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课打瞌睡,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那个坏男孩儿后来去哪了?

 老黄说史 2021-01-22

上课打瞌睡,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那个坏男孩儿后来去哪了?“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坏孩子,为何能封侯封公被称先贤?“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坏孩子,为何能封侯封公从祀孔庙?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为何能跻身“孔门十哲”,从祀孔庙?

引言

孔子为一代大贤,按理是应该谨言慎行的,但是,圣人也有激情来袭、头脑发热的时候,所以,也会口出“恶言”,比如他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就是激愤之骂。孔子的这句“文骂”,有相当的杀伤力,所以,常常被后世之师用来责骂自己的弟子。

是什么人惹得孔老夫子如此生气,以至失态到张口责骂呢?这个惹孔子生气的坏孩子,就是他的弟子宰予。

宰予的“宰”

宰予,亦称宰我,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宰姓现在是个稀有姓氏,一般人还会望文生义地理解,以为“宰”乃“宰杀”,宰予(宰我)就是自己宰自己。其实,大谬不然。在此,老黄给大家普及一下“宰”字。

宰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能在屋里劳作的一般都是手工艺匠人,有较专业的技术,由此又引申出主管、主持等意,如现代词语中的“主宰”。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周礼》中即有“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内宰、里宰”,另外,春秋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都称宰。到了秦朝,又有宰相之职,宰相就相当于百官的头目,所以“宰”又特指“宰相”。

中国古代的姓氏来源,情况各有不同,有以国为姓氏的,有以采邑为姓氏的,亦有以官职为姓氏的……宰姓就源于官职,为周朝宰父的后代。宰父是周朝的一个官名,职责是管理王朝的内外事务。宰父官的后代,大多数用祖上的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宰父氏或宰氏,后来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这就是宰氏一支的来源。

由此可知,宰予的祖上,也曾显赫过,是标准的仕宦之后。

“朽木不可雕”的宰予

仕宦之后的宰予,确实是个可造之才。史称宰予“利口辩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赞其“口齿伶俐,擅长辞辩”,要是生活在现代,宰予可成为演讲家与辩论家。后来,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宰予拜到孔子门,成为一名孔门弟子。

如此聪明的一个孩子,又得遇名师,按理说是该好好珍惜才对,没想到,宰予成为孔子的学生后,却不思进取,大白天睡懒觉,从而引发孔子的大大不满,并骂出了那句流传几千年的“文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与《史记》还都专门将宰予的这件丑事给记录下来,这就是“宰予昼寝”:

宰予白天上课时不好好听讲,趴在那里打瞌睡,结果遭到老师孔子的一顿讥骂:“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那意思是,只要他不在课堂上添乱,不影响别人学习,他爱干嘛干嘛,爱睡睡吧!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评价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特别是“朽木不可雕也”一语,此后成了所有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常用语。因此,宰予也成为千古难以翻案的负面典型。

孔子为何不喜欢宰予?

其实,上课偶尔打打瞌睡,并非十恶不赦之罪,却遭到孔子的深切痛责,宰予的“不幸遭遇”,也引来人们的同情及辩护。比如,汉代王充在其《论衡》中就曾为宰予辩护过:“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王充还说“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那么在宰予昼寝这个小问题上:“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

相比于孔子的强大,王充的反驳声就显得太微弱了,所以,想给宰予翻案,也是力所不及的徒劳,宰予“昼寝”之恶由此成为铁案,这个负面典型,宰予是当定了。

孔子本来是个胸情大爱之人,一生讲“仁”求“义”,还常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挂在嘴边,为何又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拿“宰予昼寝”说事呢?原来,宰予老早就惹恼了他的老师孔丘了,因为,宰予并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而是个思想活跃的“问题少年”,常常会追着孔子问一些尖锐问题,让孔子很难堪。这次的“昼寝”,只是他用来发泄的借口罢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宰予与孔子“交恶”的几场论辩——

宰予是个“坏学生”

孔子的一生,是在追求恢复周礼中度过的,只要是周公之礼,孔子就要一意坚守。比如,守孝之礼,按周礼旧制,是以三年为期的,但是,宰予地认为,守孝三年,时间太久了,一年的时间就够了。为了解惑,宰予还专门跑去请教孔子。

宰予说:“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败坏。一年间,陈旧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钻木取火的木材换遍了,守丧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听到宰予这样的浑话,当时就恼了,他并不下面回答宰予的问题,而是冲着宰予嚷道:“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并没多想,而是诚实地回答说:“心安。”

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只是,我还想告诉你,君子们为何能守孝三年,那是因为)君子守孝期间,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觉不到甜美,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高兴,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篇》)

宰予不再与老师继续纠缠,而是默默地退了出去。宰予离开后,孔子先是对着弟子们骂宰予:“宰予不是个仁人君子啊!”接着才解释古人守孝为何是三年:“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母亲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礼仪啊。”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篇》)

古代的居丧制度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特别是还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所以,封建时代的官吏,如果家中父母长辈病逝,都是要“丁忧”去职回家守孝的。

孔夫子的“既往不咎”

不仅仅是“事情”古有定例,就是“事物”,也是有旧例可循。比如,祭祀土地神的牌位该用什么木头,夏商周各朝也自有安排。在一次君臣聚会上,鲁哀公专门与宰予探讨过这个问题。

而对哀公的询问,宰予如实陈述了夏商周三朝所用木头的不同:“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宰予说完,还专门向哀公解释,周朝为何选用栗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宰予的补充解释,令孔子大大不快,立马接过话头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篇》)

在与哀公的答对中,宰予只是如实陈述了周朝的规制,孔子为何会赶紧出来打圆场呢?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而宰我却在鲁国君主面前诋毁周朝(周朝人用栗木,并解释说“那是为了让老百姓害怕”),孔子听后,实在无法给予理论上的回击,只有用一句“既往不咎”来敷衍了。这一次,宰予的如实陈述,又让孔子心中不快。

孔子:再也不带你玩了

宰予与孔子之间的“交锋”,每次都令孔子不快,好像这个弟子人处处与己为敌似的。慢慢地,孔子就害怕与宰予进行辩论了,对于宰予的提问,多会一推了之。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足见师徒二人的关系如何了:

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

说的是有一次宰予又有问题要请孔子解惑,那就是关于五帝的德行问题。五帝是指五帝时代的五位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因其伟大,被后世追尊为帝。也许是因为五帝的时代太远,更因为五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虽然后世传其伟大,但是,他们的德行到底如何,宰予并不明了,所以才想着求教孔子的。

没想到,孔子给予他的,却是“予非其人也”。什么是“予非其人也”呢?孔子的回答是:“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也就是说,你还没有探讨这个问题的资格。孔子为何不愿与宰予一起探讨之德呢?可能是害怕宰予又怀揣什么尖锐问题而来,将他弄得下不了台,所以,干脆拒绝交流。

宰予何以称“贤”?

只是,被孔子如此讨厌的宰予(子我),后来不仅能跻身“孔门七十二贤”,还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之一。孔子给他的评价是“能言善辩”,这也是符合宰予的性格特点的。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由此看来,孔子虽然讨厌他这个爱挑事“多舌”的学生,但是,对于他的才华与为人,还是能够给予恰当肯定的,说明,孔子的“小气”也是有底线的。

其实,记录“宰予昼寝”这件事的《论语》,还有易被人忽视的后半句: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骂完宰予后,又给学生们讲了一番为人识人的大道理:“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总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看人不仅得听他说的话,还得看他的行为”。宰予,就是靠自己的真实行为,征服了老师与时间的。

那个上课打瞌睡的坏学生,后来成为孔子的得力助手,因其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些老师认为的“坏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却是最最尊师重道的,他们会来事,懂感恩,和曾经的老师,成为半世朋友。

宰予的优秀不仅仅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世也给予了他更多的荣誉。宰予去世后,受到历代君王的追封: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沂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予”,并享受到从祀孔庙的至高待遇。

结语

宰予身后之所以能享受如此荣誉,除了得益于他的辩才外,更是因为他的诚实,心中有话就说,有疑就问,觉得是对的,就坚持。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正他对儒家思想的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这样的品质,才是宰予的价值所在。

做个打瞌睡的学生并不可恶,可悲的是,就是该醒的时候不能醒来。宰予的遭遇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要一心向学,一心向善,诚实做人,时间与社会,是会给予其公正评价与待遇的。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