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们知道,整个抗美援朝虽然历时近三年时间,但其中有超2/3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停战谈判上,真正的中美军事对抗主要是发生在前9个月,也就是从1950年10月19日入朝,到1951年7月10日开始停战谈判。 在这9个月时间里,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美军为主)一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战役,分别是: 1、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的第一次战役,历时约11天; 2、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的第二次战役,历时约29天; 3、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的第三次战役,历时约9天; 4、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的第四次战役,历时近3个月; 5、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的第五次战役,历时约50天;
在这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打得最漂亮、最令人称奇的应属第二次战役,而且从整个抗美援朝战局看,这一仗也最具有转折点意义,虽然歼灭敌人数量不是最多,但却一举逆转了整个朝鲜战场局势,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第二次战役的西面战场,志愿军沿清川江追击敌人。 我们都知道,志愿军初入朝鲜战场的时候,肆无忌惮的美军倚仗空军优势,已经将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丝毫没有将中国外交部的谴责放在眼里,这种目中无人的行径实在令人愤怒。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因此毛主席亲自下令,志愿军入朝后必须尽快打一、二场漂亮的反击战,一方面帮助志愿军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6天后,第40军第118师意外遭遇南朝鲜军步兵第6师第2团,遂直接打响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不过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因为双方主力均未直接参战,因此“揭幕战”(第一次战役)造成的国际影响其实并不大。 在此情形下,毛主席、彭德怀决策迅速开展第二次战役,志愿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力争给予敌人以沉痛打击。 第二次战役分东、西两条战线,西线由先期入朝的志愿军6个军负责,东线由临时增派的志愿军第9兵团负责。 不过,这第二次战役要怎么打呢? 贯穿其中的最核心策略就是:故意示弱,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分割围歼。 之所以决心采用此战法,主要源于以下几点考虑: 1、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主力部队并未暴露出来,敌人始终以为志愿军入朝兵力最多6、7万人,目的也只是为了转移鸭绿江边的水电站设备。 在此错误信息的引导下,志愿军的“且战且退”会显得合理又自然,同时会使得敌人更加目中无人而盲目北进。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极其有利的“情报误差”,志愿军必须加以重点利用。
2、中央决心必须打一场漂亮的大胜仗,因此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必须将战场放在对我军有利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目的是保证后勤运输的顺利。 通过诱敌深入,志愿军将战场放在鸭绿江以南、平壤以北的清川江和长津湖地区,后勤战线不算太长,因此更有利于我军开展战斗。 3、诱敌深入一直都是我军十分擅长的战法,早在国内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将此战法运用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多次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行动。 可以说,诱敌深入是以弱胜强的极富有成效的战争谋略,因此非常适合刚入朝且武器装备较弱的志愿军。 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第113师第337团一部在龙源里追歼美军。 1950年11月6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当麦克阿瑟试图以小规模进攻刺探我方情报的时候,志愿军正式开始实施“诱敌深入”的作战计划。 首先,他们先后主动放弃了黄草岭、飞虎山、博川和德川等原先占领的重要阵地,故意示弱,边打边退,对于小股敌军就一举歼灭,对于大股敌军则主动避战。 其次,志愿军在后撤过程中,有意在阵地和道路上丢弃大量破旧的枪支器械、衣物鞋帽、锅碗瓢盆等,制造出“怯战避战”、“狼狈逃窜“的假象。 最后,在1950年11月17日夜,志愿军主动释放了一批美俘虏,并有意向其透露,我方部队由于食物短缺,将于近期撤退回国的假消息,而这一“假消息”也将从侧面印证敌人对我军兵力和意图的错误判断。
在种种假象的迷惑下,麦克阿瑟终于上当了,11月18日至21日,“联合国军”从东线两线全线向北大幅推进,“如约而至”,顺利进入了我军的预设战场。 而与此同时,志愿军主力部队已经全部抵达到了预定集结区域内:西线的6个军分别抵达了清川江一带,东线第9兵团则全部到达了长津湖地区。
万事俱备,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即将打响。 在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一部行进在清川江边。 1950年11月25日夜幕降临的时候,西面战场的第38军和第42军,在韩先楚副司令亲临前线的指挥下, 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第一枪。 我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335团3连的战士们,为了守住松骨峰阵地,连续5次击退了美军的坦克冲锋,在连长、排长、班长悉数阵亡后,依然没有一个战士选择撤退。 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他们就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最后整个3连只活下来了7个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一次无比惨烈的战斗,史称“松骨峰战役”。 战地记者魏巍据此写成了那篇家喻户晓的著名战地通讯——《最可爱的人》:
动图截自视频《荣誉之战·激战松骨峰》 在第二次战役的东面战场上,战斗正式打响是11月27日晚。 当时整个长津湖一带普降大雪,气温达到了零下30摄氏度,是朝鲜50年一遇的罕见极寒天气。 刚抵达战场没几天的志愿军第9兵团,顾不上适应地形和气候,就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崇山峻岭中,同号称“美军第一王牌”的陆战1师等进行了激烈战斗,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长津湖一战最终成功歼敌约1.4万人,一举打开了朝鲜战场东线战局,同时有力保障了志愿军西线部队的侧后安全。 后来,毛泽东对于此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成建制被冻死的连队就有3个,他们在牺牲时依然保持着待命的潜伏状态。 整个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巧妙利用我方优势,同敌人反复周旋然后分割围歼,29天的战斗中成功歼敌3.6万余人。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一次胜利,不但粉碎了麦克阿瑟所谓的“圣诞节”攻势,同时还将战线由清川江向南推到了“三八线”,相当于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此战中,志愿军打得酣畅淋漓,打出了我军的宏大气势,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称,这一次战役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真正的扬眉吐气,中国人民解放军队由此开始威震四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