古老的教育手段。

而彭荣辉没有。他似乎深谙故事的教育意义,所以利用夕会时间,坚持着,对孩子们讲述――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现实的,遥远的,身边发生的;鼓励,批评,劝谕,激发……

遥遥想来,夕阳西下,霞光落满教室,孩子们安静地坐着,聆听着他或疾或缓的讲述与解说,脸蛋被落日的余晖映照,感触被故事的情节牵引,这该是多么曼妙的一幅画?而当孩子们带着故事的悬念与余兴,带着回味和满足回家,他们的心,该会是怎样的充实与幸福?

这还只是表象――在故事里,在讲述者内心,其实还有更多东西。

我们都知道,教育也者,教书育人,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育人为本,而只关注到教书之末。我说过:只有真正明白“教书”不过是“育人”的一种手段,教师才算领悟到“教育”二字的真谛,而只知道教学知识的,再怎么熟练操作,也只是教书匠。

在荣辉的书里,众多的故事,无意于知识的灌输,而着眼于习惯和品性的养成。他不仅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也寻找到了良好的方式――他通过故事这一载体,生动而形象地引领着学生,理解和体会其间的道德意蕴。

以故事唤醒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教育,其意义会更为深远。一般的说教,往往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即使有,也往往浮浅而暂短。

而从故事出发,尤其是像荣辉所选取的,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以身边人,身边事,甚至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为故事主角,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可亲、可近、可信,如春雨雨人,春风风人,无声无息间,会滋濡着每一颗需要帮助的心灵。尽管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完全懂得故事里的意味,但随着他们对人生体悟的增加,他们终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他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启迪,早在童年时期,就潜藏在他们的心灵和智慧里。 

仿佛一扇扇明净的窗,故事打开,孩子的心也被打开;仿佛一双双温柔的手,故事延展,孩子的心也被延展。或者,更是一盏盏灯,带着智慧的光芒,那些故事,照亮了孩子平日难以触及的心灵暗处,被道理触动,或被温情包围,被问题引领,或被智慧提升――藉由故事的隐喻,以及由此展开的思考与反省。这样的教育,是自然的,无痕的,更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正如荣辉在后记中所述:“说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二天,我抽屉里的红领巾便完璧归赵了;说了《学会守时》之后,早晨迟到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说了《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课上课下,也鲜见有同学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了……更有甚者,渐渐地,孩子们自己也积极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如我一般,也一个个成了演讲者了。”从这样的现象和言说里,不难感受到为师者的欣悦和幸福。 

荣辉的文本,不难读解,甚至,他的做法,也很容易被我们想到。而艰难在于:真要实践,得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观察,思考,整理,甚至需要对故事进行加工处理,丰富或完善。故事的教育意义,在于围浸和滋润,在于熏陶与渐染。这就需要坚持,数年如一日地坚持。

而在日常教学里,有些老师偶尔也会借助故事的援手,但长期借助的,不多。在讲述之后,记录下现象观察和效果检测的,更少。以此相比,荣辉比我们做得好的,其实就是坚持,而这种坚持,基于他对教育的用心和倾情,那种敏锐的专业意识和姿态。

越发觉得,教育其实就是简单的复杂,就像积德与行善,每个人都会,都能,但是要长期坚持,很难。而真正的优秀教师,往往是在别人不曾经意处,多了些留意和关注,在别人偶一为之时,多了些持恒和坚守。

比如,像荣辉这样,怀着爱心和耐心,以故事的手,牵引着孩子,在善美的精神之地行走,不断行走……

来吧,随时“看刀”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刀哥微信号:jhyd0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