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不是毫无意义的

 江湖一刀 2021-01-22

有些人的出现,是为了告诉你,生命可以像他们那样美好

有些人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你,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不堪

古希腊先哲说: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当然非常重要。用我们的孙子的话说,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是,一个人,要真正“知己”(认识自己,掂量清楚自己),何其难矣。

所以,尽管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主张“修身养性”,强调“慎独慎行”,但更多人,还是更习惯孜孜寻求一个外在的“知己”(知音)。

自己对自己尚且“无知”,却想得到真正的“知己”,“殆”的时候,自然不少——现在虽是和平盛世,但“人生的战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因为,要找到真正的“知己”,不仅先要“自知”,还要“知人”,甚至要,“知心”。

“知心”更难。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是说“人心隔肚皮”么?不是说“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么?

一方面,我们会心怀戒备,心存芥蒂,逢人但说三分话;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感叹、抱怨: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或者,像岳飞那样,“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很多年前,我曾说:一颗心,倘能时时得到另一颗鲜活的心应和,甚或只是一只“温情的耳朵”的倾听,或许也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可是今天,还有多少“温情的耳朵”,愿意安静地听你诉说?

难以诉说,所以我越发喜欢沉默和沉闷——前段时间,我说“众声喧哗,我却依然如此沉闷无趣”,没想到,居然有人说,喜欢这样的“沉闷无趣”,甚至有人说:“无趣也是一种有趣。”

或许,这的确也是“一种有趣”——或者说,是“有趋”,它所意味着的,是一种走向,一种趋势,一种取舍和选择。

千古知音难觅,何必再觅千古?不如退回内心,执守内心,沉闷,而沉默。就像年轻时所说“冷眼看世事”,只是,再难有“热血酬知己”的续句——我尚未“知己”,如何有“知己”?

世事纷繁,可看者,甚多。从睁眼后,到临睡前,从公众号,到朋友圈,既有滚滚长江,也有无边落木,既可草草浏览,也可细细把玩。

从更多的风景中,居然看到了,更深的自己。

谈论阅读时,我曾说,阅读,不仅是通向自由的管道,也是通往“自心”的管道,甚至最好的管道——自由或许难得,自心始终存在。

因为,无论读人、读事、读诗、读书,最终,其实都是读自己——从中读出自己,最终读成自己:所有深切的阅读,所有用心的阅读,最终都会内化、内显,成为形塑自己的元素和要素。

就仿佛,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诗,那些书,都是一面面镜子,既能从中窥见他人,也能从中照见自己。

以人为镜,哦不,以一切外物为镜,观人,观物,观己,最终,观自在——前段时间,给人签《阅读照亮教育》时,我常写两句,一是,“开卷自在”,二是,“开卷得自在”。

真正的“自在”或许不容易“得”,但所谓的“自在”,不就是“自然地在”,而且,一直都在么?

就像“自心”。或者,像“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如东坡先生所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明月清风”,其实也可为镜——每个人,或许都不缺少镜。无论是梳妆台前的,还是卫生间里的。无论是眼皮底下的,还是需极目远眺的。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缺少对镜自视的时间和心情,缺乏揽镜自照的习惯和勇气——即便偶得闲暇和闲趣,也容易敷衍,潦草,或者顶多是,顾影自盼,顾影自怜,然后,自怨自艾。

不能对镜自视,不敢揽镜自照,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嘴脸,很难看到自己的丑和俗,呆和蠢,不免会自大,或自卑,不免会冥顽,而自恃。

倘使一个人既看不到自己的残缺,也看不到别人的圆满,便很难有内心的触动,外在的改变,更别说智识和精神的提升。

如此“外观”,然后“内显”,才渐渐悟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真谛。

有的人,热血,激情,随时随地,都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让人恍觉四季春风,处处阳光,不禁心生愉悦和嘉许。

有的人,雍容,雅致,始终清明智慧,从不絮叨,但偶有只言片语,便如拨云见月,也见天,让人无端敬重,心怀景仰。

这样的人,总是,更容易让人欣喜——欣然,而欢喜。

当然,也有的人,时时张扬,狂然自得,视他人为无物,仿佛天地间唯“我”独行,唯“我”独尊,让人不免望而生畏,怯而远之。

还有人,视所有人为“利用”,骑墙两端,浮萍水上(五笔字里,浮萍居然与淫荡是同样的拆解),为有所利而来,因尽其用而去,长袖善舞,冷热无间,让人心凉、心寒,避之,未恐不及。

这样的人,见得多了,“沮丧”不说,“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如梁静茹歌里所唱。

怀疑之后,便是释怀。所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岁月如水,倏忽去来,置身江渚的相对安静,面对江流的不息奔涌,无论眼前事,还是身边人,有什么不能“惯看”、甚至不能“看淡”的?

有些人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告诉你,生命可以像他们那样美好。

有些人的存在,其实是为了提醒你,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不堪。

也许,无论怎样活,都是人生。但是,如果你原本心存好恶(hǎo è和hào wù)之念,就算不能真正走向“美好”,至少也可尽量避免“不堪”。

无论如何,不要活成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

无论如何,不要活成自己都非常厌恶的那种样子。

不能让人“如坐春风”,也要尽量让人“如坐清风”。

必须说明,这不是喂给你的一碗鸡汤,也不是打给你的一针鸡血,而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小感悟,一点俗心思——写出来,没想要照亮他人,只是想启明自己。

2017年12月15日

图|来源网络

据说,转发的人,

不仅手有余香,而且心有亮光

刀说话

一刀专卖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