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中医贵于药,中药贵于真

 欢言趣语 2021-01-22

原创|中医贵于药,中药贵于真

文/欢爸

时间/2020-03-11 00:18

【引言】急病人之所急,恨为医之方少,这才是中医人读书持之以恒的动力所在。~

【正文】原创|中医贵于药,中药贵于真

《大宅门》里七爷白景琦烧药一节里,说了早年间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电视剧《老中医》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翁泉海给一位病人开的方子中有一味叫“龙涎香”的中药,病人贪图便宜,从药贩子手中购买了低价药,但服药后病情不见好转,于是就去找翁泉海理论。

翁泉海为此专门到病人家里检查药品,发现龙涎香被药贩子换成了琥珀,这才找到了药方无效的原因。

中医不止是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还得有真材实料的中药相辅相成才行。

从古到今,制假贩假之人和事,屡见不鲜,却尤以今时为甚。

西医、西药,早就完成了利益链的整合,而在自然食材、药材日渐被人工栽培、繁殖所代替的今天,要想找到药力实足的中药,何其难也。

即便是西药,也被大量灌水,真能药到病除,也得看制药人的良心了。

举个小栗子,二十年前,扑尔敏100片/瓶,才一块钱,十年前就买不到了,后来变成了铝箔板包装那种一板12粒,一盒两板,要十几块,过度包装,变相涨价,早就不是啥秘密了。

曾亲耳听到一个投资药厂的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吃不死人,制什么药都无所谓。

若天下药商皆如此,人心之无药可救久矣。

听到这话的那天,就在心底默默地把这个好友给删除了,再未联络,已有十多年之久了。

因为码字推文和喜欢诗词、文言的缘故,经常在故纸堆里去寻找可心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心境和想法,让文字显得稍有书卷气,同时也会查阅和求证、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包括历代名医。

古往今来的名医世家,大多宅心仁厚、学识渊博,医术传家者,皆以家学渊源、家教严苛而著称,一个好的中医,必是童子功打底,长于国文、书法,并潜心钻研医术多年,能成名医者,非二十年以上的从医经历所不能达到,即便是江湖游医、旁门术士,也多少有些学识的累积。

古文乃学中医基础之基础,错一字、误一字,其意相去甚远,小而言之是病之轻重,大而言之是命之生死,岂可儿戏。

日诊夜读是中医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医术的有效方法。

带着疑问和思考,翻阅大量的古方,学习先人的经验,找出症结之所在,诚乃一大乐事也,多数古代医家,皆是如此,博学更由此而成。

读书之时,若遇有所得,可作读书笔记,提要钩玄。

读书宜多思,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矣”。

多思而记之笔端,日积月累,则多有所成。

诊余读书,是古代医者成功的经验,也的确是提高的好方法。

虽然辛苦,但问诊之余、诵读之时,悟得一个道理,或得一起死回生之术,犹有良师指点茅塞顿开,其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急病人之所急,恨为医之方少,这才是中医人读书持之以恒的动力所在。

是故,中医之炼成,实不易也。

中医学成难,药师也不易,非得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才行。

南京同仁堂资深药师杨文琪,15岁开始在泰州翟泰和堂药店做学徒,1956年调入南京市药材公司从事中药材炮炙加工工作,1958到1988年在同仁堂中药厂从事中药材加工,直至退休,从小药童到老药工,至今已从事中药炮炙、膏丸散丹加工工作70余年。

杨文琪老人说,我就是个中药房的看更人。

有人说 ,中医将亡于中药。

有些病人照方抓药,吃了却没什么效果。

这其中有药材的道地性降低的原因,还有炮制过程是否规范等。

古训有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早已成熟。

浸、泡、锻、煨、炒、蒸、煮,一药一方,工序繁杂,但是收益并不高,所以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少,随着老药工的纷纷离世,这门传统手艺也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窘迫境地。

中药里的丸、散、膏、丹,除了炮制技术之外,还有产地、季节、生长年份等等很多讲究,而今,还有几个人专心于中药材的种植、筛选和研究呢?

类似的情形,又何止是中医药界才有的,几乎存在于各行各业。

我们即便做不到求新,如果连守成也做不到,真是愧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了。

中医复兴也是民族复兴的一部分,任重道远。

结篇词:

中医贵于药,中药贵于真。

守拙功成到,心恒杵成针。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交流。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上海要打造“世界电竞之都”,看来得考虑改行了

原创|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原创|口子美酒烈,濉溪好人多

【捐赠公告(淮北在沪企业俱乐部)】

原创|切切游子意,浓浓故乡情

养成阅读后,点“在看”的好习惯,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