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老师只管前30名的学生,高中前20名,剩下的不管了,真的吗?

 教育有故事 2021-01-22

有人说,初中老师就只抓前30名的学生,高中前20名,剩下的考学无望不管了,真的是这样吗?虽然不知道是谁说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老师,但确实是极少数。

一般来说,现在中学班级里,只要稍微好点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是五六十人,有的重点中学里甚至更多。每个班级里,学习成绩自然是有好有坏。一般在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里,虽然排名有先后,但由于学习整体素质高,每年的升学率也非常高,这些学生哪怕是排名相对靠后一点,也会如愿考入不错的大学。

但是,对于很多普通中学里的普通班级来说,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最后考高中或大学时,会出现不理想状态。那么,对于个别老师来说,就有可能会出现这种做法。原因可能有:

第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调皮的比较多

一般中学里,总有部分学生非常调皮,不爱学习。平时课堂不听课,看小说、玩手机或者睡觉,甚至上课开小差或者交头接耳,影响课堂纪律。这些调皮捣乱的学生是比较难管理的,导致时间一长,很多老师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第二、保升学率

虽然现在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不再允许宣传升学率。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升学率对一个班级,或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多么重要,简直就是一条生命线。在这种升学压力下,作为老师,当然希望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学习,他们可能也努力过,帮助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赶上来,但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可能个别老师会从心理上“放弃”部分特别调皮而且成绩又差的学生,但是这种“放弃”也主要表现为:调皮捣乱的时候,不太愿意去管;作业不交时,也不太愿意严格要求等,一般也不会出现故意刁难或者针对这些学生。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显然是不对的,一个班级虽然不同学生的资质不同,但如果放弃差生,也会给整个班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差生会影响到课堂纪律,课上课下,可能会带来负面情绪。而且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说,帮助所有的学生顺利完成中学教育,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是老师的义务,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应该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第一、多与“差生”交流沟通

中学生整体来说,心里是很单纯的,可能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影响下,成绩不理想,但并不是不可救。从多年教学经验上来说,太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中学里实现了完美逆袭。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是要了解到学生成绩不好的根源。是家庭原因、自身原因还是学校教学上的问题?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态度不好,不愿意跟老师说实话,那这个就是老师自身的问题,需要反思的地方。按说,在学生成年之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老师的信任可能还要高于对家长的信任。

第二、多与学生互动

很多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高高在上,与学生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感觉,平时课堂上,一幅舍我其谁的姿态,让人感觉无法靠近。虽然,有人说,严师出高徒,但严师不等于在学生面前“摆架子”。学习要求严格,但与学生能够经常保持互动,才有可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种互动包括课上教学、课下活动以及平时的互动交流等。

特别是课下的互动,往往更容易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现在的学校课外活动多,老师多参与学生的活动,一来容易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感情;二来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容易让学生感觉被重视,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怀。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于那么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增加对老师的信任感,他们也会潜移默化中将老师当成朋友一样,这样是非常有利于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一定的引导,慢慢地成绩自然就跟上了。

第三、适时重点关照这些“差生”

其实,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差生”,他们自己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却苦于找不到路径,另一方面可能碍于脸子,又不敢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每个班级里,可能极个别的学生,可能真的不想上学,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仍然是有学习的欲望。

作为老师,反而应该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关照,不是放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帮助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学习计划,平时的教学或作业中,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作为老师来说,不应该放弃班级里的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作为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首先自己不能放弃自己,否则老师或家长就算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是枉然。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见过类似情况?欢迎交流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