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9)

 江湖一刀 2021-01-22

欢迎观临“刀哥看教育”~

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9)

81

在书店里看教育专柜,最多的,是各种教辅资料,什么绝招、夺冠,什么宝典、秘籍,汗牛充栋。这些五花八门的“典”或“招”,无一例外地,都宣称自己多么准确、厉害、有用,吹嘘自己发行量多么大。挑选和购买它们的,有学生,有家长,也有教师。看着他们如饥似渴的神情,我总是心怀悲悯:如果大家都知道,那还能叫秘籍?如果大家都会用,那还能叫“宝典”?如果大家都能用得得心应手,那还能叫“绝招”?买书的人,是否想过这些常识性的问题?

82

有时觉得,教师职业的艰难,其实并不在教育本身,而在教师要面对的方方面面: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要求,学校及上级部门的考核和评价。在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氛围的压迫下,在各级教育行政升学率的压力下,我知道,很多优秀教师,不得不深恶痛绝地妥协:他所欣赏的,与他被迫执行的,往往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许多优秀教师也会职业倦怠、精神抑郁甚至人格分裂的原因。

83

教育,就像那句广告词所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统一的、绝对意义的“好教育”,是不存在的,也是永远不可能有的。教育是渐进的创造性活动,是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或者,用我经常说的话:“教育是永不落幕的朝霞。”所谓的好教育,只不过是在特定教育场景里,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所选择的一种暂时的、相对较好的行为和方法。我们对教育的追求,注定是永无止境的。

84

教育是系统工程。教育改革当然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我们说,改革的关键在转变观念: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家长的观念,转变学生的观念。但事实上,每次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都很快,他们的困难,不在观念,而在实践。而实践的阻力,比转变观念大得多:既来自职业,更来自学生,来自家长,来自社会,来自往往滞后的评价改革。这些,或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艰难之处。

85

教育是技术,更是艺术,是创造,是发明。教育不是教师按照规定程序向学生灌输,而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宜。教育的智慧,正体现于面对不同情状时的思考与抉择。但遗憾的是,还有不少教师,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他就怎么讲;上级怎么评价和要求,他就怎么操作和执行――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缺少对教育现象的关注,缺少对教育问题的追思,这样的教师,怎么可能真正用心于教育,用情于教育?

86

教师要学生思考,总说“学而不思则罔”,可他们往往忘记了:教而不思也会“罔”,甚至更会“罔”!教育的复杂,要求教师用思想的利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不思考必定一无所知,一无所惑,一无所感,一无所得。勤思考必定问题多多,困惑多多,感悟多多,收获多多。就此而言,思考就是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的研究,甚至对教育的热爱。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精。只有不断思考,反复思考,深入思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提高。

87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这是袁振国先生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当然,我也注意到,他接下来表达的意思:“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对教育独立的理解,有对教育的理想,有对教育的持久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独立的思想、坚定的理想、持续的行动、独特的风格,这四点,是每个不想只做教书匠的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

88

“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遇到的教育者,是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他们原本向善的心灵,也就会变得粗暴、冷酷、麻木和残忍。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激发高尚。教育者只有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才能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心里“良知的声音”。

89

我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却忽略了何为“师表”,未能赋予“师表”以确切的内涵。我的理解:师表,应当如一面镜子,纯洁明净,无需言语提醒,就能使对镜者自察其秽,自整其容,自洁其行,自正其德。

90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以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我也愿意相信,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一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个学期的工作,每一届学生的顺利毕业——我们每天都在书写历史,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这点,或许更能唤醒其内在的职业尊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