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志士——鲍佛田

 鄂中京山 2021-01-23

鲍佛田

鲍佛田,又名庆香,号慧僧,1891年出生于京山市宋河镇鲍河村七组一个名叫“方关”塆里。早年拜宋河名师、革命党人秦典元为师,经秦典元介绍参加孙逸仙领导的同盟会。同时参加的还有同乡、挚友以后成为中共一大党员的董锄平。

鲍佛田出生地(宋河镇鲍河村七组方关)

辛亥革命前夕,大清在宋河设立巡衙。当时担任宋河巡衙的是“黄老爷”。黄老爷理政时,为官不仁,鱼肉百姓,民怨沸沸。在革命党人秦典元的组织下,宋河的革命党人鲍佛天、董锄平、郑汗青等参加了著名的“宋河驱逐黄老爷”的运动,黄老爷见势不妙,在逃往雨大岭时,当场被几个激愤的叫花子用石头砸死。


鲍河村七组近影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在起义后第三天,返乡组织百余热血青年参加刘英部队抗击清军。

1912年春退伍入湖北省立工业中学读书。1914年春因反袁被开除学籍。

1915年与田桐等组织中华革命党湖北讨袁义勇军任三区支队长,开展反袁斗争。并在刘英领导下,在大洪山附近花山岩洞为部队制造火药。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再次退伍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就读,毕业后到上海与孙铁人、刘英一起继续从事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1921年春夏间南下广州,随后奉孙中山命令,前往南洋在华侨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先后任新加坡《新国民日报》编辑、吉隆坡《益群报》编辑,仰光《缅甸晨报》总编辑。

1924年1月因文字触忌英政府,被缅甸英殖民当局逮捕入狱并驱逐出境。同时被捕的还有共产党员董锄平。途径新加坡、香港时又被当地英殖民当局逮捕入狱,经孙中山派宋子文、彭湃营救回广州。回国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廖仲恺主持的秘书处工作。

1925年9月出任军委会军医监及航空局少将党代表。10月当选军委会执行委员。

1926年7月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残废军人教养院院长。10月当选北伐军总司令部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兼国民政府简任参事。北伐战争中曾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征讨陈炯明之役。多次应聘到黄埔军校讲课。其间,与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宋庆龄、何香凝等过往甚密。

1927年初,兼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部秘书。受命作为北伐军总部代表陪同国际工人代表团鲍罗廷等到北伐军收复区参观,正准备去南京时,得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遂转往武汉。任武汉国民政府参议。在汪精卫亦叛变革命后,被通缉逃往香港。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会同彭泽民携华侨捐款潜赴潮汕接应,因叶挺、贺龙起义部队战事失利未能到达,遂折返香港。随后赴菲律宾任马尼拉《新中国报》社长兼主编,后主办《民号报》。

1933年在"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深重,全国抗日呼声高涨。蒋介石派陈果夫到菲律宾,劝说:"通缉令已取消,盼以大局为重,回国共赴国难"。鲍佛田受骗回国,岂料事与愿违,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被先后安排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部少将参议,南昌行营文书课课长等职。1936年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地方自治委员会专门委员、军委会政训处设计委员,因不愿助纣为虐,不参不咨,尸位素餐长达4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后,鲍佛田从菲律宾回国,途径香港,与妻子方颐芬及四个孩子合影

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初他辞去重庆行营参议的新任命,毅然接受湖北省代主席严立三"湖北三佬"(石瑛,张难先)的邀请,不计名利地位,出任湖北应城县县长,以便组织民众,投入保家卫国抗日的第一线。

1938年8月29日,日机狂轰滥炸京山县城后,鲍佛田立即联络在汉京山籍人士陆德泽等多方募款及筹集医药,亲自率部属和医疗队于9月1日赶到京山救死扶伤,安置难民。在此期间,还支持、保护陶铸领导的汤池合作训练班,直到日军逼近,使其完成培训600余敌后干部的任务。

汤池训练班学员合影

       1938年10月在保卫武汉战役中,鲍佛田动员组织民众配合张自忠等部在长江埠一带构筑工事,筹集军粮和军用物资,阻击日军。后战局变化武汉大撤退,又日夜全力应对过境军民大量需求。10月26日夜接参谋总长白崇禧紧急命令,连夜亲临现场指挥架桥和拆桥,保证撤退和延阻日军前进。次日在日机轰炸、扫射下完成任务。鉴于守军撤走,日军逼近,县城遭炸居民逃离,遂率部乘夜最后撤出转战京山,建立大洪山李家冲基地。29日日军侵占应城县城,当夜派李又唐率部绕至县城南部,挖取5挺机枪,返回时与日侦察分队遭遇,将其击溃,胜利返回,取得大洪山区游击战首战的胜利。

       11月奉命组建京山、钟祥、应城、天门四县游击指挥部,任总指挥兼京山县县长。当时四县游击指挥部的各层领导,很多是由共产党人担任,如陶铸就被聘为高参,黄定陆被委任为独立中队队长,所属各级政工干部,大多是汤池合作训练班的学员。

 12月中旬,鲍佛田在京山李家冲,将应城县机关,包括1万余元存折和2个游击大队约500条人和枪,移交给继任的应城县长孙耀华以及共产党人陶铸与孙同来,鲍佛田随即前往京山出任京山县长,并接管京山县自卫队。


孙耀华(1909-1993),浙江绍兴人,金陵大学肄业。青年时期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六期入伍生学习,1931年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任金陵大学义勇军大队长,"七·七事变"后任应城县县长兼游击司令。

12月25日,京山县政府机关迁驻孙桥花苑台,包括钟祥、天门自卫队和民间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3个游击大队,1个直属特务中队。逐渐发展成拥有约1500人枪的"京抗"。在张自忠部38师(师长王维纲)的配合下,同陶铸直接领导的"应抗"密切协作,与日军大小作战数十次。

陶铸与夫人曾志

1939年初日军进攻京山,1月16日县城沦陷,18日日军继续向县政府所在地孙桥进犯,鲍佛田率部配合38师樊团与日军激战,毙敌200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3月28日派黄定陆率独立中队约20余人并携带机枪一挺,会同"应抗"蔡松云大队手枪队20余人30日凌晨于富水公安寨,在陶铸指挥下伏击日军慰问船队,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皇亲的慰问团长被击毙,极大鼓舞了大洪山抗日军民士气。4月中旬某日在黑虎岭与日军激战时,附近落下的一颗炮弹爆炸,鲍佛田脑部受严重震伤,失去知觉。清醒后仍坚持职守。鲍佛田因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伤情加重,无法再指挥作战,临行前秘密将大部分部队交陶铸,并入"应抗"(后成为新四军李先念部的一部分)。带走文职人员和其眷属及少数武装人员,向上层作交待。虽获准离职但未予新任命。

1939年5~6月间经勤务兵(警卫员)汪芝杰护送,鲍佛田辗转到重庆,承朋友们资助在渝治疗。但他鉴于当时各家均经济困难,不愿拖累他们,遂转往北碚救济穷人的中医救济医院。同年12月终因伤重不治殉国,时年仅48岁。

鲍佛田逝世后,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曾派员到北碚。持董必武、林伯渠的慰问函及恤金200元,前往吊唁。

1940年初,经鲍佛田好友及其遗嘱一再申诉,蒋介石不得不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名义下达优恤令,肯定鲍佛田守土抗战有功,负伤不治殉国的事实。给予其遗嘱优恤金,免去子女学费,抗战胜利后在抗日殉难地及原籍建纪念坊,忠烈祠等。

鉴于鲍佛田早年参加民主革命,一腔热血支持共产党,且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尽职尽责并以身殉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05年对鲍佛田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慰忠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