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浴血三八线78】除了冷枪,还有冷炮!志愿军打200发冷炮,用尿液给炮管降温

 金色年华554 2021-01-22


浴血三八线78

作者:风千里

自1951年夏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大规模的运动战宣告结束,整个抗美援朝战场陷入到南北对峙的局面。志愿军、朝军和以美国为首联军,在三八线一带的狭长区域构筑复杂的防御工事,双方的阵线稳固在相互间犬牙交错的山区、沟壑和河岸之间。

为了尽可能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打击其士气,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优势,志愿军在全军范围内发起了“冷枪冷炮运动”,一时间部队中不断涌现出技艺超群的精英狙击手,他们不仅枪法精湛,还灵活地调整狙击战术,经常在不经意间击杀敌人,给敌方心理上造成极大压力。而除了这种以狙击手为主角的冷枪运动,在这一时期同样表现出彩的还有由志愿军炮兵上演的冷炮运动,虽然没有狙击战那种杀人于无形的惊心动魄,却是考验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技术活。

【入朝作战之初,志愿军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和92式步兵炮】

人民军队早在成立之初就拥有炮兵,不过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炮兵部队的指挥、作战和后勤体系才算初具规模。而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炮兵随步兵一道在开战初期就入朝参战,并在战场上经受了来自美军的现代化武器与作战方式的考验,逐步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中摸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步炮协同作战体系。而步兵与炮兵这两兵种的协同又为日后装甲兵、铁道兵和工程兵诸兵种协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战役期间的巨林川战斗,志愿军使用国造31式60毫米迫击炮支援步兵作战】

在入朝参战之初,志愿军从鸭绿江畔一路高歌猛进,直到将敌军打回到三八线。在此期间,运动战是主要作战方式。由于运动战中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炮兵必须及时跟上步兵的脚步,同时又要根据每个阶段的敌情变化及时修正和补充与步兵的协同工作,这就要求步炮之间要制定相应的组织协同计划,具体包括:战斗的发起时间,进攻时各阶段步兵的动作,炮兵各单位的火力任务,步兵的进攻出发位置,战斗各阶段的信号规定及步炮通信联络手段,炮兵战斗队形的转移等等。

而计划经步炮共同制订完成后,双方均要严格遵守,行动时间要精确到秒,整个协同工作就如同一架精密的仪器。但同时对计划的遵守不代表不会随机应变,在战斗发起后,对战局相对敏感步兵会根据战斗进程,随时告知炮兵战斗的发展情况、敌军动态等信息,使炮兵能够及时校正射击计划,而炮兵也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将其观察到的炮击效果与步兵运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步兵,这种步炮间复杂的双向反馈机制正是协同作战取胜的关键。在第三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各军所属炮兵团指挥所就与步兵师指挥所设置在一处,炮兵参谋长直接进入步兵指挥所参与作战,及时了解反馈来的敌情,从而保证了步炮协同作战的高效率。

【使用76.2毫米加农炮炮击敌人的志愿军炮兵组】

到了第五次战役以后,运动战逐步被三八线附近的阵地战所取代,在剩余的岁月里,战场的特点变为打谈结合,战线稳定,双方均依托阵地工事进行攻防。原有的大兵团集群作战被小规模战术性攻防所替代。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步炮协同的需求,志愿军的炮兵指挥机构开始从原有的步炮联合指挥所独立出来,炮兵从原来大兵团作战时的参与者与联络者身份转变为战术指挥者。志愿军师、团一级开始建立步炮联合指挥所,并专门下设炮兵办公室。在战时步炮两兵种指挥员共同分析敌我情况,并共同拟定作战方案,共同指挥和协调部队行动,与运动战时的步炮协同机制相比,阵地战期间炮兵的指挥权重大大增加,炮兵的作战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志愿军一个苏制152毫米加榴炮战斗组】

【正在精心维护152毫米炮弹的志愿军炮兵】

正是在新的更为灵活的步炮协同机制下,志愿军在阵地战期间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才能顺利地推行开来,特别是定点狙杀的“冷炮”战术,其实质是采用游动炮群作战,将各型火炮按照射程,口径和射角进行分类,并统一做到远射和近射相结合,实现对不同目标(包括固定和活动目标)的精确打击。

冷炮战术从某些方面上看,很类似于冷枪战术,却又存在很大不同:火炮就算口径再小再轻便,目标也远比狙击手大,转移速度也慢,在炮击后极易被敌军火力盯上,因此冷炮战术在组织实施上更需要精心安排。为了保证漫长的阵线上做到一定的炮击密度,炮兵部队在正面每千米的距离里设置2门榴弹炮,数门加农炮,迫击炮和山炮以及数量无算的无后坐力炮,其中榴弹炮因口径大威力猛,主要对付敌军的半永久工事和装甲车辆。野战炮凭借较高射速主要打击对方的运输车队。迫击炮和山炮因可作近距离炮击,则用来对付敌军成建制的步兵活动,无后坐力炮则用来抵近炮击敌军的简易工事或机枪阵地。

为保证杀伤效果并节省弹药,每门炮对付什么目标,都有相应的炮弹数额规定。在炮击覆盖区,根据各种火炮的射程和性能,又将敌军阵地划分出不同的任务分区,其中500-1000米距离内的工事和敌军由无后坐力炮负责打击,1000-1500米范围内的目标,由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负责,1500米-3000米范围内的目标,75毫米山炮,76.2毫米加农炮负责。而在3000-5000米的范围内,则由122毫米榴弹炮负责。这样无论是前沿还是后方,敌军始终处在我军的炮火打击范围之内。

【使用苏制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进行炮击的志愿军炮兵】

在这种缜密的战术安排之下,冷炮作战也开始变成如狙击作战一样出神入化,志愿军的炮手们开始逐步锻炼出一双与狙击观察员一样的鹰眼,将敌军的活动规律摸得一清二楚。比如对敌运输车队进行打击时,目标一出现,先不急于开火,而是寻找附近公路的上坡或转弯处作为狙击点。待车队进入狙击点后,出动76.2毫米加农炮首先打击首尾处的车辆,然后打击中间的车辆。这样整个车队就很容易困在上坡和转弯处动弹不得,随后再由机枪手上阵消灭从车辆上逃出的敌军。

而对付敌步兵小队活动时,使用82毫米迫击炮先进行一轮急射,待敌人卧倒不能动弹时再进行一轮急射,增加杀伤效果,敌人出现溃逃现象时再出动狙击手解决之。随着战局的发展,志愿军的冷炮作战逐步成熟,其中第39军炮兵取得的战果最令人瞩目,在1952年8月下旬仅仅不到三周时间里,他们集中各型口径火炮实施了近300次冷炮作战,发射各型炮弹4000多发,击毁击伤敌军坦克44辆,汽车45辆,大口径火炮5门,摧毁地堡74个,歼灭敌853人,炮击效率之高让人称奇。

【志愿军一个无后坐力炮射击组,包括炮手、装填手和观察员,他们使用的是一支美制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

【使用美制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志愿军炮手】

将冷炮作战模式发挥到极致的,还要数那些操作中小口径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的志愿军神炮手们,这些神炮手们不仅操炮技艺一流,团队协作能力上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新的步炮协同模式下,就不同特点作战环境,发展出狙击手-炮手协同机制,这实际上就是上文所述的步炮协同的微观形式。这种冷炮战术的代表人物非第15军第133团无后坐力炮排排长高奎和第15军第135团迫击炮连战士唐章洪莫属。

【使用美制M-1型81毫米迫击炮作战的志愿军炮兵】

高奎非常善于操作美制M-18型57毫米和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曾经用40余发炮弹打掉敌军8个地堡,击毙13名敌人,成为第15军闻名的神炮手。在冷枪运动发起不久,志愿军神枪手的威力令美军士兵极为后怕,纷纷龟缩进地堡和坑道不出来,让狙击手们无用武之地。于是“神枪手”们来找“神炮手”高奎帮忙,他立即跑到阵地前测算炮击位置和距离,最后决定在超过1000米的距离,使用M-20无后坐力炮对敌地堡的脆弱处实行精确打击。仅仅两发炮弹,敌地堡就被炸出了一个大洞,混乱中敌人开始从地堡中逃出,而早就等候多时的狙击手们开始围猎,不多时,龟缩在地堡中的敌人就被消灭殆尽。

而唐章洪的故事则更为热血,在冷枪冷炮运动发起后,作为82毫米迫击炮炮手,在阵地上采取单炮游动作战方式,在65天时间里,用79发炮弹消灭了101个敌人,很快成为全军的传奇炮手。而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唐章洪的炮组因为位置暴露又无法及时转移,而成为敌军火力重点攻击目标,在连续发射200发炮弹,击杀多名敌军后,唐章洪所在的炮组只剩下他一个人还能作战,而迫击炮炮管已经被打得滚烫,炮架也被打坏。眼看敌军蜂拥而至,在其他步兵战友的帮助下,唐章洪用尿液给炮管降温,然后用棉被裹住炮管,用双臂抱住进行固定,在3分钟内又将剩余的炮弹全部打了出去,将敌军打得抬不起头来,直到援兵赶来。

【将射击诸元标记在阵地上的唐章洪】

在志愿军娴熟的冷炮战术打击下,美军无论是进攻状态还是龟缩在工事内,都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如果说志愿军狙击手让美军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那么冷炮手们则让他们再无安全感,只能被动地等待志愿军不知何时突然飞来的炮弹,整个冷枪冷炮运动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志愿军制衡联军的重要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