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迷内部层层叠叠的派系里,“德棍”永远都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对德国历史的喜爱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喜爱纳粹的人不配夸赞德国。
从哲学到文学,从诗歌到思想。德国千年的历史中从来不乏辉煌的章节,但纳粹作为一段黑暗的插曲,从来不是德国的全部。 德国在数百年历史中历经沧桑,缔造辉煌,不是纳粹带来的! 德国的辉煌过往,依靠的是无数思想飞扬的头脑!依靠的是无数美好的诗歌与旋律!依靠的是无数自由与解放的热血! 当《起来战斗》响起时,无数的德国人也曾为西班牙的共产主义而战,为了他们东边饱经苦难的苏联兄弟而奋起抗争。 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倒在 “十一月革命”的枪声中时,马克思的思想一样在柏林上空发光。 即使是我们对于德式军事精神的崇拜,也更多属于它自身的历史传统,而非纳粹这段漫长历史中的短暂一瞥。 从纵横欧洲的微操大师腓特烈,到后来合纵连横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不管你爱的是德二德三普鲁士,还是东德西德老神罗,那只霍亨索伦的雄鹰总是不变。 三十年战争打出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次世界大战打出了现代世界的新格局,在中世纪到近现代大大小小的欧陆战争里,德国从来都是主角。 尤其在汉斯们对于军队制服的重视,缔造出了独特的德式制服美学。 历史本就有他强大的延续性,对于军服美观的执着,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 从当年纵横欧洲的“普鲁士蓝”,到如今依然风靡全球的派克大衣,说起这种硬朗的军服时尚,德国人一直都走在世界浪潮之巅上。 军服崇拜:德意志的血与骨 18世纪中期,受制于普鲁士严峻的外交形式,打小儿便在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的腓特烈二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军制改革。 信奉“强权即公理”的腓特烈二世,创立了“服从、服从、再服从”的“普鲁士精神”。 坚信军队只依仗士兵的勇气或者忠诚是不可靠的,只有严格的纪律和持续不断的操练,才能把军队变为具有统一思想和意志的工具。 除了在军纪上的严苛,统一的制服就是纪律最好的外在体现。 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军服崇拜之风开始席卷德意志。早期受限于普鲁士的财力所限,军队主要以朴素的“普鲁士蓝”为主,虽然缺少装饰,但在当时也以设计上的炫耀性与视觉感,冲击了整个欧陆对于军服的崇拜。 这一传统延续到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时,军国主义文化更进一步地鼓动起了军服的流行。 威廉二世本人便是军服的狂热的爱好者,在留下来的有关威廉二世的影像里,他几乎都是一身戎装。 甚至在当时的各种庆典、宫廷社交的场合里,威廉二世也坚持军装出席。 铁血宰相俾斯麦一辈子就服过一次役,没真正上过战场,也总是以军装形象示。 这种军服崇拜再由上行下效的容克贵族们,把这种对于军服的崇拜传遍至整个德意志。 在当时的许多中学,重大庆典时教师们都要身着预备役少尉军服跨入礼堂。 铁路线上几个微不足道的地方小站,也能看见戴着头盔、挎着腰刀的车站站长,青少年更是以穿军服为荣。 在德国剧作家卡尔.楚克迈耶的作品《科佩尼克的上尉》中,一个身处社会底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凭借捡到的一身上尉军服就可以呼风唤雨,甚至上演了一出夺取市议会权力的闹剧。 在这个举国迷恋军服的国度,连儿歌的歌词都充斥着军队的元素: 圣诞老人给我带来军服、帽子和军刀; 圣诞老人给我带来大炮、枪支和战马; 圣诞老人给我带来号、鼓和鼓槌; 圣诞老人我想要一个团! 这一传统延续到第三帝国时期更为夸张。 不管帝国是走向了什么样的方向,但冷峻严谨的德国裁衣匠们的手艺不受影响,德意志民族性格的独特烙印,将他们手中的布料释放出了最大的艺术可能。 为了彰显德国军队的庄严与威慑力,军服在设计上极具煽动与攻击性,制作工艺更是考究。 铁十字勋章配上量体裁衣的军官制服,激发了当时无数德国青年人踊跃参军的渴望,甚至打动了此后数十年、无数不同国别的军迷的心,到如今也是收藏圈的稀罕货。 尤其是来欧洲游历了一圈的美国人,把德式的军服融合了时尚因素,把德国人曾经的野战风衣融入进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服饰元素,变成了日常的时尚单品,由好莱坞发扬光大起来。 在明星的效应下,德国人硬朗的战场绅士风被发扬至全世界。 在当时的西方,几乎每一个男人家里都要有一件这种带着军装气息的派克大衣。 直到现在,这种战壕绅士的风格,依旧在时尚界名声赫赫。 毕竟是从战场走出来的潮流服饰,不需要繁文缛节的艺术元素点缀,就能把雄厚的荷尔蒙气息彰显得淋漓尽致。 但改良归改良,真正硬朗坚实的战壕风格,还是要追根溯源到汉斯叔叔们的审美传统当中去。 到了90年代,统一后的德国国际地位不断抬升,合并后的联邦国防军也随之开始换装,以彰显新德国的精神面貌。 在西德晚期时开始研制的parka野战风衣,也就是军迷口中的“德斑”,开始登上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