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人口老龄化有绝招了!朋友圈出现这样一则消息——
这事好玩! 但这真是历史吗?如果是真事,又真的起作用了吗?100年前起作用,现在还能起作用吗? 带着疑问,走进历史,揭开真相。 用遗产,发生孩子大奖这事,还真是真事。 不过不是100年前,而是1926年发生的事。 主人公加拿大富豪,叫Charles Vance Millar,译为查尔斯·万斯·米勒。 这位大款,为啥闲得搞这个生娃大赛? 谁也不知道。但这位主,从来不走寻常路。 比如,故意在地上扔20美元,偷偷看有没有人捡; 比如,在报纸上打广告,第一个赶到我家的医生,悬赏1万美金…… 玩着玩着,到他73岁时,觉得不行了时,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后代,也没亲属,牙一咬,把钱全捐了吧! 捐就捐呗,这老伙计又玩起来了: 1,把我牙买加的度假屋送给3个一辈子相互鄙视的律师。 2,把啤酒公司70万美元的股份送给7位著名的禁酒者。 3,把赛马俱乐部的股票送给3位反骑马倡导者,申领遗赠的前提是必须成为赛马俱乐部的会员 …… 10,我所有财产的其余部分都交给我的委托人,由他们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投资,直到我死后的第9年,把所有财产换成现金。在我死后第10年,也是最终的截止日期,把所有的钱都给予多伦多在这10年里累计生孩子数量最多的母亲,孩子需要有正规的出生证明。如果不止一位母亲有相同的最高生育数量,那么她们将平分这笔钱。 别人是不作就不会死,他是死了也要作。 然而,他的遗产总价值超过1000万加元,尽管他是在作,也有的是人参与。 多伦多市,上万个家庭加入这场生娃大赛。 从1926年到1936年,漫长的10年中,在1929年发生了经济大萧条,到1935年,多伦多25%的家庭需要领救济金。 想象一下,一边领着救济金,一边家里跑着五七八个孩子,是不是很恐怖?! 生娃大赛,一旦参与,因为已经付出沉重的沉没成本,大多数家庭会咬牙坚持,即使政府想让这场大赛停止也不行。 最后,有4个家庭以10年生9个孩子的优异成绩,平分了这笔遗产。 这4个中了大奖的“娃民”背后,是上万户生了不少孩子没有中奖,生活陷于更加困顿的家庭。 回到问题,这场生娃大赛,改变了生育率吗? 查询不到多伦多市的数据,但从加拿大的数据来看,生娃大赛的作用不明显。 1926年,加拿大每个家庭有3.36个孩子,到1934年,变成2.80个,而现在,为1.59个。 单纯从多伦多市来看,富豪捐遗产,奖励生孩子,对那些参加大赛的家庭会有刺激作用。 不过,这种刺激,对整个城市和整个国家的作用有限。 1926年,加拿大总人口为945万,多伦多是其最大城市,按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算,当时多伦多的人口差不多有160万。 以一户家庭6口人来计算,多伦多当时应该有20多万户。 参加生娃大赛的,在1万个家庭左右。 最后得出,生娃大赛的刺激作用,只有5%! 而且,负作用明显。 那么,像这种死了也要作的富豪,怎么处理遗产,才能促进市民生娃呢? 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直接买好的奶粉、尿不湿,发给孩子妈。直接买好的疫苗,给孩子们打。 直接降低养娃成本,养娃的积极性才能高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