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先出版】《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名词规范化探索

 出版与印刷 2021-01-23

优先出版

题目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名词规范化探索

来源丨《出版与印刷》

作者丨沈冰冰

DOI丨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23

摘要丨医学名词规范化是《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从该书的编辑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了医学名词规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确立了遵循科学性、体现医学科学发展、遵循国际规范等医学名词规范化原则,实现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创新性。

关键词丨医学名词;规范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医学名词规范化对医学知识的传播、医学文献的编纂检索、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均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由多个国家级医疗科研机构参加,集合了医药卫生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本领域权威性的百科全书,其医学名词的规范化是编辑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图书质量与学术权威的必要环节[1] 。本文通过探讨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出现的医学名词规范化使用问题,实现百科全书类书籍编辑工作的创新。

一、医学名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

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辑过程中,发现医学名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例如,血液病学卷“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条目,与皮肤病学卷“组织细胞增生症X”条目实为同一疾病;消化病学卷“反流性食管炎”条目提到的“烧心”,与“食管贲门关闭不全”条目提到的“胃灼热”实为同一症状;“吸收不良综合征”条目中“乳糜泻”与“麦胶性肠病”,以及“消化性溃疡”条目中提到的“Hp”和“H. pylori”实为同一概念。

类似情况当然不止出现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初稿之中,实际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以“烧心”和“胃灼热”分别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1999 年1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的中文文献各有2209篇和2932 篇。由此可见,在医学学术论文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对医学名词规范化问题未能给予足够重视。

我国关于医学名词的规范统一工作始于20 世纪80 年代。1986 年,中华医学会受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名词委”)委托,成立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承担医学名词的审定工作。1989 年首部《医学名词》发布。之后陆续对不同学科的一些不规范和不统一的名词,根据其概念内涵作了修订,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名词。2012 年后公布的医学名词全部加注了定义或注释。目前已发布50 余个学科的《医学名词》,共6 万余条规范医学名词。这当然还远非庞大医学领域名词的全部,并且不断有大量新的医学名词出现需要规范。而已有规范名词的应用情况也不能令人满意。医学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对于医学信息的传递、出版物的编辑出版、文献的编撰检索、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以及各学科的沟通均有重要意义。作为百科全书类出版物的学术编辑,尤其有责任和义务高度重视医学名词的规范化,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给读者造成混乱乃至讹误。

二、医学名词不统一、不规范原因的分析和处理

1. 淘汰旧名

在编辑过程中发现,同一含义的新旧名词不仅在不同作者撰写的条目中存在混用现象,在同一作者撰写的条目中也会同时出现。如“组织细胞增生症X”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该病最初被发现时认为是组织细胞恶性增生,但此类细胞源自何处并不清楚,因此用英文“X”表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它是表皮的朗格汉斯细胞,故改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再如“贝赫切特综合征”和“白塞综合征”,该病是一类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由土耳其皮肤科医师贝赫切特(Hulusi Behçet)于1937 年首先报道,故而得名。根据外国人名翻译“名从主人”的原则,要求对人名应以各自所在国家的官方或通用语言的标准语音为准音进行翻译[2]。Behçet 在土耳其语中发音为“贝赫切特”,非“白塞”,故“白塞综合征”属已淘汰名词。《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强调医学知识的权威性,上述新旧名词混用,一方面会严重影响编辑质量,另一方面则容易给读者阅读、引用、传播时带来混乱。此类情况,编辑应直接将已淘汰的旧名更换为在用的新名,同时将修改稿以批注形式反馈给原作者。

2. 遵循科学性

有些名词虽然名词委已公布为规范名词,但另有名词更为准确地揭示其科学内涵。例如,在编辑过程中发现,“胃灼热”和“烧心”在稿件中常常同时出现,“胃灼热”虽然为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但根据相应学科专家共识,其症状定位是指胸骨后的灼热或烧灼,即“烧心”,如果采用“胃灼热”则容易引起误解,以为灼热的位置在胃或上腹部,这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亚型即上腹痛综合征发生混淆。我国近年来多次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中也均统一使用“烧心”一词。2003 年我国参与亚太地区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调查时,对症状问卷进行了从英文到中文和从中文到英文的双盲翻译,在讨论时特别提到“heartburn”这一症状,如果不解释其部位,我国临床上很可能将其当作上腹部灼热或胃灼热,因此在调查时强调需向患者提出有无胸骨后烧灼症状[3]。故认为“烧心”较“胃灼热”更能揭示其科学内涵。因此,如果在《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辑过程中,对诸如“烧心”和“胃灼热”这样的名词不能根据其科学内涵进行规范使用,则难以实现所传达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影响编辑工作质量。学术编辑一方面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共识等资料,以此为依据向编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统一使用“烧心”一词。

3. 体现医学科学发展

某些症状或疾病在医学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过不同名词,导致在稿件中出现不统一、不规范之处,需要学术编辑对此进行科学梳理。例如,乳糜泻、成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三者为同一疾病,历史上最早命名此病为“celiac sprue”,后来也有称其为“celiac disease”,中文均译为乳糜泻,目前国外也较普遍使用这一名称。此病开始是由儿科医生用以描述儿童患者,后来发现成人也有类似病人,就称其为“成人乳糜泻”,再后来证明二者是同一疾病。“麦胶性肠病”这一名称是在发现本病发病机制后提出的,从发病机制角度揭示了乳糜泻、成人乳糜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医学科学的发展[4]。学术编辑通过梳理该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认为,虽然乳糜泻、成人乳糜泻、麦胶性肠病三个名词在目前临床工作和学术出版物中仍存在较多混用现象,但作为《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条目则应体现出医学科学的发展,故向编委会提出统一使用“麦胶性肠病”一词并得到编委会认可,从而保证了该名词的规范化。

4. 遵循国际规范

国内习惯性用法和国际规范用法之间的差异也在稿件中屡有反映,导致相应名词使用较为混乱,在编辑工作中应对此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幽门螺杆菌的英文缩写,国内很多学术期刊和教材中一直习惯于用“Hp”,而《国际细菌学命名法典》已将Helicobacter pylori 缩写为H. pylori[5]。再如, 中文教科书和学术期刊关于病毒抗体的表示法有两种, 一种为半字线表示法, 如抗—HCV、抗—HDV、抗—HEV、抗—HAV、抗—HIV 等,另一种为无半字线表示法,如抗HCV、抗HDV、抗HEV、抗HAV、抗HIV 等。前者为国内习惯性用法,后者为国际规范用法。上述两种表示法在稿件中分别出现,因而产生规范化问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权威的百科类出版物,在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学术编辑对国内习惯用法和国际规范用法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以国际规范用法向编委会提出编辑意见和建议,统一使用有关名词。

三、确立医学名词规范化原则

针对《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稿件中出现的医学名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了解有关名词的科学实质和发展演变过程,向编委会提出了名词规范化建议,并确立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遵循的名词规范化原则。

第一,鉴于名词委的权威性,应积极推广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的使用。如“组织细胞增生症X”属于已淘汰名词,应依据名词委发布的规范名词统一使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二,本书中医学名词的科学性极为重要,对某些在用但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应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规范使用。如前所述,“胃灼热”一词易引起误解,应使用更能揭示其科学内涵的名词“烧心”。

第三,由于我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某些医学名词尚不能体现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而本书负有记录和反映医学科学发展脉络的历史使命,故对那些已明显不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名词,应根据医学科学发展水平进行必要的优选并规范使用。如“乳糜泻”“成人乳糜泻”是依据疾病症状命名,“麦胶性肠病”则是从疾病的发病机制角度命名,反映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同时也符合术语命名揭示本质的属性,故应将“麦胶性肠病”作为优先使用名词。

第四,本书作为国内医学领域权威的学术工具书,应拓展国际视野,跟踪国际通行做法,充分遵循国际规范使用有关名词。如幽门螺杆菌的英文缩写,应依据《国际细菌学命名法典》表示为“H. pylori”,而不是使用“Hp”这一国内习惯用法。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承担着医学名词规范使用的重要使命,为了保证编辑质量和学术水准,必须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遵循医学科学和编辑工作原则,努力做好医学名词规范化工作。在编辑实践中,与编委会及作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就书稿中存在的相关名词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实时跟踪国际医学科学发展,是创新《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名词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家烈. 关于科技名词定名的几个问题[J]. 科技术语研究,2000,2(2):6-8.

[2] 陈国华,石春让. 外国人名汉译的原则[J]. 中国翻译,2014,35(4):103-107.

[3] 德罗斯曼. 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M]. 柯美云,方秀才,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48-749.

[4] 江登丰,毛华. 乳糜泻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5):478-481.

[5] 全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 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J].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5):394-395.

(作者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