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友云:大塘默默盈乡情

 新用户7391BFGL 2021-01-22




大塘默默盈乡情

    湖南邵东 陈友云

  大塘是生产组二十三口池塘中最大的鱼塘,她储存着乡亲们一代又一代的记忆,盈满了思念、落寞与希望。
  每次回老家,总是情不自禁地与孩子们绕大塘转转,尽管一圈游来,夏天,孩子们不是被茅草、荆棘划伤脚,就是被隐蔽在草丛中的蚊子、臭虫有意无意地送了几个“红包”。冬天游玩稍稍好点,除了塘基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崩的崩、跨的跨而外,少了刺人的荆棘与绊脚的杂草。看着孩子们红肿的脚,或被摔的印记,母亲总是心痛不已,并怨声载道“呷多哩,村里面的人都不去走动了,没事何不在家坐着,那里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塘么”。
  还好,尽管脚上红肿了,孩子们却无怨言,每次,只要我去,总是屁颠屁颠地紧跟,因为他们都想听我摆曾经的糗事、往事与锁事。
  绕大塘转圈,话题自然离不开大塘,大塘虽说在团山镇、建龙村不是最大的,但对于刘家组来说,她却是最大最有故事的,曾经的她最热闹、最明媚、最温婉、最多情。
  大塘满水时有六七亩水域,干塘见底时也有三四亩宽。她共有三个进水口,成“品”字型,涨春雨时,村民都会用杂草、石头混合着田里泥巴将山涧春水挡入池塘,好让大塘早日储满生产、生活之水。当水满塘匙口时,又及时将“品”字型并着的两“口”扒拉一点,好让满塘基的水缓缓溢出,流入小溪、河流。
  大塘放水共有四个航眼,两个高航眼既塘匙口,两尺来宽,离塘基两尺左右,是进水放水的风向标,既大塘储水齐塘匙口最佳,村民用水、养鱼、灌溉农田都比较舒心,若超出塘匙口,会有崩塘基的隐患,所以这个“度”与“量”大家都需默守。即便放塘养鱼人恨不得多储点水,满满当当,路过的村民也会情不自禁(咸吃萝卜,淡操心),“多管闲事”地扒开塘匙口,以防塘基崩塌。


  大塘的航眼开得很讲究,既充分考虑了储水与放水关系,同时还考虑了灌溉与养鱼这对矛盾关系。中航眼离塘匙口垂直距离约两尺,低航眼离中航眼又是两尺,低航眼距塘底三尺左右,四个航眼错开面向其灌溉的农田,当农田需要放水时,都是从高到低,悠着悠着放。每口塘都有其灌溉专属区,一般情况不能越界,这是生产队与联产承包后一贯遵守的乡规民俗,也是放水种田人与放塘养鱼人利益的权衡。天干年成,水下得快,三两天,水便齐了中航眼,三五天又齐了低航眼,这时,养鱼人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烦操地在塘边转来转去,看着一池塘浮出水面,吧嗒吧嗒,挤着挨着,张口出气的各色鱼群,养鱼人哀叹着、焦心着,长吁短叹,仿佛与鱼儿同呼吸。
  说到航眼开得讲究,有些村民却不以为意,认为老祖先是死脑筋,做事不彻底,总喜欢留尾巴,比如这低航眼离塘底为什么那么高,每次干塘或洗塘泥都要架水车搞水,多麻烦多累人,何不在底部开个航眼,一拔拉水干塘净,那多方便多省事。然而,留住根底正是祖先种下的智慧,将灌溉与养鱼的用水矛盾化解在事前,而不是“马后炮”或“事后诸葛亮”的说词说教中;也正因为有了留存,我们才有干塘时“寸水藏千金”的收获与期待;也是这放不干,纯正了村民的思想与心灵,即便放水人与养鱼人争执到气头上,也不会不能一放见底;正是这三尺池水的留存,留住了村民的纯真与淳厚;留住了彼此间退一步天地宽的生存、生活与合作之道。
  水齐低航眼了,农田即便开裂也不能再放塘里水了,若趁黑,打注意,就是明摆着欺负养鱼人,是明摆着的不仁义,不地道,即便家中人强马壮,乡亲不敢直接说公道话,也会背后戳脊梁骨。这时,农田灌溉分两步,一是及时向上级反映,联系水库放水;一是准备挑两里外的河水应急。


  水库放水时,看水又是一道风景,由于生产队离水库有二十多里,沿渠有上百个分水口。天干年成,水是大家的宝,不仅春雨贵如油,而水库水更是养庄家、养生灵、养人命的,水库水一到,得到滋养的生灵生机盎然。放水时,无论黑夜白昼,生产队都要派男劳动力沿渠守水,一是堵漏;二是防止上游村民偷偷扒口子。刘家组与浩公祠组从来都是一条裤子两条腿之间的关系,土地交织着、农田交织着、鱼塘放水交织着、村民居住交织着,所以每次放水库水,两生产组几十号劳动力齐出动,白天不明显,晚上才热闹,戴着斗笠、扛着锄头、或点着火把、或打着电筒、或就着嘴里点着的烟,散开一路,既互相联系,又各管一段,相邻的放开嗓门,管他是否听见,问问答答。此时哗哗的水渠犹如一条活泼的水龙,而渠道上忽明忽暗的火光就成了蜿蜒绵长的火龙。二龙相应,直到两队田满塘满,传递信息,停止放水,一切就绪,守水人才互相招呼回家。
  大塘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白天,三个码头人来来往往,有忙着洗洗涮涮的主妇;有忙着挑水家用的大人孩子;有忙着放草养鱼的主人;也有忙着嬉戏玩闹的细伢子细妹子。那时,沿大塘而建的住家有二十多户,大家的生活用水、洗洗涮涮均来自大塘。未曾问起,不知是先有大塘,还是先有老屋,或同时修建,足见依水而居是先民古朴而自然的生存智慧。
  夏天的大塘,除了码头的热闹,整个池塘都充满了生机,夕阳西下,大塘便成了天然浴场,三个五个,背过女性眼,光着身子,扑通扑通,刹那间钻入水中,一个闷子、一个猛子,不同方位露出头,得意地招呼着,有的脸朝上,平躺水面逍遥自在;有的“狗刨屎”手忙脚乱;有的侧着身子,只手划水;有的两脚踩水,双手拍水,像企鹅觅食;有的扶着水牛背,与牛一同游泳。而女孩子只能在码头边,浅岸边玩玩水。夏天的大塘,水里岸边充满了笑声、打闹声、嬉戏声。


  秋天的大塘不仅保存着夏天的热闹,还多了两项活动,阵鱼的孩子与摸田螺的人们。那时,卖干田螺肉是村里人一项不可多得的收入,所以每口鱼塘都有摸田螺人的身影。摸田螺就像采蘑菇、扯竹笋,诚如“千人菇子万人笋”,你去我又来,一波一波。摸田螺也是一种古老的谋生手段,诚如古老的邵东民歌《乡里妹子进城》所描绘,“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冇穿孩(鞋),何不嫁到我城里来,上穿旗袍下穿鞋。城里伢子莫笑我,我打呷(赤)脚好得多,上山能挑百斤担,下水能捡水田螺。”而吃苦耐劳,不慕虚荣,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正是乡亲们一贯的修为。
  冬天相对平静,大家都盼着年边,养鱼人盼着鱼肥网网有、网网多。其余人盼着大塘放水干塘。干塘,又是一道摸不去的景致。水浅了,田螺是要捡的;水浅了,各自找寻沉落的鱼筝。最主要的还是干塘捉鱼,冬天,红红的太阳,冷冷的泥水,村民们早已准备好小桶、盆、虾罐、撮箕。单衣单裤,裤脚已挽至大腿,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冲进中心地带,年龄小的、胆子小就在外围捉点小鱼小虾;胆子大的,禁得住吼的,就第一时间靠近草网,在警告声中,在打泥巴的吓唬中,不顾一切,眼疾手快,直插草网,大鱼小鱼一起抓;脸皮薄的,将碰巧的漏网之鱼悄悄采入脚底,然后以采着鱼的脚为圆点,在周围不慌不忙的捉小鱼小虾,捡田螺蚌壳,等大家基本离开时,才将脚底泥鱼捉起,然后不声不响,悄然离开。
  塘干了,过不了几天,算着天气晴好,生产队便及时组织洗塘泥,夯实塘基,这又要热闹两三天。
  大塘就这样年复一年,灌溉着范围内的农田,抚摸洗涤着孩子们的身心,出产着鱼虾田螺,为物质匮乏时期的乡亲增添食物、收入与生活情趣。
  渐渐地,大塘失去了往日风采,沉寂了,塘泥越积越深,码头越沉越松,塘基越崩越窄。二十多户人家不再来洗浆、不再来挑水、不再来放水灌溉。是的,小山村与其他农村一样,年富力强的都外出了,去江浙、广州、深圳;上贵州、云南、新疆。天南地北,打工、做生意、开厂、开超市等等,乡村只留下老人与年幼的孩子。其中,大塘岸的老院子,鼎盛时期十多口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九十年代末,只住两户人家三个老人。其中一个八十五岁老人,身体硬朗,识文断字,慈祥可亲,水性一流。在老伴去世的第二年,倍感孤寂的他偶尔与乡亲谈起:年轻时睡不醒,现在年纪大了,坐着打瞌睡,上床就精神,电视不想看,开着听声响,每夜太长,总不得天亮;年轻时人挤人,房子总不够住,现在一个人守着十来间,空闹闹的,还是到大塘里“喝口水”算了。
  不知是事前的征兆或是寂寞无助偶尔冒出的念头,还是空巢留守的山村,人们心灵距离的渐行渐远,也许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没几天,养鱼的村民在码头边发现了老人,打捞上岸后,发现老人赤着胳膊,腹部绑着大石头,腰间系着一包裹,包裹里三层外三层,用塑料纸严严实实裹着,里面竟是干爽整齐的人民币,足足三万。大家在一片哀叹、惋惜、怜悯声中送走了老人。


  温婉的大塘,在大家的记忆时空里,从未坏过、伤及一个人,而这一次,她滋养一生的子民,却用极端的方式,让大塘渡其到另一个极乐世界。惟愿老人在天国找到他的老伴、找到他已故去的亲人、邻居,在那边不再孤单寂寞。
  无语的大塘再次归于宁静,她曾经滋养、灌溉的农田,随农民工工价的提升,田地大部分已落寞;随农村水网改造,她也退出了生活用水的历史舞台,如今只轮为接收剩饭剩菜养鱼的环保利用场。
  行走池塘边,思绪翻腾,五味杂陈,希望大塘塘基平整结实、塘泥无淤积、如往昔生机盎然;又不希望乡亲们困在这人均不足五分田的农村,披星戴月、严寒酷署,仅为填饱肚子;因为他们也要发展、要生儿育女、要成家立业、要培育后代。
  当部分人士忧心土地荒芜,哀叹农村不再像农村,并发出这样那样感叹,提出这样那样整改措施时。倒觉得邻居大哥的话不无道理:土荒三年是丘草,田荒三年是个宝,茅草越深,房子越新,农民生活才越好,只要田地在,不管走多远,走多久,回来,根还在,心中就树着稳心锤。
  散步大塘边,心底叩问,大塘还是大塘吗?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她依然盈满童年记忆、乡村往事,装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
  那又何必纠结,何必刻意想恢复曾经,回到往昔哩。而那曾经、那往昔只不过是各自的记忆罢了。只要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留守空巢得以缓解,那就是老百姓最美的盼头与希望。
  弯腰,捡起小石块,与孩子们一起漂个儿时“水锅巴”,激起层层涟漪。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陈友云:女,籍贯湖南邵东,西南文学网小说、散文编辑,贵州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六盘水钟山区文学沙龙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工人报》《首钢日报》《六盘水日报》《钟山文艺》《故园情》等报刊杂志。散文《母亲不想长寿》《童年记忆》《趣话吃鸡》曾多次在《水钢报》与水钢工会获一等奖、二等奖。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