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实践 | 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困境与出路

 出版与印刷 2021-01-23

编辑实践

题目丨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丨《出版与印刷》2019年第4期

作者丨杜生权

* 基金项目丨2018 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编号JAS180564);2018 年福建江夏学院校级基金项目(编号JXS2018024)。

DOI丨10.19619/j.issn.1007-1938.2019.03.016

摘要丨编辑学者化既是编辑提升业务水平的需要,也是编辑回归学术共同体、赢得学者身份认同的需要。文章以新建本科院校学报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其共性特征,即综合性学报主导化、非核心期刊普遍化、业务管理挂靠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实现编辑学者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渐进式推进方案,认为高校学报要实现编辑学者化,需要打破编辑与教师职称评审的藩篱,实现编辑与学者在职业发展上的互融。

关键词丨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杂家;学术共同体;职称评审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杜生权.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困境与出路,2019(4):66-71.


21 世纪以来,通过院校合并、高专升级、创设新建等方式,我国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截至2018 年底,“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有1243 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702 所,占56.47%。”[1] 新建本科院校在数量上已占据全国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随着学术期刊的扩容,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至少主办一种学报。以成立于2010 年3 月的福建江夏学院为例,学校现主管主办三种学术期刊:《福建江夏学院学报》《海峡法学》《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申请更名中)。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亲地方、亲产业、亲行业的显著特点,其主办的学报也具有应用型论文占比较高的显著特征。

随着学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专职编辑成为高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授课,以审读、编辑、校对论文为主要职责;他们较少写论文,却拥有评判他人论文的权利;他们与学者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学者不认同其学术能力,仅认同其编辑加工能力;他们不被学术共同体认同,“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2]1。较之老本科院校学报,新本科院校学报年轻编辑的身份焦虑更甚。虽然朱剑明确指出“回归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期刊发展以及编辑身份建构的根本途径”[2]34,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年轻编辑而言,回归学术共同体,即实现编辑学者化,困境重重。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共性特征

笔者考察了2000 年以来由新建本科院校主办的约100 种学报,归纳总结了综合性学报主导化、非核心期刊普遍化、业务管理挂靠化三个共性特征。

1. 综合性学报主导化

所谓综合性学报,是指刊登不同学科学术成果的学报,按照学科属性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和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报。与综合性学报相对应的是专业性学报,只刊登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方向的学术成果,如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法学》。主办专业性学报需要依托一支学术水平较高、专业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而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科研实力,因此,主办综合性学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在期刊结构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基本沿袭了综合性的老路,整个期刊格局仍然是以综合性为主。”[3] 综合性学报打破了学科的边界,学报的传播受众变得更加多元,但弊端是无法拥有忠实的读者群。

2. 非核心期刊普遍化

目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构成了学术期刊的“四大核心”。其中,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CSSCI 成为中国学术界、期刊界最具影响力和最权威的核心期刊来源数据库。从2010 年以来发布的CSSCI 和CSCI 来源期刊目录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主办的学报鲜有入选核心期刊。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报发展的综合性取向以及学报的低影响力使其很难聚合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学术水平不高、被引用频次较低的论文又拉低了学报整体的影响因子。“每个高校都有专门用于考量教师和科研人员业绩的学术期刊榜,以CSSCI 为代表的核心期刊目录是各校编制榜单的主要依据。”[4] 新建本科院校同样以论文发表所在期刊对教师进行科研考核,即以刊评文,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学报不仅难以吸引外部的高质量投稿,甚至难以吸引本校教师的优秀论文,以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不是核心期刊,所以难以吸引优质论文,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较低导致引用率较低,而较低引用率使得影响因子得不到提升,最终难以达到核心期刊的要求。

3. 业务管理挂靠化

所谓业务管理挂靠化,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部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挂靠在学校科研处、社科处、科技处或宣传部等部门,并接受挂靠部门的管理。尽管不同院校学报编辑部的独立程度不同,但非独立性给学报编辑部造成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一是学报编辑部受挂靠部门管理,虽然业务上具有一定独立性,但要参加挂靠部门的各种会议,尽管会议内容与编辑业务无关;二是学报编辑难以专职专心做编辑工作,需随时接受挂靠部门领导指派的临时性或某一项长期性工作。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部的非独立性还表现在学报主编基本由学校校长或副校长兼任。这种管理者办刊而非专家办刊的模式,不利于学报的专业性成长。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困境

编辑学者化可谓“老生常谈”,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老生常谈,谈而不衰,足见其实现的困难。所谓编辑学者化,是指编辑通过提升在某一学科的学术水平,实现与学者重合的身份建构。早在1988 年,王英志就发表了《学报编辑学者化略论》一文,首次探讨了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王英志指出:“学报编辑只有走学者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掌握编辑的主动权,其编辑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并指出,学报编辑不能当“杂家”,而应当“专家”,“学报编辑学者化要处理好‘杂’与‘专’,即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关系”。[5]审视自20 世纪90 年代至今这30 年来编辑学化的成效,可以说“渐行渐远”,但又“不离不弃”。当下的学报编辑队伍,鲜有学者型“专家”,而编辑职业的刚性与固化,使编辑不仅没有回归到学术共同体,反而“渐行渐远”;但编辑学者化又始终是编辑“不懈的追求”,2016 年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的主题就是“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6]。可见,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方向。较之核心期刊,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实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更是困境重重。

1. 职业发展的困境

在编辑职称确定之前,学报编辑均由教师兼任,此时编辑与学者的身份是重合的,学者办刊较为普遍,不存在编辑学者化的问题。1980 年11 月13 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国家人事局制定的《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简称《规定》),对编辑的职称类别和评定条件作了详细规定,自此编辑成了与教师平行的职业类别。《规定》在全国实施后,教师逐渐淡出编辑岗位。1988 年,新闻出版署发布《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创办正式期刊应“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主编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7],进一步确定了编辑职业的独立地位。2001 年,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即从事学报编辑工作需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持证上岗。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行不仅进一步固化了编辑职业队伍,明确了编辑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且阻断了教师与编辑岗位的交互路径,使得编辑与学者逐渐分化。

教师与编辑不能互聘机制,使得编辑只能通过编辑职称体制实现职业发展。编辑职业的职称路径是: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其中,助理编辑与编辑需参加全国统一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而副编审与编审则需满足系列条件经评审认定。作为高级职称,副编审与编审的评定有一定的难度,在科研成果方面,参评编辑需发表若干篇与编辑职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且至少需有两篇代表作,即较高水平的编辑出版类科研成果。这一规定实质上阻断了编辑向学者化发展的路径,编辑的职业发展对编辑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没有作出要求,而对其在编辑出版方面的科研成果作出了硬性规定,职称评审的“指挥棒”将编辑的学术研究导向了编辑出版方向。考察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学报责任编辑与副主编(副编审或编审职称)的科研成果,可以发现,他们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出版方面,而不是所责编的某一个学科领域。职业发展限定是所有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面临的困境,而对于学术功底较弱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更加突出。

2.“杂家”到“专家”的困境

“杂”是知识的广博,“专”是知识的精深。自编辑身份定位的讨论伊始,关于编辑做“杂家”还是“专家”的争论就没有停息。编辑学者化的提出,实质是综合了“杂家”与“专家”的观点,是“杂家”与“专家”的有机统一。学报编辑部是高校的一个边缘部门,由于编制不足,对于综合性学报而言,一个编辑通常要负责多个专栏,涉及若干个学科。因此,“杂家”是编辑工作的需要,是一个合格编辑首要的努力方向:既要掌握编辑技能,还要广泛汲取所负责栏目的多个学科知识,即使不精通,也必须掌握基本术语、了解学术前沿。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而言,努力做到“杂家”已非常不易,而从“杂家”到“专家”的跃升更是困境重重。从编辑人员结构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大部分是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编辑,学历普遍集中在本科层次,而新招聘的编辑鲜有博士学历,主要集中在硕士学历层次;从编辑人员研究方向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基本都将编辑出版作为研究方向,以取得编审职称作为职业发展目标;从编辑人员负责编辑的学科来看,一个编辑通常负责多个专栏的若干个学科(这种情况在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报非常普遍),尽管有外审专家的辅助把关,但外审专家所给的意见通常是框架性的宏观意见,责任编辑需努力做到“杂家”,才能提升所负责栏目的论文审稿水平。

3. 学历提升的困境

鉴于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老编辑多为本科学历,而新招聘编辑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现状,通过提升编辑学历来实现编辑学者化,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但学报编辑部在高校中属于教辅部门,学报编辑属于教辅人员。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对博士的需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为了引进博士,多数高校采取了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模式,即一方面大力引进博士人才,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但教辅人员通常不在鼓励支持的范围,而随着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越加困难。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出路

既然编辑学者化困境重重,那么该如何突破“重围”,实现编辑与学者身份的合一?《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的纪秀明给出的方案是:实施“编辑业务考核制度”“必修与选修结合的专业选择制”,以及“校内评审与省内考核结合备案制”的评审、考核制度。[8]这个方案比较具体,但却较难实施。编辑学者化已经提出了30 余年,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捷径,渐进式推进方为可行方案。

1. 渐进式发展:先做好“杂家”

“学者化的编辑,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编辑方面,一个是学术研究方面。”[9]编辑学者化,即学者型编辑,是编辑与学者两种身份的融合,但编辑始终是第一身份。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应提升编辑素养,努力成为一名“杂家”,然后再不遗余力刻苦钻研实现学者化。对“编辑学者化”质疑的蒋永华也认为,“编辑成长的根本出路和职业境界在于让编辑回归‘杂家’。”[10] 因此,“杂家”是从事编辑职业的必备素养,而学者化则是成为优秀编辑的努力方向。

一个编辑从入职到成为“杂家”并不容易。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谷雨认为,“杂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杂,二是工作杂。[11]笔者认为,对于一个高校学报编辑来说,“杂家”的“知识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辑出版业务知识;二是与学术期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国家标准;三是与所负责栏目相关的若干个学科的基础术语及学术前沿。但是,一个优秀的编辑“杂家”还必须是编辑出版学方面的“专家”,这是由编辑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编辑要做好“杂家”,首先要在心理上认同编辑职业,消除与学者之间的“身份焦虑”,甘心为学者“作嫁衣”;其次,通过专业的编辑业务知识赢得学者的身份认同;最后,以学者化为奋斗导向,自觉强化所负责栏目的知识体系,最终回归到学术共同体中。

2. 渐进式改革:鼓励学位深造

鉴于编辑与学者的不同身份,业界对编辑学者化的提法一直存有质疑。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陆炳新、蒋永华认为,“编辑学者化”不利于引导社会准确地、客观地、科学地评定编辑工作的业绩。[12] 但无论是支持“编辑学者化”的观点,还是质疑“编辑学者化”的观点,学报编辑应努力提升其学术修养是普遍的共识。

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鲜有博士学位,尤其是新入职的编辑,其学术修养普遍较低,专业性学术成果匮乏,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编辑技能方面的学习。在具备一定编辑业务能力后,支持、鼓励编辑继续学位深造,提升学术修养,是实现编辑学者化的有效路径。

从编辑继续学位深造的可行性方面来看,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对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需求量较大,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同意教职工继续深造学位;另一方面,编辑职业特殊,通过网上办公即可处理稿件,因此,在学位深造期间也不会影响学报的正常工作。

3. 渐进式突破:打破职称评审的藩篱

“编辑学者化”的导向之所以一直存在质疑,是因为编辑与学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质疑者认为,编辑学者化既不可能实现,也是编辑发展的误导。例如,蒋永华认为,学报编辑学者化系“概念混淆”“逻辑关系不严谨、极易歧义”“有理论误导之嫌”“学报编辑充当了学术营销商的社会角色,学者充当了学术生产者的社会角色。用生产者的标准去衡量营销商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失衡”。但他同时认为,“为了学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倡导‘学者编辑化’的理念。”即蒋永华不认同倡导“编辑学者化”,但认同倡导“学者编辑化”。他的认识代表了一部分学术编辑的观点。

诚然,在现有体制之下,实现编辑学者化困境重重,但实现学者编辑化同样不容易。无论是编辑融入学术共同体,还是学术共同体兼任编辑,不相容的职称体制是横阻其间的藩篱。就编辑职业发展而言,其职称体系是从助理编辑到编审的路径;而以教师构成的学者,其职称体系是从讲师到教授的路径。在现有体制之下,编辑与教师的职称发展路径是不能兼容的,即一个人只能评一种职称。退一步来说,即便允许一个人同时评两种职称,教师职称体系需要满足一定的课时量,而编辑职称体系需要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并发表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若干学术论文,这些要求鲜有人能同时做到,也鲜有人愿意花费精力两条路并进。由学者来做编辑,即学者编辑化,虽然可以实现学者办刊的理想,但学者若不能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就不具备做责任编辑的资格。此外,学者做编辑同样需要花费精力掌握编辑业务知识,否则,也难以成为合格的责任编辑,其编校的论文差错率可能会比职业编辑高很多。

实现编辑学者化,根本上需打破编辑与教师职称评审的藩篱,实现编辑职称与教师职称的合并,从而实现编辑与学者身份的合一。具体有以下两条实现路径:

第一,学报编辑既可以评编辑系列职称,也可以评教师系列职称,但评教师系列职称需在不影响编辑工作的前提下,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既可以评教师系列职称,也可以评编辑系列职称,但从事学报编辑工作需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为了实现学者办刊,实现编辑与学者的身份融合,同意编辑评教师系列职称,且不必承担教学工作任务,但在学术成果方面需比普通教师更加严格,同时还需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按规定参加每年不低于72 学时的编辑业务培训。

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打破编辑与教师职称评审的藩篱是可行的。但无论是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编辑”是本,编辑业务知识是必备的素养,脱离了“编辑”的本,追逐纯粹的“学者化”,无疑是舍本求末。

四、结语

相较于核心期刊的编辑,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编辑实现学者化困境更多、难度更大。编辑的学者化之路既是提升编辑业务能力的需要,也是编辑回归学术共同体、赢得学者身份认同的需要。编辑学者化的困境,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编辑职业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需要渐进式推进。但无论是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都需要打破编辑与教师职称评审的藩篱,从而实现编辑与学者在职业发展方面的互融。

参考文献

[1] 冯丽.2018 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8-11-24(2).

[2] 朱剑. 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 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2):1-35,192.

[3] 朱剑. 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传媒,2011(10):7-10.

[4] 周杨. 试论期刊评价功能异化与本土化应用[J]. 中国边疆,2017(8):63-66.

[5] 王英志. 学报编辑学者化略论[J]. 河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115-118.

[6] 李苑. 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倡导做学者型编辑[N]. 光明日报,2016-11-01(9).

[7] 新闻出版署. 期刊管理暂行规定[EB/OL].[2019-08-05].http://www./law/law_view.asp?id=5390.

[8] 纪秀明. 谈当下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三种冲突与非生态隐患[J]. 科技与出版,2016(3):114-117.

[9] 郑强胜.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若干思考[J]. 中州学刊,2006(5):302-304.

[10] 蒋永华. 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 学术界,2004(5):146-155.

[11] 谷雨. 编辑·杂家及其他[J]. 编辑学刊,2001(6):8-9.

[12] 陆炳新,蒋永华. 试论“编绩”——兼与“编辑学者化”论者商榷[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0-62.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编辑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