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龄的“菊石之交”——何香凝

 丘山三也君 2021-01-23

1932年1月28日夜,上海,漆黑的苍穹,突然被火光,硝烟罩住了半边天,阵阵枪炮声在静谧的深夜显得格外恐怖。

一位50多岁的妇女披衣站在窗前,向枪炮声和火光冲天的方向望去,她的眉头紧锁着,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当她得知这是十九路军在闸北抗击日军突然袭击守土作战时,她那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下来,脸上也露出几许欣慰,这位便是著名爱国之士何香凝女士。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一团不祥和灾难的阴云越来越聚积,笼罩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古老中国从中世纪步入近代,天朝已经锈蚀的铁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摧毁了……

这是一个苦难的时代!

这是一个屈辱的时代!

1878年,何香凝就在这个时代出生了,父亲是一位大地产商人。

她虽出身富豪之家,但却养成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

她从小酷爱读书,爱听太平天国反清斗争的故事,特别是太平天国女兵英勇善战,驰骋疆场的事迹,更使她小小的心灵受到熏陶和鼓舞。

7岁那年,父母给她裹脚,倔强的何香凝坚决反对,经过十几个回合的斗争,她争来了一双天足——大脚。

拥有一双天足的何香凝,即使在香港,当时仍处于人见人怪的窘境中,尤其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何家人无不为此犯愁。

巧合的是,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娶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

何香凝的父亲马上托媒人说合,两人于1897年成婚,这一被誉为“天足缘”的婚姻,为何香凝寻到了佳偶良师。

婚后,他们寄居在廖仲恺哥哥廖恩焘家中的阁楼上,何香凝随廖仲恺读书、吟诗、作画,其乐融融。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故为其爱巢命名为“双清楼”,何香凝后来号“双清楼主”、“双清馆主”,终其一生都在追述着这段永难忘怀的美好时光。

此时的神州大地,在统治阶层内部,一个苍老的女子在君临天下,天朝摇摇欲坠,全民族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一切都在孕育,一切都在悄然变化……

人民倒悬,遍地呻吟,多少爱国志士在悲情的呐喊:“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举世须眉,何输巾帼”,何香凝不想再享受安逸的富太太生活,如果说他们的理想是解放全中国的人民,那么此时,她想解放一人——女人。

1904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随同孙中山从事辛亥革命。民国以后,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护法运动。

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国民党,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任国民党中央招待委员和妇女部长。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收买的凶手暗杀于中央党部门前。

失去亲人和同志的何香凝悲痛万分,但他没有因悲痛而止步,没有因流血而低头。她将“精神不死”横幅挂在家门口,坚定地表示:“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坚决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主运动。

1935年7月,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使华北名存实亡。

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蒋介石收到后大为恼火,但由于何香凝的身份和威望,蒋介石遭此辱骂也不敢公然报复,只好悻悻作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何香凝已经59岁,但她爱国之志老而弥坚,抗日热情更为高涨,积极地投身到神圣的抗日战争之中……

……

何香凝女士,自抗战伊始便奔走抗日,以各种形式和各种斗争来支援中国的抗日。

曾组织各种会议,活动,还以个人名义打电话给海外华侨,请求他们慷慨解囊。

她变卖字画,为抗日将士筹钱,捐款,她不为个人安危,奔走在抗日的前线,勉励战士们:中国不会亡!

亲情无价,友情同样也弥足珍贵。何香凝女士与宋庆龄先生的友情亦被称为“菊石之交”,在那段“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里,携手同行,并肩作战,历史就是这样,让两位伟大女性共同谱写时代的光辉。

孙中山先生走的时候她在她身边,廖仲恺先生走的时候她又在她身边……

何香凝女士与周恩来总理同样是亲密的同志,战友,周恩来有个“原则”,就是从来不在别人的画上题字,惟一的一次就是对何香凝的破例之举了。

周恩来欣然题写了一副12个大字的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1971年,何香凝老人病重,周总理到医院去看她,躺在病榻上的老人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向周总理提出:死后不想火化,要把遗体运到南京和廖仲凯合葬。

一年后,何香凝老人闭上了眼睛,她的丧事办得很隆重,这在“黑云压城城欲摧”大叫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北京,成为舒缓人们心头郁闷的一个议论话题。

后来,周总理还对廖承志和经普椿夫妇解释说:“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这个要求应该满足。”

熟不知,周总理是五十年代主张火化的第一批倡导者,而且此时又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何香凝走了,一颗光辉的星辰就坠落了。

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她把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与苦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共风雨,共命运;在那温馨和平如斯的年代,她满腔热血的把心和力奉献国家的建造和民族的繁兴。

对革命的忠贞,对祖国的热爱,对友情的真挚,把他90余年的人生最也装扮得五彩缤纷。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