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治在嫡子中排第三,皇子中排第九,为什么唐太宗会立他为太子?

 夜读史书 2021-01-22

古代皇位继承一般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后所生最年长的皇子继位。有人可能会觉得,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选最有能力的皇子继位才合乎逻辑。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你对古代的治国体系还不够了解。

古人治理国家最主要依靠的是官僚体系中人数众多的士大夫集团。在很多情况下,皇帝什么都不干,天下就能垂拱而治。所以对于一个走上正轨的王朝而言,皇帝个人能力反而没那么重要,只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执行就没什么问题。反之,如果皇位继承人问题悬而不决,每个皇子都想争夺皇位,那倒很有可能引发内部分裂,往严重了说甚至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嫡长子继承制对古代封建王朝平稳过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制度并非牢不可破。事实上,古代皇位继承中不按套路出牌的情况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

唐太宗当了二十多年皇帝,可到他晚年的时候,他可能才真正体会到当年他父亲唐高祖李渊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的那种心境。

唐太宗有十几个儿子,其中皇长子李承乾、皇四子李泰、皇九子李治三人都是由长孙皇后所生,即嫡子。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不久就册立李承乾为皇太子。根据史书记载,李承乾“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按理说,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然而,唐太宗当年弑兄夺位给自己的儿子们做出了榜样。所以尽管储君人选已定,但其他皇子们对皇位的觊觎之心仍昭然若揭。他们想方设法给李承乾下套、穿小鞋,不惜代价想将李承乾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

在诸皇子的明枪暗箭夹击下,唐太宗与李承乾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李承乾决定起兵夺位,然而却因保密工作不到位导致失败。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李承乾被废黜后,按照宗法制度,嫡次子李泰应该是顺位继承人,而且根据史料记载,李泰聪敏绝伦,才华横溢,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可是,李泰也是导致李承乾被逼谋反的罪魁祸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泰的恶行更甚于李承乾。所以在李承乾被废后不久,魏王李泰也被降封为东莱郡王,从此与皇位绝缘。

李承乾、李泰相继倒台后,嫡三子晋王李治就在权臣长孙无忌的拥护下被册立为皇太子。然而李治性格比较懦弱,实非储君最佳人选。

当时唐太宗对皇三子吴王李恪(生母杨妃,外祖父隋炀帝)青睐有加,他认为李恪文武双全,与自己年轻时非常像(“吴王恪英果类我”)。然而唐太宗将这一想法告诉长孙无忌后却立即遭到反对。长孙无忌先是搬出嫡子继承的那一套说辞,后又夸大李治的优点,如“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

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首脑人物,在朝廷上的势力与威望仅次于唐太宗,所以他的赞成或反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太宗不希望自己死后儿子们会骨肉相残,因此觉得让宅心仁厚的李治当个守成之君也没什么不可,于是便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

因此,李治之所以能成为最后赢家,首先归功于他的两位哥哥,即李承乾和李泰拼了个鱼死网破。还有就是背后有长孙无忌这样的大佬支持。不过后来发生的历史证明,李治确实算不上一位优秀帝王。虽然他在位期间也做出过一定成绩,但李唐江山却也险些葬送在他手中。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