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何选择和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来源:《出版与印刷》2017年第3期P59-64 作者:韩映雄 马迁 DOI:10.19691/j.issn.1007-1938.2017.03.014 文章对如何选择和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描述。研究方法本身并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说。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最常见的两种研究方法,其背后的认识论基础分别是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定量研究的鲜明特点是有预设的假设。定量研究有相对规范和统一的研究范式和步骤,定性研究则相对自由和灵活一些。人们常说的文献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其实只是具体的信息或资料收集方法。兼具两种研究方法的混合研究正在被一些大型研究课题或项目广泛采用。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一项研究要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标并取得预期的研究发现或结论,必须要借助于特定的和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先进或好坏之分, 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为研究目标和内容服务的,由此说明,研究方法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不存在其他判断标准。当然,人们有时候也会说使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此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而言的。人们还经常把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混为一谈,有时候也会把具体的信息或数据搜集方法等同于研究方法。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学者们提出和使用了许多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有时候只是人们所使用的名称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内涵和在研究中的应用和功能却是相近的。简单来说,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用于设计和实施研究的方法层面的策略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两种类型。在笔者看来,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冠以研究方法名称的如文献法、比较法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它们其实是信息、资料或数据收集方法。类似的资料收集方法还有测验、自我报告、问卷、访谈、观察、内容分析等。假如一定要对它们之间加以区分的话,亦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看作是方法论,而文献法等则是具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方法。前者强调使用怎样的认识论层面的策略来实施研究,它背后往往隐含着哲学认识论基础,是研究中的“风格”;后者关注的是研究怎么实施的技术和路线,是研究中的“工艺”。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两者背后的认识论。 定量研究所依赖的是实证主义。赞同定量研究的人认为认识的对象(自然、社会和人)是客观存在的,研究的任务和目的只是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将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或状态予以揭示或描述。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或状态与研究者没有关系,即任何一位研究者只要使用合适的手段和方法,都会得出相同的可验证的结果或结论。 定性研究的认识论是后实证主义。赞同定性研究的人认为认识的对象(自然、社会和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它取决于研究者对其的解释和理解。这种解释和理解是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和价值观的,即同一个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理由。 正是因为研究者所持有的认识论的差异,也就形成了当前最常见的截然不同的两类研究方法。在梅雷迪斯看来,实证主义认识论假定社会“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机械论的因果关系,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假定个人对情景的理解诱使他们采取特定的行为。定量研究有时候也被人们冠以实证主义研究的名称。这种研究假定社会环境构成了独立存在的现实,而且这些特征具有相对时间和情景而言的不变性。该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人员收集样本中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方面的资料,并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这些资料。而定性研究则假定社会环境特征是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解释所建构而成的,而且,这些解释会因时过境迁而发生变化。该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人员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收集以语言信息为主的资料,然后对其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1]26-27 梅雷迪斯同时还指出,定量研究扮演的是证明人的角色,而定性研究则扮演的是发现者的角色。进一步说,定量研究是为了检验事先的假设,而定性研究则为了产生洞见。这一形象描述和概括对于我们在研究设计时选择使用哪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二定量研究 如前所述,定量研究是通过对假设的检验而获得研究结论或结果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有假设呢?理论上应该是的,但在实际研究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假设。对支持和喜欢定量研究的研究者而言,他们肯定是致力于将所有问题都予以假设和检验。但对于定性研究者而言,他们多数情况下是拒绝使用假设的。 尽管如此,出于所研究的特定问题的需要,定量研究者也会很谨慎而不是滥用假设的。 人们现在一般广泛使用定量研究来回答和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上述这两类问题是适合于定量研究的典型问题。在研究中,人们通常还会使用描述性分析、因果分析、相关分析、实验研究或准实验研究等用语。这时候,他们所指代的其实并不是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是针对具体的统计分析技术的。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均属于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最鲜明特色是大多数时候都有假设(描述性研究除外)。 下文以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为题来介绍定量研究设计的完整步骤。 首先,描述研究目标。 其次,对所涉及的关键概念予以界定或给予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指要能够用数值对该概念予以表达,或要能够予以测量,它有别于逻辑学定义。 第三,建立假设。假设就是事先在研究者脑海中存在的某种结论或观点。这些结论和观点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利用数据来验证。如果所得到的数据支持预先的假设,那就说明该假设的结论或观点是得到验证且成立的。如果数据不支持假设,那就说明该假设是不成立的,相应的结论或观点是缺乏证据的。有些研究者往往觉得假设得到验证算是有结论或成功的研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假设即使不能得到验证,也同样是有结论的,也不能说是不成功的研究。至少,后人看到这项研究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去验证或他已经知道了某些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建立怎样的假设是与研究者所遵循或秉持的理论基础有密切关系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描述性分析一般不需要假设,但却是所有定量研究设计中基础的也是必须的一个步骤,因为它揭示的是事物或现象的最基本存在状态。其他的定量研究分析技术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之上的。描述性分析回答的是“是什么”;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回答的是“怎样的关系”,或是“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后者的重点是关系或相互影响与变化,带有鲜明的预测性。无论是自然界、社会还是人类自身,任何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关系或联系,因此,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一般都有假设。 第四,抽样和数据收集。在上例中,我们所说的大学生是全国范围内的,但我们根本没有条件去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大学生的数据。因此,就需要利用抽样的办法来解决。抽样就是利用一定的规则选取一些样本来做研究,并且,这些样本的数据能够代表总体。那么,如何实施抽样呢?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数据和信息收集的方法有很多。本研究中可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关学习投入的各种数据。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解释和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待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完成之后,还有必要选取一些大学生做结构性访谈。 第五,报告或论文撰写。一般而言,定量研究的报告或论文大体都包含以下构成——引言或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研究设计、数据与结果、结论与讨论。有关报告或论文撰写的技巧和策略将在下期有详细介绍。 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