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 |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想「做什么」,却不想「不做什么」?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1-01-23

   本  期  导  读    

努力做很多无意义的事,不如让自己内心处在逍遥、舒服的状态。(本文内容是《梁注庄子》好文再推的第226篇)。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中国文化不是对错的学问

庄子在连续讲了三个故事以后,笔锋一转,又拎出来两个人物——瞿鹊子和长梧子。

瞿鹊子跑去问神仙长梧子:「我曾经听孔夫子说,圣人不会天天想着到底要干点儿什么,不接近好处,也不害怕坏处,内心没有孜孜以求的感觉,也不会随便攀缘,好像什么也没有说,但好像又什么都说了,好像说了点儿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这种圣人「游乎尘垢之外」。「尘垢」就是指尘世,圣人是遨游于尘世之外的。

瞿鹊子说「夫子以为孟浪之言」,也就是说孔夫子认为这些话都是不靠谱的。「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瞿鹊子认为这正是大道的体现,并问长梧子对这件事怎么看。

长梧子说:「连黄帝听了这番话也有点儿晕,更何况孔丘呢?但是你认为这是靠谱的事儿,我觉得下定论也太早。」言下之意就是,以瞿鹊子的境界说这事儿靠谱还为时过早——他连说这件事儿是对的境界都没达到。

中国文化真的是一门境界的学问,而不是对错的学问。你「对」不一定显得高级,你「错」也有可能比一般的「对」要更高级一些。

比如,对于普通人来说,当年评价中国应不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都是没有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来看。我们可能要等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过去二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些应该生但没有生出来的人对这个时代会造成什么样真正的影响。但放在过去和现在来评价,「对」还是「不对」,都为时过早。

你过去所做的事,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

「圣人不从事于务」是什么意思?一个圣人不会每天去想到底做点儿什么,也不会每天去想到底不做什么。一想就错了,因为一旦去想就开始陷入「应该」和「不应该」的二元对立当中。

很多人都会说,我们怎么能不去想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事儿?但是认真想一想,你过去所做的绝大部分事儿,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不管你是被迫做的还是自发努力做的,现在看来可能都没什么意思。

些类似的事情的话,我觉得也许80%的事情我不是不做,我可能连想都不会去想。

过去二十年,如果你只做了10%的事,可能大部分时间完全可以让自己处在更逍遥、更舒服的状态,也不会产生结局性的影响,难道不是这样吗?哪些事情是因为你为了要做个事而做的,哪些事情是因为多余的想法、多余的钱而做的多余的事儿,你自己能分得清吗?

认真看看高级的人是怎么做事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高级的人是怎么做事的

圣人「不就利,不违害」,就是指他们不趋利,也不避害。

好事不是追求来的结果。你认真想想,多少好事真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呢?最大的好事——你成为一个人,这件事是你追求的结果吗?这是你爸追求你妈的结果。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是比让他成为一个人更大的好事?

不避开那些坏事,倒不是说不应该去避,而是说有些事情你根本就避不了。如果你出生在叙利亚、伊拉克……有些事情即使你全力以赴也是避不过的。

还有很多人,他们想要避开所谓的「楼市泡沫」。但我们已经活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就可能会被描写到的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中了,你能避得开吗?既然避不开,我们还避什么呢?所以,圣人知道避不开,于是他就不避了。

避免那些没意义的内心诉求

「不喜求」,就是不随便在内心里面起心动念。心的能量是有限的,无论什么事情你都要追求心想事成,这是很危险的。

起心动念很重要。你看一个女孩儿挺好,结果她最后成为你的老婆,「折磨」你足足一辈子,这是你起心动念、物随心转的结果。

不要轻易被好处所诱惑,被坏处所裹挟

「不缘道」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不攀缘。坦白说,我个人认为这辈子重要的事情,都不是去努力结交某些朋友而得来的。很多人喜欢参加各种派对,总以为可以在那里认识一些有价值的人,能够鲤鱼跳龙门。

其实,如果一个人因为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命运,而自己本身却不具备这样的资质,是很危险的。

举一个例子,假如让你成为一个网红,你就真的能够承担得起吗?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去面对红了之后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危险?

圣人是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正是因为他知道每一件事情的付出和回报之间总有一种隐隐的盈亏平衡,就像财务报表一样,借方和贷方最终是要平衡的,总有一个数字在平衡这一切。所以他们不会轻易被好处所诱惑,被坏处所裹挟。

我们除了在口头上说得好一点儿之外,是否真的能做到呢?显然不能。

我们明明知道有这种高级的状态而自己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没有办法。只不过当你知道你这样做了以后会有那样的结果,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心生怨恨而已。

庄子怎么成为一个可以把差不多的道理反复说的人呢?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世界上重要的道理原来就那么一两个,不反复说,还能说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