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最牛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光绪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李幼灵 2021-01-23

作为封建时代最优越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自诞生之后,便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历史故事也不可胜数。在科举的体系中,殿试中的第一名被称作“状元”,而1300多年里出的状元加起来也不过400多人。作为科举考试中的头一号,状元郎自然也有许多传奇故事。本文要介绍的,便是清朝两百多年里唯一的一位四川籍状元——骆成骧。

骆成骧

骆成骧,字公骕,祖籍重庆酉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出生于四川资中。幼年丧父后,便随母亲前往继父家中,继父视他如同亲子,并在他九岁之时迁居成都,送他到锦江书院读书。骆成骧从小就很聪明,读书也很用功,14岁参加州试时,写就的文章令知州高培谷及考官杨锐等人眼前一亮,公推为岁试第一,将其送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在尊经书院就学期间,骆成骧因敏悟勤奋,深受书院主讲王壬秋的器重。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骆成骧参加了四川乡试,以全省第三的成绩(荣获经魁)考中举人。虽然次年参加春闱时不幸落榜,但骆成骧毫不气馁,潜心苦学三年后他得以前往京城贡院应试。这一次,骆成骧终于如愿考取进士功名。会试放榜后就是确定名次的殿试,骆成骧对此胸有成竹,与众多新科进士一起踏入金銮殿,叩见光绪皇帝,然后静静等待皇帝宣布考题。

由于晚清时局巨变,殿试遂不再考察八股,而是改成了有关时政的策论,而且还要提出详细可行的解决之道。这可难住了不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不过可是这没有难住骆成骧,了解时局的他当即提笔,在金銮殿上洋洋洒洒写就数百字的策论。收卷之后,正考官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将试卷收回并密封,然后送呈皇帝定夺。

这期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我们知道,按照清代殿试的规矩,其题目不外乎就是关于兵、农、礼、财等项目的策对撰写而已,只要所作文章在题意之中,且符合祖制即可,但书法却十分重要。

徐桐

当时的正考官是当朝的大学士徐桐,副考官则各有十名,且各自阅卷三十本,等到阅览结束之后,便从这三十本中推荐出一本,并最终由主考官拟定十名考生的顺序,然后再呈给皇帝御览,最后确定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有趣的是,当徐桐准备将前三名的次序上呈皇帝时,副考官李若农便对所举荐的一份试卷说:“这篇该点元,这篇该点元”;但是徐桐却说:“字写得不好,不应该点元”。李若农接着说道:“我看着试卷上的字力透纸背,功力很深,如何不该?”徐桐回应道:“这莫不是你那广东同乡康有为的试卷?”

两人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在其他考官的调解之后,才决定将这份试卷放到了第三名的位置上。等到第二天光绪帝临朝时,光绪帝看后便钦点了第三名为状元。而这份试卷便是骆成骧的。就这样,骆成骧就成了光绪朝的状元及第!

而关于骆成骧试卷上都写了什么,很多人都说只有八个大字,即“君忧臣辱,主辱臣死”。据说光绪帝看见之后,非常的感动,于是便对满朝文武大臣说道:“钦点此人为状元”。

但其实我们都被“骗”了。严格来说的话,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实际上在殿试上的策对中,骆成骧写了很多内容,且都是主张朝廷实行改革的,如果说单单只是这八个字,并不能说服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因为如果你细看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有点溜须拍马的意思在里面。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为国选材,所以断然不会如此轻率!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骆成骧之所以能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多次侵入中国,光绪二十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大败,而究其原因还是自身国力的问题。所以这时候,光绪帝便想着要通过改革以图自强。而在骆成骧的策对中,言明了今日清朝之诸多弊政,如不实施改革,就毫无出路可言。骆成骧针对国家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计,其字数总计1600余字之多,句句在理,深深打动了光绪帝,所以才被钦点为状元的!

所以说,骆成骧在殿试的考卷上只写八字就被钦点为状元,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光绪皇帝剧照

事实证明,光绪皇帝的眼光确实不错,在三年后的“戊戌变法”时,骆成骧给光绪帝出过不少治世良策。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这场救亡图存的变法仅仅百日就不幸夭折,响应变法的官员不是被杀,就是流放,骆成骧虽在他人庇护下保住了性命,但也就此明白大清已经日薄西山,所以归隐田园不问政事,一心教导故乡学子。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骆成骧被众人公推为四川省议会议长,卸任后陆续在桂林法政学校、四川高等学校(川大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地执教,加上在前清时曾任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首席提调,骆成骧一辈子基本都在同教育打交道,所以梁启超调侃称“状元公教书有瘾”。

辛亥革命纪念馆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川“五老七贤”核心人物之一的骆成骧病逝于家中,蓉城百姓听闻后家家悬挂白蟠。出葬时,数万成都百姓为其送行,哭声震天。值得一提的是,骆成骧虽为官多年,但却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仅给后人留下“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家训,令川人动容不已,民间尊称为“布衣状元”。

参考文献:《清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