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贴)常见MD型号及稀有MD音质取向介绍

 摄行天下 2021-01-22
 本来不想开这讲的,由于音质是十分主观的东西,如果擅自评价,很容易遭到大家炮轰,不过对于新手来说知道什么样的声音适合自己,什么样的机器的声音合适自己还是十分渴望的,所以恕本人斗胆,开设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争议的课程,本人尽痢观的评价,不带感情色彩,首先声明,由于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客观性,本人只阐述其音质取向,不会象大部分音质测评那样行文文笔流畅,用词精挑细选,修饰天花乱坠。。。SO。。。可能会比较机械化。。。SO。。。请大家谅解。。。SO。。。开始吧。。。SO。。。(SO你个头啊,叫你继续SO!<暴打>)
  第一编:  SONY
本人听过最早的MD是R50,再老的MD没听过,R50之后基本大部分MD都听过。(有些型号没听过,不过猜都猜得出来,电路设计都一样嘛)
根据SONY的音质表现和声音取向本人将SONY的MD从R50开始直到NE810划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声音醇厚型
有R50,R5ST,R55。。。此类MD声音分辨率高,高频上限听感柔和(上限不高)全频十分饱满----高频相对现在的MD圆润,中频十分饱满,低频厚实,听感相对现在MD“模拟”味道更浓些,不是那么冷冰冰。。。即使搭配838声音也不会硬。。。这些MD代表着SONY较高的音质水平,此类机器刚开始从ATRAC蜕变到ATRAC3。。。SONY为了标榜ATRAC3格式的优秀音质,在设计这部分MD时对于其运放部分投入了很多,毕竟优秀的运放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音源的缺陷,况且,ATRAC3格式的音源已经十分优秀。。。此类机器我觉得搭配的耳塞范围比较广,即使搭配838也能出好声
这里我说一些我的看法:
关于曾经有些坛友说“R5ST音质优于R50”,其实两者音质作为随身听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R5ST有个DECK,DECK上音频输出由于功率足够大,音质更优秀些,但单独使用随身听比较的话两者音质完全相同
第二部分:声音平衡型
有R90,R70,R900,R909,N1等。。。此类SONY的MD声音解吸度十分高(个人觉得比N10还高,N10那解吸度是“假高”,这类是真高),声音放得开,速度感比起R50这代MD也恰倒好处,高频高而不刺,低频不温不火,但十分准确,质感十分好。中频相对R50这类来说比较平淡。。。相对于R50这类重质感厚度的机器,R900这时代的MD整体平衡性十分到位。R900心片由于使用0。18工艺不光播放时间提高许多,而且细腻度更佳,比 R90明显细腻。R90其实归进这档满勉强的,它声音不如它前辈醇厚,解析没它的后辈R900强。。。姑且放在这里。本人一直觉得R900是款十分经典的机器,其体积,播放时间,音质是历史上平衡得最好的机器。。。(当然也包括首批产的R909)
这里我要说的一些关于争议的问题:
1。N10的解吸度和R900的解吸度谁高的问题:
本人认为N10的解吸度是假的,做出来的,※的是拔高高频,衰减中低频,来突出高频的清晰度,这就给一些并不真正懂得评判机器音质的人造成分辨率高的假像,其中低频被严重拖后,造成中低频解析严重地低,不光声音薄,声音比起R900之类的毫无立体感可言。而且听感舒适度比起R900之类低太多,听9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用R900听下来两个小时不到,没任何不爽,听N10下来,不说听的过程中那音质不爽,听好后耳朵也累。。。
2。关于R900的G PROTECION和40秒防震版本的音质不同。
后者音质比前者更舒展,前者声音更冷,至于为什么本人不知道。
3。关于R909在SP下音质和R900SP下音质
两款机器音质完全一样,但SP下R909有TYPE R功能理论上会更好,但本人觉得SONY在WALKMAN上用的TYPER严重有水分,远没MD DECK上那样的效果,事实上R900和R909的SP本人很很很。。。难区别。
4。关于R909的音质差异
R909在初次投产和之后扩大量产内部使用的一些元器件被更换过,理论上音质会有退步,但本人没比较过,不好说。。。只是觉得“应该”,“理论上”。。。
5。N1和R909的关系
N1运放设计和R909相同,但元器件使用不同,N1声音比起R909清晰度有减少,但很小,声音更舒展,软绵绵些。
R900是本人最喜欢的MD,不光本人,许多一路上玩下来的SONY MD FAN都认为R900是SONY十分经典的一款机器
也是SONY最先使用聪明棒的机器,旁边是AWIA的F90
从这个时候开始,SONY开始慢慢掏空AWIA,挖AWIA的人
乘AWIA经济困难的时候,提供自己的设计给AWIA让AWIA放弃对开发投入资金
从而挖走AWIA开发人员
现在SHARP很识趣,从不使用SONY的OEM,宁愿缺少产品线(象NET MD)也要坚持自己开发.
(据说SONY曾经提供N910和NE410的OEM给SHARP,SHARP没有接受)
而二线MD厂也决不用SONY的OEM
日本电子企业界都清楚地看到SONY慢慢侵吞AWIA的整个过程
SONY在日本电子企业界由于那事件被灌以"卑鄙的施与者"称号
所以KENWOOD宁愿花更多的钱用SHARP的OEM
N1是MD史上里程碑之做。。。当年北美索尼发布N1时号称要“SWEEP MP3,LET IT VANISH”(赶尽杀绝MP3)的尚方宝剑
也是由N1开始从此有了扁平电缆噩梦。。。在N1推出前R909没有扁平电缆问题,但之后生产的R909还有部分R900都有问题,可能和变更设计和材料有关。
和N1音质完全相同的S1
S系列的MD属于SONY推向北美的运动型MD。
体积硕大。。。十分不符合亚洲人审美观
不过它的防震水平可不是一般有G PROTECION MD能比的
防震,防摔,防水(确切地说是防水溅,绝不是能潜水)
第三部分: SONY周年纪念MD N10开创的"失败中的失败"
首先声明,本人所称“失败中的失败”是围绕本主题,仅指“音质”,N10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
N10之后的MD,从NET 到 单方,再到NE系列,音质都一个样的“烂”
失败之处:和上代MD比较音质的大幅降低
其实,随身听这东西随着发展----利润的降低,体积和播放时间不断上升的要求,为推广,成本需不断降低的要求,使用整和心片技术等等
任何随身听,象卡带机,CD机,都有个历史音质最好的时期,之后慢慢下降。。。
但N10的出现让MD的音质的下降不是“慢慢”,而是个很大的断层。。。
可能陈斑竹又要站出来批评那些攻击N10的帖子了
我不知道陈斑竹是怎么审视N10的,可我凭着天地良心可以十分确定地说N10声音是垃圾!
1。高频假----被可以增加电平的高频来给菜鸟造成声音分辨率高的假像
2。中频干----中频最重要的是饱满,毫无饱满度也言
3。低频瘦----低频的劣质也算本人难得能在MD上得到领教,低频量感小得比美国总统布什的心眼还要小!也不用谈任何低频余震了。。。
有些据称是DX的人说:“N10低频还是有优点的,比如响应速度快,云云。。。”
简直是P话!!低频瘦到这程度还想怎么拖泥带水??!!这话就象个瘸子说:“我走路有条不紊,从不操之过急。”
4。噪音大----用过N10的人都知道N10的背景噪音的厉害程度
由于其本底噪音只有在播放乐曲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开机停止,甚至暂停的时候都没有)
所以造成很多人以为是音源不好,居然还出现了“用U※※录音就会有噪音”的说法
事实上,SS1。5录音没有任何噪音。而即使用光纤录音,噪音一样也存在。
在使用N10之前用过MD的都能明显感受到N10的噪音
所以本人对于那些整天说SONY纪念版本音质怎么怎么纯净的人,实在不知道他们纯净的标准是什么!
失败中的失败之处:居然还彻底败给MP3!
说说声音风格和SONY比较接近的IRIVER吧,高频勉强和IRIVER的IFP系列打个平手
中频差不多,低频败的一塌糊涂,无论是弹性,下潜还是立体感。
整体音场N10横向延伸(被增大的高频电平所至),IFP横向没N10宽,但比N10立体。就是纵向也有延伸。。。
和IFP系列比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和IHP系列的差距了。。。
(本人听过的MP3范围十分小,就IRIVER,IPOD和ZEN还有IAUDIO的一款,感觉IRIVER的声音风格偏向SONY一贯作风,平衡,高解吸
所以就用IRIVER和N10比一下,IAUDIO的风格偏夏谱
IPOD不好说,都不象。。。
ZEN的音质是最好的,高频比IRIVER的IHP系列还要优秀,低频略输。。。不说了,又偏题了,打住)
N910:
使用和N10同样的电路的N910
(那些看了拆机集成电路板表面照片不同就说N10电路比N910复杂,本人实在懒得去反驳)
910和N10音质听说稍微有点差别
(本人没感觉到,反正本人对SONY现在的机器都不会认真的去听,实在没胃口。。。)
但差别绝对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明显。。。
他们电路唯一不同在运放的二及输入电压转换整流器上。。。
N10是电池是3。7V,N910是1。2V或者是1。5V(在使用干电池时)
N10在使用干电池还是3。7伏,※干电池补充LI电池电量再通过LI电池输出给机器。
NE810:
除了音质因素,本人其实十分喜爱这台机器,附带SIMPLE BURNER软件,比用SONICSTAGE录CD简单多了
而且NE810是数字放大,理论上应该比N10好,但实际效果半斤八两
E10:
比N10噪音还要恐怖的E10,虽然SONY音质退步得让人愤怒,但SONY的工业设计水平实在让人赞叹,左边是MZ-2P
NE410:
和NE810一样,只能通过U※※录音,省去MIC,LINE IN,OPT和ATARC编码心片
其他都和R系列一样,我个人觉得NE系列的都十分漂亮,音质就那个样。。。
顺便补充一下,E720,E10,NE810乃至今后的NH1用的数字放大器的芯片都是这个。。。
象不像是二手电子城的便宜拆机货?
本人觉得十分讽刺,用了这个音质照样差,其实SONY自己也知道,多这么快便宜货的成本远比对运放部分使用优秀材料来的低。。。而且还多个卖点
一分价钱一分货,用了这块号称先进数字放大的MD音质还是。。。WHAT A SAD。。。
第二编:SHARP
本人以上也声明过,由于本人曾经还是MD FAN的时候是偏爱SONY风格的,所以SHARP的机器听的没有SONY那么多,那么系统,就不划分历史上SHARP不同时代音质版块了。就从我听过的 SHARP机从老的开始介绍到新的,这里我要谢谢我的一个好友,最近写这文章,我从他那里借来一些SHARP的机器又听了一下,以前他是个SHARP MD FAN,以前还跟他激烈争论过,不过他现在也对MD提不起兴趣了。。。结婚了嘛。。。呵呵
1。MT77 也就是MT877
和R900一个时代的产物,SHARP第一款支援MDLP。高、中音的分析力明确,三种不同程度的低音加强功能亦圆浑有劲,不开低音效果最好,开了后低音稍有浑浊,延时,但还是要比MT770好。声音偏高分析力,但不是很冷,也没后期SHARPMD那么暖和。音质和R900基本持平。。。R900更舒展些(本人更喜欢R900风格)
2。MT770
和R909同一时期的产品,声音风格十分暖和,低音在开启后十分凶猛,不过质感差了满多,
中频也十分优秀,比较贴近耳朵,人声※后
高频和SONY那时期的MD相比比较逊色,感觉有高频瓶劲。。。
听流行比较适合,听交响或NEW AGE或室内小品演奏,本人感觉不是R909的对手。
不过听流行实在过瘾,比909也薄不少,所以是部很受欢迎的机器。
PS。。。线控虽然拿在手上感觉象玩具,但十分漂亮。
3。MT880
SHARP第一款NET MD,失败的作品,性能,外观差N1实在太多太多。音质和MT770完全相同。
4。DR7
虽然同期SONY已经推出N10,十分轰动,SHARP推出的DR7没有NET实在让人汗一把,但DR7的音质确实比N10好太多,不是一个档次的机器。声音分辨率十分高,和R900基本一个档次的分辨率,但DR7高频轮廓更清晰,声音一反SHARP MT系列的暖色调,十分冷。DR7和DS8音质理论上一样,但DR7的输出更强些,8+8MW。DR7的各个频段以及音场已经彻底超过同期SONY任何 MD,这个时期SONY和SHARP音质不象之前,也没什么好争议的了。
PS1。DR7实物比照片漂亮很多。
PS2。最近听说有批DR7有问题,好象是光头的问题,好象买DR7出问题的朋友也不少,所以想买DR7的要小心。
PS3。本人对SHARP引入四及耳塞不已为然,数字放大确实有效果(比起SONY E10和NE810的冒牌数字放大好多了,真搞不懂为什么SONY用了数位放大居然还有那么多噪音),但四及耳塞实在是做秀,世界上再HI END的耳机也是用三及的,在随身听上来个四及实在可笑。而且原配的四及耳塞声音平平,还不如换副888解吸度更好(不过,听了A8后再听888,就感觉没什么分辨率了,本人也强烈感觉到,不过没宠坏耳朵前888还是随身听里一副十分经典的耳塞。)
5。DR80
SHARP反击SONY NET MD的第二款产品,设计思路有点想R5sT。。。样子也十分漂亮。最重要的是传输速度不再象MT880那么乌龟。本来以为SHARP会在DR80推出后占上风,可想不到SONY授权SHARP生产NETMD,SHARP做出来投放市场没多久,SONY HIMD就要出来了。实在让人为SHARP,PANA这样的MD生产商难过。。。毕竟NET MD的所有专利被SONY独占,他们至多是SONY摆下的MD棋盘上的几颗棋子。SHARP看到SONY推出HIMD肯定一肚子苦水,胸闷到FAINT。
回正题。。。DR80的音质理论上和DR7应该相同,不过本人没听过,这次也没拿到DR80来听,听那个玩SHARP机的朋友说声音比DR7还要硬。。。解析还是和高的,声音有点紧。因为没听过DR80,我就不啰嗦来误导群众了。。。
第三编:PANASONIC
PANASONIC本人听过的还要少,就介绍一款很不错的吧。从R900年代开始,大部分PANA的音质都不好。
MJ88,松下98年初推出的机型,到现在E10推出,过了6年至今仍是历史上第四薄的MD~!!!过了六年啊,至今仍是第四名,足可见松下的精工水平。它的身材纪录也是直到2002年底才被松下自己的MJ95打破,其记录居然保持5年,堪称随身听历史上的奇迹。外型超级漂亮,本人有幸在大三的时候听过它,声音绝对不是PANA一贯的那种有气无力的风格,清晰度,饱满度十分出色,低频质感也绝对不是其他PANA的机器能比的。可是这机器实在太老了,连MDLP都不支持。但绝对是松下历史上的名作。MJ88当年在日本推出,销量比当时SONY所有单方销量的总和还要多!!!
于HIMD的"CM音质提高说"的看法
SONY推出HIMD确实是历史上的进步,但我觉得其局限性还是很大的。
首先,其支持的移动硬盘的文件种类就极其局限,只有WORD,PP,EXCEL等MS的文党文件,还有就是支持JPG,但这些都是用软盘或者U盘可以高定的东西。而真正需要大容量介质支持的象电影,流动媒体的文件,HIMD却不支持!
其次,有些网友说HIMD支持PCM,由于PCM是无压缩,就此认定音质必然性地超过MP3,我觉得十分可笑,至少是以篇盖全的观点!其实影响音质的绝对不是一个文件质量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综合决定随身听的音质表现。PCM的音质强于MP3这只是理论上的,那你说DISCMAN的音质好还是MD 的音质好?这里我说的是听感,目前绝对是DISCMAN烂!!为什么相对于CD文件五分之一大小甚至十分之一大小的ATRAC格式在MD上放来要比 DISCMAN还要好许多??就这点可以说明绝对不是文件的流通率来决定音质的表现!!
其实音源达到一定水平后影响音质的就只有内部心片的设计问题了,象译码,运放等,以前有个报道说英国皇家声学院里的专业鉴听师经过系统测试,证明在SP模式下,只用MD当转盘,MD,CD接到同样的末端译码器,试听后听感和CD的无压缩格式音质完全相同,所以有必要用这么大的数据流通量么?随身听就是随身听,用耳机就是耳机,别人孳生皇家鉴听师都不能听出个所以然你有什么能力听出来??!!人家可是为B&W,SOUNUS FABER甚至是BERMESTER这样的上百万的喇叭鉴听的!!!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那为什么还有推出DVD AUDIO,SACD?其实象DVD AUDIO这样通过提高采样率和单位数据流通比特率的做法,只有在10万以上的音响上音质相对于CD的提高才能“感受”到,有时还不是“听”到!!我这里为什么用“感受”而不用“听”,因为那些超过人耳极限的声音耳朵是不可能听到的,你说你听到了,实际上只是你的身体感受到来自空气的强烈湃阵。而在随身听上用耳机,耳塞,你除了耳朵还能用什么感受音乐??所以我认为,文件的信息量只要达到一个量,这个量是人所能在随身听上感受的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在随身听上不存在任何意义。提高数据流通量绝对没有提高编码算法和译码算法来的重要!!!
所以对于随身听改进算法,译码,运放电路设计才是正路,而不是提高文件的数据流通量,这种提高你能听出多少!以说根本听不到!这种做法用在随身听上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SONY这次在HIMD里支援PCM绝对不是为了提高音质,更多的是种给外行人所显示的多一个卖点罢了。就像是R909的TYPE R号称SP下音质的提高,但有R50播放好么?N10支持TYPE S,号称LP2音质的提高,有R909播放LP2好么?没有好的运放,什么都是纸上谈兵!!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在达到一定的音乐信息量后,决定音质的最大因素是运放的设计,之后是译码,这时候再来提高数据流通量简直是“姚明穿增高鞋”!
当然我看好NH1的音质表现,毕竟是SONY首款HI MD,首款支援ATRAC PLUS的MD,就象当年R50开始支持ATRAC3的时候,SONY很有可能为了标榜ATRAC PLUS的优秀音质而比较注重HIMD的音质表现,应该会比N10这类的TRASH音质强很多-----本人估计。
我觉得SONY应该象APPLE一样建立一个网络销售模式的音像店销售数字音乐,然后给这种数字音乐以封闭的格式,这样才是真正的出路。我只能说SONY 的传统唱片业的经营方式的理念已经渗透进他的血液,这实在是件十分可悲的事情。去年全年SONY唱片已经亏损3亿多美金,SONY如果还是不能接受无形的音乐销售流通模式,那大家拭目以待今年新力唱片的业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