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电共振芯片的制作方法

 胡子89usoaizaw 2021-01-22
光电共振芯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电波传导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光电共振芯片。



背景技术:

健康贴片一般将贴片贴合于人体欲改善的部位上,通过贴片内的磁石发射远红外线,强化使用者的身体循环,借此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而这种健康贴片在使用上会有一些问题:

因磁石本身具有放射性,具有发生危险,使人体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且长期使用下,磁石本身的放射性会逐渐衰减,最后将消失殆尽而失去功效。

磁石本身的波长带宽过于广泛,能量无法有效集中,故改善人体健康的效果也十分有限。虽然市面上有强调带宽较集中的远红外线产生仪等大型机器,但碍于其无法携带,且远红外光要能实际产生功效,必须长时间与人体接触,故,较不符合现代人需求。

习用健康贴片的作用范围较小,只能局部作用于贴片附近,故当使用者有多处需要调理或想要全身性保养时,就必须逐一黏贴,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人体生物电波能量的光电共振芯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光电共振芯片,包含:

一芯片本体,该芯片本体包含一供吸收外部微电波的吸收部、一连接该吸收部并将所接收的微电波功率放大的强化装置、及一连接该强化装置并将放大后的微电波反馈给人体的发射部;

至少一设于该芯片本体一侧的光波产生元件,该光波产生元件供产生与该微电波结合的光波能量;及

至少一设于该芯片本体一侧的电波产生元件,该电波产生元件供产生与该微电波结合的电波能量。

所述的光电共振芯片还包含至少一包覆该芯片本体的保护屏件,该保护屏件为可挠性材质、刚性材质、或奈米材质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该保护屏件具有至少一固定于人体的固定件。

进一步,所述芯片本体为可挠性。

进一步,所述微电波为0.01毫安至10毫安。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光电共振芯片利用吸收,强化,回馈等动作持续对人体传导微电波,并在微电波中附加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使人体生物电波能量得到提升,同时将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伴随微电波作用于全身。

当用户将本实用新型光电共振芯片携带于身上时,芯片本体借由吸收部吸收外部微电波后,由强化装置将接收的微电波功率放大,再以发射部将放大后的微电波反馈给人体,并借反馈人体的微电波夹带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流窜全身,而强化人体生物电波及加强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对人体的功效。

针对习用健康贴片所存在之重复使用率较低,需与人体直接接触,作用效果较局部,及操作方式较复杂等问题点突破,达到上述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透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其中:

芯片本体…1

吸收部…11

强化装置…12

发射部…13

光波产生元件…2

电波产生元件…3

保护屏件…4,4a

固定件…41,41a。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由图1至图3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广电共振芯片包括:

一芯片本体1,该芯片本体1包含一供吸收外部微电波的吸收部11,一连接吸收部11并将所接收的微电波功率放大的强化装置12,及一连接强化装置12并将放大后的微电波反馈给人体的发射部13,且微电波为0.01毫安(mA)至10毫安(mA);

至少一设于芯片本体1一侧的光波产生元件2,供产生可与微电波结合的光波能量;

至少一设于芯片本体1一侧的电波产生元件3,供产生可与微电波结合的电波能量;

至少一包覆芯片本体1的保护屏件4,其为可挠性材质,刚性材质,或奈米材质的其中之一。

借由上述说明,已可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更可达到利用微波传导达到局部作用即可回馈全身的目的,同时赋予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的平衡生物电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局部体温等功效的优势,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外观结构上为一结构简单,体积轻巧,方便携带的芯片结构,其面积大小约小于25 cm²,而本实施例中以长4cm宽2cm的小面积为代表,以供使用者随身携带,且不占空间,又因芯片本体1产生的微电波辐射能量极低,约只有蓝芽耳机的1/1000(目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所公布移动电话的安全标准值为1。6w/kg,而欧洲的安全标准值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0w/kg,而蓝芽耳机只有标准值的1/30),故对人体没有负面影响。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只要将本实用新型放在口袋中,或将本实用新型结合于衣物,帽子,项链等穿戴物中使用,即可使本实用新型自然贴近人体表面,而利用芯片本体1的吸收部11,吸收其外部的微电波,包括环境中的微电波及人体中的弱电波,故芯片本体1不需要紧贴人体就能进行吸收动作,并将微电波传导至强化装置12进行功率放大,然后通过发射部13将放大后的微电波反馈给人体,再者,利用同频共振原理让微电波夹带光波产生元件2及电波产生元件3所产生的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使微电波本身及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得以由局部作用进而流窜全身,而微电波可产生环形磁场,环形磁场可以加速血液的流动,环形磁场形成,如同在血液系统中增加了很多渠道加力泵,环形磁场不但对血液有加速推力作用,对经络中的所有细胞都有推动作用,故可加强生物电流,加速细胞修护。如此一来,使用者将通过自身所发出的微电波,通过上述的循环作动,改善附近的循环状况,达到人体健康改善的功效,如强化人体经络穴道,改善血管内血液流速流量等;当人体健康状况改善后,所发出的微电波将会逐渐强化,并通过上述方式再次强化循环,并提高人体局部体温,进而达到活化内脏机能,提高免疫力,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血液循环,调整自律神经功能及平衡荷尔蒙等功效,配合饮食控制及适度运动,人体的健康状况将会更加改善。

另外,本实用新型因体积小,靠近人体的点若为特定穴位,除了可藉由流窜全身的微电波产生全身性的作用外,更能发挥穴位刺激的功效。穴位是经络线路上的敏感点,功能点,穴位是生物电流的触点,经络是传输生物电流的通道。当磁场作用于穴位,电压,电位就发生变化,激发生物电流产生电磁波,然后传到全身的经络,传到中枢神经形成刺激,对病变部位进行调整。

上述的同频共振原理是利用同频振荡的特殊物理功能,令一切有机体的分子结构体,经由光粒子,在不用任何的媒介下,直接以光速冲击其分子结构,并增强其分子结构体立即产生振动作用,进而达到分子活泼化为目的,如果以量子力学的论证说明下,此现象即称之为光电效应。且依据已知的科学基础,一切有机物质(包括人体)皆由分子所构成,而分子的构造是以原子的质量与结构所配置,集结而成,并各具有其特定的振动频率与周波频率。故借由同频共振能量同步感应着身体的振动频率,使身体的能量被增强。配合芯片本体1吸收外界微电波(同时吸收电磁波)的动作,而得以减低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电磁场对人体的干扰,加强体力,耐力和抗压力 ,以及具有提高心智的表现与集中注意力等功效。

上述高体温(36。5℃~37℃)所能达成的功效,乃因高体温可让体内对内脏有帮助酵素有更强的活动力,且体温每提高1℃,每分钟脉搏数就会增加10下,故体内充满了新鲜的氧气,细胞的新陈代谢也会提高,同时较高的体温也会让血管变得较为柔软,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血液更能顺利的输送至全身各处,且身体能够保持平均温度的人,自律神经及荷尔蒙分泌自然也会保持平衡,且能发挥正常机能。因此,本实用新型透过让局部体温升高的原理,更加提升本实用新型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因强化装置12为被动式元件,故整体为被动方式接收人体发出或环境存在的微电波,不会有放射性衰退及放射性伤害人体的状况发生,也因被动接收微电波的作动方式,将可永续使用无电力供给问题;配合保护屏件4进行保护,防止芯片本体1直接裸露于大气中所产生的损坏,借此让整体更加耐用,达到体积小型化,结构耐用的目的,且因保护屏件4为奈米材质,芯片本体1则具一定的可挠性,故收容在口袋或衣物间时,可不受压缩,卷曲的形变的影响,而可正常使用。

如图5,其保护屏件4a为钢性材质,并于其上增设了固定件41a,而固定件41a用于固定于人体。具体来说,固定件41a可为绳带或腕带,使用时可依据使用上的需求,将固定件41a进行替换,于图示中,固定件41a为一个长度较长的绳带,而保护屏件4a则具有造型,使整体如同一个项链饰品。如此将可让使用搭配上更加的灵活多变。

故,本实用新型与习用技术相较存在下列优点:

1、利用发射部13产生与人体类似的微电波,而于人体局部作用进而使微电波随着人体生物微电波流遍全身。

2、使光波能量及电波能量夹带于微电波中流窜全身,进而对人体各部位调理。

3、利用吸收部11吸收人体或外在的微电波,并以强化装置12放大功率而透过发射部13回馈人体,借此强化人体生物微电波,而循环作用。

4、将芯片本体1放在指定穴位上,即可通过强化装置12特别加强该处经脉穴位的调理。

5、通过保护屏件4的保护效果,使芯片本体1不与大气接触,来保护整体结构,借此达到结构可靠的优点,尤其在奈米材质的实施态样时,更具有耐压缩,可弯折的可挠性。

6、将吸收部11,强化装置12及发射部13结合在芯片本体1内,不需要额外的基底作为承载体,故能更加小型化整体体积,借此达到体积小型化之优点目的。

7、本实用新型可反复的使用,长效作用,并搭配固定件41a固定于人体,使其整体可制作成饰品,使其可随身携带,增加搭配上的灵活性。

8、通过让局部体温升高的原理,更加提升本实用新型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