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特辑:“妈妈”称呼的来历

 大锤说史 2021-01-23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今天是5月13日,按照欧美的说法,每年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也就是今天。母亲节,这是一个源于古希腊时代,在近代定型于美国的节日,它并不是我们的法定节日。然而,它作为一个承载着儿女对母亲情感的日子,在时下的中国,也逐渐被人接受。在母亲节的今天,大锤在此祝各位读者听友的母亲们平安喜乐、顺遂无碍。

本期的大锤说史,我们就来聊一下有关母亲节的话题。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是怎么称呼我们的母亲的。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的意思,是开始于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形态。而后续出现的“母亲”这个称呼,则是随着“母”的正式出现而水到渠成。

在古人那里,能作为“母”的别称的,还有“妣”[bǐ]字,秦汉之际成书的《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妣”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发生词义缩小,不再泛指母亲,而是专门指代去世的母亲。

在“母”这个字出1000多年之后,我们后世所熟悉的另一个母亲的称呼,“妈”这个字出现了。在三国时代,张揖在其所著《广雅·释亲》一节中说:“妈,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张揖的这本书里,也出现了与“妈”对应的“爸”。

在三国两晋时期,另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与“妈”并肩出现的词汇,也出现了。这就是“姥”(发音同“母”)。流行于南北朝的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就提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此处的“姥”的意思就是母亲。

这一时期,对母亲的称呼已经有了三种,它们之间的分工不同。一般来说,在成文的东西里,母、姥两个字出现的频率较多,而在生活口语中,这一时期的古人则广泛使用“妈”这个称谓。

古人使用“妈”来指代母亲大约持续了将近1000年,另一个在今天的我们口中最常见的母亲的称谓终于出现了,这就是“妈妈”。以前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妈妈”一词是外国语言舶来品,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的时间最多不过100年左右。这种观点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学者们发现,“妈妈”这个词在南宋时代就被用来指代母亲了

这一时期的“妈妈”作为叠音词,出现在文字中常常与“爹爹”对应出现。南宋诗人汪应辰(此人17岁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曾经写道:“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

也正是从宋元时代开始,“妈妈”一词大量出现在当时民间的口语和文学戏剧中。一些学者认为,“妈妈”一词的爆发性大量使用,可能是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他们对母亲称谓的用法,对当时的中原语言用法产生了影响。

目前保留的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根据学者考证大约创作于南宋时期,其中就提到“妈妈两国夫人刘氏,知它享的多少荣华,受的多少富贵。”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里也有儿子拜见母亲称其为“妈妈”的描写。创作于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戏《琵琶记》,戏中主角蔡邕称呼其父母,也用的是“爹爹妈妈”这样的成为。

虽然“妈妈”这个称呼,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称呼母亲,但是“妈妈”这个词,在此后大约500年的时间里,不仅保留着母亲的含义,还保留着其他多种含义的用法

比如,两宋时期的周著所著《清波凌志》一书中,“妈妈”一词被用来称呼年纪比较大的妻子;而元代俞琰在其所著的《席上腐谈》中又说:“今人称妇人为妈妈。”也就是元朝人用“妈妈”来指代已婚的妇女。此外,“妈妈”这个词,还在许多场合用来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南宋叶绍翁所著《四朝见闻录》就记载,南宋皇帝宋宁宗就称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吴皇后为“大妈妈”。

当然,“妈妈”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用法,那就是在宋元时期广泛被用来指代妓院里的老鸨子,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对名妓李师师的老鸨子就称为“妈妈”。这种用法,在后来元末明初成书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被频繁使用。

从宋元时代开始,另一个称呼母亲的、比较雅的称谓也开始被广泛使用了,这就是“娘”。这个称呼在宋元时期是南北通用的,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来称呼母亲,而南方则是“娘”“妈”都用。其实,“娘”这个词在唐代之前就出现了,它是用来指代年轻小姑娘的,而同时还有一个同音字是专门用来指代母亲的,那就是“孃” [niáng ]。

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观点,这俩字在唐代以前,功能不同,是不能混用的。到了唐朝末年以及五代时期,“娘”开始具有了母亲的意思,到了宋元时代,“娘”“孃”彻底混用,既可用来称呼母亲,也可用来指代年轻女子,这两个字也最终逐渐合成了一个字,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娘”,至于“孃”,则逐渐退出常用字序列。

在元代,还出现了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那就是“奶奶”,用“奶奶”来称谓母亲,在当时的南北方都有出现,而且直到今天,在山西和福建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奶奶”这样的用法来称呼母亲。

热门推荐

马克思的胡子,见证了一项时代变革

从“曾侯乙编钟”,说说古代编钟的秘密

苏曼殊:喜欢吃花酒的“诗僧”和他的传奇故事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