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馆会是青年中医师腾飞的地方吗?

 医馆界 2021-01-23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撰稿丨半夏 白芷


10年前,当有学子想要学中医的时候,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小孩进不了医院,找不到工作,如今中医馆行业经过20年的积累,医院不再是中医青年择业的独木桥。

近日,深圳大通中医馆发起“青年中医交享越团”,以邀约制邀请了深圳多位优秀青年中医,在第1期1月20日的交流学习活动,首先了讨论青年中医择业中一个现实的择业问题:

中医馆会不会是青年中医师腾飞的地方?

在会上青年中医从各个角度,发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为了更好的给大家直观的了解,假设一位青年中医面临两条路,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馆,他要有哪些考量?

01

左中括号

去医馆,担心没有病人没有钱

左中括号

虽然也有很多中医馆有不少优秀的青年中医,甚至也有很多青年中医选择自己创业。但是跟选择在中医院等公立机构工作的青年中医群体相比,恐怕还是少数。

早期的大部分中医馆以名老中医为主,名老中医自有流量,从而支撑起医馆的流量。

而青年中医到医馆工作,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病人来源,这也是交享越团在座的青年中医在讨论中提到最多的问题。青年中医交享越团发起人李建民也坦诚的说:「谈钱并不羞耻,尤其在深圳更是如此」

没有病人,没有收入,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中医来说,正是成家立业最需要的钱的时候。

会上分享了今年疫情下,一个特别无奈的案例,中医诊所不能再接发烧感冒的病人,而在某些定位社区,地处县市的中医诊所,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便流失了。一位去年明明在中医诊所发展不错的青年中医,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患者了,生活已经到了需要爸妈接济的程度。

没有病人之外,医馆工作可能面临的不稳定的生活也让青年中医对医馆望而却步。

医馆工作风险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青年中医义无反顾选择医馆?

02
左中括号
在医院,很难践行纯中医
左中括号

在深圳某中医院,有个小儿黄疸的患者,年轻医生提出给小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然而领导担心过敏体质的小儿,运用中药会有不良反应,没有采纳年轻医生的建议,即使这位青年中医已经是一位基础比较扎实成熟医生了。

这是一位中医专硕亲眼目睹同事的案例,他一直耿耿于怀,他在想:

「在医院里,年轻医生的想法很难被重视!」

「医馆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写不完的病例、繁琐的行政事物、即使在社区也要付出不少精力应对各项检查。在医院,很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专注在技术的提升上。被琐事牵绊的青年中医,向往一心扑在临床上的生活。

“现在中医院很多都是中西药并用,最后患者是好了,你并不能确定是你中药起的作用还是西医起的作用”

有抱负的青年中医谁不想在临床上扎扎实实积累经验呢?中西药并用的模式至少是青年中医积累纯中医诊疗经验的绊脚石,正如一位在医院工作二十几年的医生所说:

「小心自己半中不西!」

03
左中括号
医馆,更加专注患者本身
左中括号

有一位师承的青年中医认为,医馆的医疗环境可能更纯粹。

“比较医院有点冷冰的感觉,医患之间距离比较远,我虽然没在医院里面工作过,但是我去看过病了,医院给人的一种无形的压力,医馆会给人的心理压力没有那么大。


“我之前在做医助的时候,我会跟患者去沟通,我也会觉得跟患者的沟通的那种状态,并不止有医疗,很多时候都在帮他梳理一些人生状态,这在医馆里面会更好的去实现。

医院的看诊时间有限,医馆里面其实可以做到更多的东西,食疗、导引、沙龙都有操作的可能。而医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可能也会更舒适。

04
左中括号
在医馆坐冷板凳又冷又漫长
左中括号

会上有人说羡慕刘锦龙医生「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的生活,他是一位在硕士期间便在外摸爬打滚的老医馆人了:

“我在学校研究生的时候就在社会里面混,兼职看病目前临床七八年了,我被打脸打的多,其实我特别能理解,就是说从一个地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从没有开始到有的时候的确是很困难,坐冷板凳,也不知道坐到什么时候”

“刚来的时候,病人也是很少,甚至说可能一天一个病人都没有,或者说一个礼拜就一个到两个的病人,那也是要坐的,我可以说目睹了十来位医生来了又走了,我可能是靠守守出来的”

“过程挺难的,有时候有些师弟问我去医院还是出外面,我一般建议都是让他们到大医院。”

但是在医院,青年中医如果想要有坐门诊的机会,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医院,恐怕要等机会,这个机会的到来还有可能会很漫长。

05
左中括号
无论医院还是医馆,「冷板凳」都绕不开
左中括号

其实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医馆,刚刚开始出门诊的医生都是要经过「冷板凳」,一位在医院工作近十年的医生提到,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天看二个、三个,一天能看十个病人都可以很高兴。

如今10年过去了,他的门诊量已经高过了科主任,他相信这是他坚持纯中医疗效的结果。

先在山东出诊,后来到深圳工作的李建民医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冷板凳」是如何坐的。

“患者看病通常都会找年龄最大的,来的最早的,谁占的资源越多,后面的人分到的越来越少,越加进一个人来,你分的越来越少”

“轮到我看门诊的时候,也很紧张也很焦虑。刚开始做的时候还能接受自己患者少,慢慢地坐在那里就很难受,看好一个病人可以给你介绍两个人,但是这两个,你可能效率会比较低,一条线就这样断了。如果你想做成,第一你要相信你有能力,第二你还能坚持下去,面对生计问题,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做不到。然后再看好一个再来两个。渐渐的你的患者可能就会像指数函数那样增长”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发起人陈英杰博士在会上也分析了,医生在医馆和医院的发展路径,对于青年中医来说,在医馆可能起步十分困难,但是可能会有一个自由的成长,会有无限可能,而在医院的制度下,中医师成长必然存在着天花板。

06
左中括号
无论在哪里,都要想尽办法学习
左中括号

但是,无论是在医馆还是医院,如果要有好的发展,最重要的依然是个人的努力,医院会有很多的学习机会,可能没有那么自由,而医馆的问题是,很多医馆不具备帮助医生成长的条件,目前,学术型中医馆还是少数。

“你也可以看很多书,可能会没有人跟你交流,没有更高层次的人跟你交流。”

青年中医都渴望中医馆能提供这样一种平台,有学习的条件,也有学习的氛围。 

位青年中医分享了李可老中医对自己医术的把握程度。一位白血病的小女孩,找到李可老看诊,李可老看诊之后嘱咐患者,坚持吃药到第二年春天,就能好了,后来小女孩果然好了。他说自己向往成为像李可老那样的医生,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可能还是需要医馆自由执业的环境。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

2021年第1期交流学习活动

于1月20日深圳大通中医馆大通学堂举行

邀约制邀请了深圳的中医青年才俊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中医药界资深人士许小华先生、中医博士陈英杰、青年中医精英李建民和刘锦龙医师发起,于2021年1月8日在深圳正式成立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的主旨是:交流、分享、超越,通过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经验、体会等的交流分享,实现对自己对同行医术上的超越。

本期交享越团交流的活动主题为:中医馆,会是青年中医师腾飞的地方吗?”(*具体内容见上文

在本次交流会上,许小华先生就“中医馆,会是青年中医师腾飞的地方吗?”这一主题,进行了一个简单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让我们现场交流的青年医生对于中医师在中医馆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在场的各位青年医师也都各抒己见,踊跃参与交流、分享。

许小华先生

精彩发言



许小华:作为一个从事中医行业30年的人来讲,对这次活动有三个看法,首先,中医行业到了冬天将去春天将来的时机;其次,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担当,我们是一群有中医梦的年轻人;最后,我们每一个年轻中医在实现中医理想、中医情怀,中医梦想这些过程会非常艰难,相信大家也都有对实现梦想艰难过程思想准备。”

不管是做中医还是做医疗机构,都要有一种艰难的打算,所以围绕我们这一次的主题,交流、分享、超越、抱团,我们一起灵活一起去度过实现我们梦想的艰难的阶段。们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实现自己该做的一些事情。

陈英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原深圳中医院工作近20年,一直以来对中医比较感兴趣,所以跟几位青年医师发起了此次交享越团的交流会。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每个字都有意思。所谓青年不单单指我们的年龄、技术还是在青年阶段,而是我们的心态也要保持在青年阶段。若心态和技术还保持在青年阶段,其实对我们的现状是不大令人满意的。

我们是学中医的,也是从事中医,但是我会把这个概念给大家稍微放宽广一点。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可以以中医为管辖,其他的医学,包括西医、非医疗的一些技术行业、知识成果也可以纳入进来,其实我强调的就是我们要有尊重,以中医的思维去看问题,甚至有优势的可以拉进来发展中医,扩大中医的影响。

通过学术交流来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在结交人脉。

我们现在的中医门派内部之间互相看不起,然后中西医之间争的那么厉害,其实没有必要去争,我们要持一个包容的状态。

还有一个就是超越,通过交流分享过后,尽量希望大家有一个水平上的一个超越。

团不单单是个名字,整个组织也要抱团。因为现在中医一个行业里面,你们有的很年轻,有的有一些从业经历,其实你看这个行业状态里面,其实很多都是单打独斗,但我觉得我们特别是我们还是在青年状态,一定要强调。

我们后续的团里面交流学习的内容都是以实战为主,各种理法方药、案例分析,大家各自所掌握的技法诊疗技术的交流学习,中医就是一个圆,怎么说都可以,但一定要落到实处。”

李建民: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医大师张灿玾弟子,山东省名中医谭奇纹,跟随孔乐凯老师学习9年,成为李可学术思想第三代弟子

如果你想要做自己,并且你一直想做这个事情,就要在一个地方固定的待下去,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住气。

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是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大学毕业5年之内的状态,可能决定你40岁之前的状态。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出来分享交流的话,那样的结果就是内部市场会非常固化。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大家的思路非常单一,我们也在刻意的往外去求一些东西,去学一些自己所不擅长或精益求精的东西。

刘锦龙: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硕士,有深圳、香港两地的执业经验,曾在深圳多家医馆出诊。

“我特别能理解从一个地方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从无到有的时候的确是很困难的刚开始坐诊坐冷板凳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能一天一个病人都没有,或者说一个礼拜就一个到两个的病人,但尽管如此,你也沉住气坚持下去

我以前从无到有就是从开始,可能我会比其他人来的更早一些,走的更晚一些,虽然说我是哪里最年轻的医生,但是只要我守到最后,其他医生守不住的时候,他们的患者就会有第一次踏进我的诊室的时候,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有几率产生第二次、第三次......

其实在医院和医馆工作,我也不大敢给任何人建议,因为在医院里面很现实,医院里面就是一个很稳定的工作。

外面可能就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上班时间,可能整体方方面面会比医院更好,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挺难的。

说实话大多数人都待不住,基本上几个月就一换,然后我的经验就是怎么守也要在一个地方守个两年,这样才能有一个积累。”

最后,许小华的一番精彩的总结,点燃的大家的激情。许小华表示,自己心里面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群体,就是青年之力。青年中医一定是中医不远将来,最重要的一种力量。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