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亲节,赞美母亲的节日。 赞美的话,不管真实与否,大家都愿意分享和转发。 分享和转发,表明的往往是一种态度。如同今年2月份,在朋友圈里转发一张图,说转了之后将会把妈妈(或者爸爸妈妈)身上所有的疾病带走。(详见《朋友圈疯狂转发的那张图到底怎么回事?》) 像转图一样,有一则妈妈的故事,被转了起来。 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里,爱迪生的妈妈用一句正面鼓励的话,将一个有精神缺陷的孩子,改造成天才。 母亲节,配上如此动人的鸡汤,称得上是最好的赞美。 正能量,正面引导,名人的成功案例,说服力确实强,也有道理。 然而,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爱迪生的老师真的写过这样恶毒的话语,爱迪生的妈妈真的又将它留在衣柜了吗,爱迪生真的发现过这张纸条,又激动地写下日记吗? 有人可能会讲:你这个死脑筋,不就是一个教育故事吗,何必认真呢?道理能讲得通,能对人有正面作用,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还是有关系。用来教育人的东西,如果都保证不了是真的,那样教育出来的人,就会带上许多假的东西。 假故事,曾经在爱迪生身上发生过。 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里,曾经有一篇《爱迪生救妈妈》。文章讲述了爱迪生借助镜子英勇救妈妈的场景,写出爱迪生的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品质精神。 但是有人指出,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爱迪生妈救妈妈,是根据一部美国电影,添油加醋改编而成的。 失真的教材,带来不了求真的品质。 后来的新版教材中,《爱迪生救妈妈》消失了。 在母亲节里,冒出来的爱迪生老师纸条,又是不是真的呢? 我认为,百分之百是假的。 这件事情没有爱迪生救妈妈那件事情复杂,因为爱迪生一辈子只读过3个月的书,他就读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和一名老师。 老师叫恩格尔,是老师也是校长。 老师讲课比较呆板,而爱迪生又比较活跃,喜欢刨根问底,一个问题没得到满意解答就不做下道题——估计现在的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也会犯愁。 根据大多数资料的记载,恩格尔劝退爱迪生时,是把爱迪生的母亲叫到学校,对她说:“这孩子实在太笨,让他留在学校里只会妨碍其他学生,我看您还是领他回家吧。” 再看纸条故事,纸条是这样写的:你的孩子精神有缺陷,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他被正式退学了。 纸条上最少有三处站不住脚: 1,“我们决定”,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兼校长,不存在我们,只存在我。 2,精神是否有缺陷,并不能由老师来判定。这是医生的事。 3,正式退学不可能“正式”到用一张纸条,让孩子自己带回家给家长,就算给孩子退学了。这只是算儿戏。反而是把家长找来,当面说明这件事,才是正式的样子。 两相对比,还是前者合情合理。给孩子一张纸条,让其退学,显得荒诞。 别看这张纸条把爱迪生的妈妈塑造得挺伟大,但爱迪生作为大发明家,讲的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如果他知道被后人一会儿编个救妈妈的假故事,一会儿编个妈妈瞪眼说瞎话的假鸡汤,估计会生气地说:你自己教育孩子,别老拿我妈说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