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面】的朋友们,不好意思,今天的文章有点迟了。 原因是我刚刚跑了深圳3个药店,都没有买到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药店便利店的口罩都售罄了,饿了么药店的口罩被抢空了,就连过年不放假的京东,口罩也都爆仓了。 这次春运遇上冠状病毒疫情,波及的城市越来越多,而且已确定“人传人”,爆发会越来越严重,请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钟南山的权威性,我想不用解释) 刚刚从药店走回来的路上,我一武汉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她今年过年不能回家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满满的失落感。 她之前没有买到票,花了好大功夫找黄牛加价买的高铁票,现在却不能踏上回家的高铁,只能留在深圳,一个人过年。 站在深圳空荡荡的街头,冷风吹着,我想了很多很多。 其实,人,终其一生,不就是在追求一个家吗? 在北上广深,我们孤注一掷、奋力拼搏,什么苦都肯吃,只想买下一套房子,为的是“有家”。 在14亿国人轰轰烈烈的春运中,我们风尘仆仆,辗转一座又一座城市,哪怕历尽等待,哪怕饱尝风雪,为的仍是“回家”。 以前春运,全靠绿皮火车,火车靠锅炉烧煤供暖,非常冷。 车厢里人挤人,有人自带小板凳,有的人站不住了就靠着厕所门蹲着,甚至坐在地上。 每年都这样辛苦,可大家还是想回家过年。 车厢里泡面味、谈笑声、售卖声,织进低速蔓延的铁轨,中国就在这样的轰鸣里进行着年复一年的大迁徙。 还好,靠着强大的财政、成熟且性价比高的铁路建设技术、一位有魄力执行力强的领导,我们国家实现了交通建设上的大提速。 每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约30亿人次,我们的国家都抗住了。 广州南站等待回家的人 家乡不再是山长水远,一条条道路,连接的是天南地北的山河、城市、村庄。 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铁,在每个春节成就千万家庭的团聚。 而今年很特殊,阻碍很多人回家可能不是交通运力不足、抢不到票,而是春运人口大流动遇上冠状病毒疫情高发。 特别是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的朋友。 我另一个朋友,本来23号要经过汉口火车站转车回襄阳老家,她说:一直关注着新闻,2天前就准备好了口罩。 看着武汉疫情越来越严重,感染人数越来越多,她的高铁票,至今不舍得退。 因为她是独生的,如果没有回去,就只有父母老两口过年,太孤单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每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一顿团圆饭,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而每年都有很多人不能实现,今年更是。 甚至有一天,你也不能实现。 不能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不能给爸妈拜年守岁,一起看春晚,再困也一定要等到唱完最后一曲《难忘今宵》然后倒数跨年。 初一初二也不能陪着爸妈去公园走走,看看家乡的变化... 虽然,和父母在一起过年,每年都差不多。 可能今年年夜饭菜又和去年差不多,南方的牛肉火锅白切鸡卤鹅清蒸桂花鱼蒜蓉粉丝虾…或者是北方的饺子红烧肉炖羊肉… 但就是这样朴实平常和父母的年夜饭,有很多人今年没有机会吃到。 除夕夜,她可能只是蜷缩在深圳的11㎡出租屋里,打开饿了么APP,想来个武昌鱼一鱼三吃。 结果店家外卖小哥都过年了,全都打烊了,只能哀叹一口气,下单麦当劳一份30元的麦辣鸡腿堡套餐充饥。 团聚真的很难得,我想真心对【楼面】的朋友们说:你拥有的团聚,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珍惜。 或许我们的父母老了,和我们话说不到三句。 可能他们思想老派,不能接受很多新事物,一个电视遥控器教了再教都不会调; 可能他们经常唠叨,在外要吃饱穿暖,每次都要重复三四遍,让你不要再吃外卖了,自己做饭吃; 可能他们传统固执,觉得婚姻大事要趁早,三天两头跟你说“老大不小了,该找个人结婚了”…… 在你看来,他们确实不够懂你,也只会每年说差不多的话,每年做差不多的菜,每年包的饺子馅儿都一样,但是他们是打心底里希望你好,希望一家人团聚。 理解、支持他们的爱,可能真的得等到你做了父亲、母亲,才能懂。 生命本无常,春节的团聚更是难得又难得。 在你能陪你父母的日子,多陪他们一点,打打扑克,嗑嗑瓜子,去公园溜溜弯,听听他们的唠叨,也给他们讲讲你在外面的工作和生活。 在这个春节,忘掉逼得你窒息的房价,忘掉城市的拥堵与喧嚣,好好享受这短暂的家人团聚时光。 “家”的情结,几乎是所有中国人最底层的基因。即使你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心中思念的还是相同的地方。 正是因为有了对家的执着、牵挂,才有了地球上每年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 回家,过年。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男主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女主写的那封信: 这封信对“缘分”说得非常透彻: 一家人能团圆吃个饭,也要缘分,而缘分这个事,谁也说不清。缘分这事,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