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病诊治精粹

 循天园 2021-01-23

虫病是指寄生于人体的各种虫类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多感染寄生虫后,积久成病,主要表现为腹痛纳差、消瘦乏力等,本节主要讨论蛔虫病、绦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肝吸虫病等常见寄生虫病。

虫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农村为多见,对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驱除虫体以消除病因,健运脾胃以改善症状。

【病因病机】

1.蛔虫病 由于误食沾染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及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致气血虚弱而发病。

2.绦虫病 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带绦虫卵的猪肉或牛肉,虫卵发育成绦虫吸附在肠壁上,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引起腹胀、腹痛、消瘦乏力而发病。

3.钩虫病 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钩蚴的泥土,钩蚴侵入人体,移行于小肠,发育为成虫,扰乱胃肠气机,吸食人体血液,出现胃肠功能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

4.蛲虫病 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经口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为成虫,影响脾胃的运化,且雌虫移行产卵时,使肛门发痒而出现诸症。

5.姜片虫病 由进食生菱角、生荸荠,姜片虫囊蚴进入小肠而发育为成虫,吸食人体水谷精微以及扰乱脾胃运化而发病。

6.肝吸虫病 由于进食未煮熟的鱼肉或生鱼片,虫邪进入人体后,内舍于肝,肝失条达,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瘀积胁下而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蛔虫病

(1)多见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

(2)主要临床表现为脐周疼痛或嗜食异物。

(3)部分病人有排虫或吐蛔史。

(4)大便检查可查出蛔虫卵。

蛲虫病

(1)多为学龄前或在幼儿园寄住的儿童。

(2)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腹部隐痛,纳减消瘦。

(3)肛门痒时或夜间,在肛门周围可见线状白色小虫。

(4)清晨肛门拭子镜检,可查到蛲虫卵。

绦虫病

(1)在流行区有进食了未煮熟的带虫卵的猪肉或牛肉史。

(2)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不正常。

(3)粪便内、内裤、床褥上,可发现绦虫节片。

(4)大便及肛门拭子镜检,可查到绦虫卵。

钩虫病

(1)在流行地区有赤脚下田及手足皮肤瘙痒史。

(2)主要临床表现为善食易饥、食后腹胀、面黄消瘦。

(3)大便中可查到钩虫卵。

姜片虫病

(1)在流行地区进食生菱角、生荸荠史。

(2)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消瘦乏力。

(3)肉眼可看到大便中排出姜片虫。

(4)大便中可查到姜片虫卵。

肝吸虫病

(1)在流行地区进食未煮熟的鱼肉或生鱼片史。

(2)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感、胁痛,日久可出现胁下积块。

(3)大便中可查到肝吸虫卵。

2.鉴别诊断

(1)腹痛:由于腹部为肝、胆、脾、胃、大小肠、肾、膀胱等多个脏腑所在部位,且为足三阴、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故腹痛一症涉及范围很广,但腹痛如作为内科一个病证,必须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为主症,且多伴有腹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虫病的腹痛尤以蛔虫腹痛为常见,蛔虫之腹痛多位于脐周,发作有时,伴嘈杂吐涎、嗜食异物、鼻孔作痒、睡中磨牙流涎,或有排虫或吐蛔史,大便检查可查出蛔虫卵,以此作为鉴别。

(2)黄胖与黄疸、水肿:钩虫病日久可出现面黄浮肿,此时称为黄胖,应与黄疸、水肿相鉴别。黄胖表现为面黄身黄而虚浮,但目不黄,其色萎黄而不荣,或伴下肢浮肿,但同时有纳食不正常或嗜食异物,小便清长;黄疸则全身皮肤发黄,尤以目黄为特征,一般无浮肿,伴小便黄;水肿皮肤光亮而不发黄,无目黄,小便短少。

(3)胁痛:胁痛病是以一侧或两侧腋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疼痛为主症,常伴嗳气、口苦、目眩等,与肝吸虫病之胁痛有所不同;肝吸虫病的胁痛有在流行地区进食未煮熟的鱼肉或生鱼片史,且疼痛仅位于右胁腹部,十二指肠引流液或大便中可查到肝吸虫卵,以此作为鉴别。

【辨证论治】

蛔虫病

1.临床表现 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或吐蛔、便蛔,进食而瘦、或嗜食异物,鼻孔作痒,睡中磨牙流涎。

2.治疗原则 驱蛔健脾。

3.代表处方 化虫丸:使君子15克,槟榔、苦楝根各10克,鹤虱6克,白矾(枯)3克,炒胡粉、芜荑各2克。

4.加减应用

(1)如腹中疼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肢冷者,为蛔厥证,宜先服乌梅丸安蛔止痛。

(2)若患蛔虫病已久,面黄肌瘦,或驱蛔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运脾胃。

绦虫病

1.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大便不正常,肛门作痒,久则消瘦乏力,粪便内、内裤、床褥上可发现绦虫节片。

2.治疗原则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3.代表处方 槟榔汤:槟榔、黄连、黄柏各10克,雷丸3克。

4.加减应用

(1)治疗绦虫,须整条虫由头至尾驱除才有效,否则不能治愈。

(2)驱虫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运脾胃。

钩虫病

1.临床表现 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嗜食异物,面黄虚浮,食少消瘦,大便稀溏,甚或黑便;或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舌淡、脉细。

2.治疗原则 驱虫燥湿,健脾补血。

3.代表处方 黄病绛矾丸:厚朴、甘草各10克,茅术5克,陈皮6克,绛矾2克,红枣10枚。

4.加减应用

(1)上方可选加雷丸3克,槟榔10克,榧子20克,鹤虱9克,以加强驱虫。

(2)气血两虚者,可加服八珍颗粒冲剂,以补养气血。

(3)脘闷纳差、腹胀者,可加木香、砂仁各6克(后下),以理气调胃。

(4)若咳痰带血丝者,可加白茅根20克,旱莲草10克,以凉血止血。

蛲虫病

1.临床表现 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夜间肛门痒时在肛门周围可见线状白色小虫,腹部隐痛,纳减消瘦。

2.治疗原则 驱虫止痒。

3.代表处方 追虫丸:槟榔、茵陈、苦楝根各10克,南木香6克(后下),雷丸3克,皂荚、黑丑各2克。

4.加减应用

(1)驱虫后,仍有胃纳欠佳,乏力便溏,面色萎黄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

(2)本病内服必须配合外治,可用百部、乌梅浓煎作保留灌肠,每晚1次。

姜片虫病

1.临床表现 一般可无自觉症状。有的可有轻度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精神倦怠,或腹胀浮肿。

2.治疗原则 驱虫为主,佐以健脾。

3.代表处方 驱虫可用槟榔5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取汁,早晨空腹,合黑丑研粉内服,疗效比单用槟榔为佳。

4.加减应用

(1)可加服香砂六君丸以健脾和胃。

(2)若有肢体浮肿者,加车前草、泽泻、云苓,以利水消肿。

肝吸虫病

1.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纳食不佳,大便稀溏,或见胁下积块,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脉弦细。

2.治疗原则 驱虫,健脾疏肝。

3.代表处方 扶正驱虫方:百部、白扁豆各20克,使君子15克,党参、炒白术、广郁金、枳壳、槟榔、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患者体质壮者,上方可加榧子20克,苦楝根皮10克,以加强驱虫。

(2)若口苦、小便黄、舌苔黄腻,加茵陈20克、田基黄20克,以清利肝胆湿热。

(3)若胁下积块,可加莪术、土鳖虫各10克,丹参20克,以活血消积。

(4)肝阴不足者,加山萸肉、怀山药各20克,熟地10克,以滋养肝阴。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使君子炒香去壳,取仁嚼服,成人10~15粒,空腹服,适用于蛔虫病。

(2)选较大、外皮呈深褐色雷丸,研成细粉,每天服6~9克,连服3天为1个疗程,1周后再服1个疗程,适用于蛲虫病。

(3)狼牙草(仙鹤草根冬芽),洗净去外皮,晒干后研末,清晨空腹服30~60克,适用绦虫病,服后5~6小时后可排出虫体。

(4)鹤虱25克,清水浸1小时后,煎2次并将2次煎液相混,浓缩至60毫升,每晚临睡前服30毫升,连服2天。用于钩虫病。

2.外治法 红石榴皮30克,研成粗末,加水500毫升,煎开后加食醋15毫升,睡前作保留灌肠,10天为1疗程。用于蛲虫病。

【预防调摄】

1.虫病应以切断其传染途径最为重要,如不吃未洗净的凉拌菜、瓜果;不进食未煮熟带虫卵的猪肉或牛肉;不赤脚下田劳动;在流行地区不进食生菱角、生荸荠及未煮熟的鱼肉或生鱼片等。

2.注意饮食及生活卫生,饭前、便后须洗手;勤换洗衣服、被子。

3.搞好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群众的防虫意识,减少感染机会。

4.治疗后应注意调理脾胃,饮食应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钟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