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根同源80姓--帝尧陶唐氏一族发展演化姓氏考

 阳光愚翁馆 2021-01-23


我自2019年开始花费了点气力写作《同根同源80姓》,该文致力于研究以帝尧陶唐氏为得姓始祖,与陶姓同根同源的姓氏。换句话说,致力于探究和尽可能收集汇总由帝尧陶唐氏一族发展演化出来的一些姓氏。该文共录得姓氏85个,若去除其中一些已经消亡的姓氏,充其量也就60多个。但最近看了两篇文章,他们的新提法让我目瞪口呆!

一是本号《陶氏传人》98日转载的20186月搜狐网 今日中国刘景《寻根尧祖 圆梦中华——首届全球华人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帝尧故里山西尧都礼成》文:“百家宗亲故里寻根:611日下午,2018首届尧都文化旅游节·百家海内外宗亲会长交流会举行。山西省临汾市政协副主席杨益民,临汾市尧都区政协主席鲁立波,尧都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李青彦以及来自海内外的100余家姓氏宗亲会的会长,姓氏文化、根祖文化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交流会......百家宗亲会长齐聚尧都,重归故里,追根溯源,开启了宗亲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二是本号《陶氏传人》925日转载的   20196日中国新闻网任丽娜《海内外姓氏宗亲山西临汾揭幕尧都华夏家谱展》“帝尧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在众多的中华姓氏中,来自帝尧及其后裔的姓氏有李、饶、刘、尧、唐、祁、杜、陶、范、向、韦、黎、房、伊等四百多个。尧都也是最为主要的中华姓氏发源地之一。”

按两文提法,由帝尧陶唐氏一族发展演化出来的姓氏至少一百多,甚至高达400多!

我不仅感到震惊,而且感到困惑!我的《同根同源80姓》与刘景、任丽娜二文说法差距巨大,除非把100400多家姓氏的宗亲会长亲访一遍,否则,靠自己摸索,根本不可能完成考证。好在我的文章是个动态概念,随历史和姓氏研究不断深入,今后会有新的发现不断补充进来,任重道远啊,呵呵。

一.定义几个概念

1.  何谓同根同源?同根同源有广义狭义之分。从最广义上说,中国人是太昊伏羲氏和女娲的后代。从广义上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这些对本文没有太大意义。本文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同根同源,即得姓始祖源自同一位先祖。即血缘关系的传承。

2. 与陶姓同根同源的有哪些姓?本文研究以帝尧陶唐氏为得姓始祖,与陶姓同根同源的姓氏。换句话说,本文致力于探究和尽可能收集汇总由帝尧陶唐氏一族发展演化出来的一些姓氏。其中有些姓氏不只是源于尧姓,但构成其姓氏的一个重要分支。比如朱姓,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其始祖之名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详见本文朱姓解。

3.标题数是个动态概念,随历史和姓氏研究不断深入,今后会有新的发现补充进来。

4.姓氏合一、以姓代氏。【01】先秦、战国以前,姓与氏有严格的区分。本文以《世本八种》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本为蓝本。文内姓氏有别,为研究方便起见,本文采用姓氏合一、以姓代氏。

5.本文中华姓氏主要出处。

(1)《世本八种》(简称《世本》)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中华书局2008版。

(2)《说文解字》,采用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3月北京第四次印刷版本。

(3)《元和姓篡》,采用唐·林宝《元和姓篡》中华书局19945月第一版。

(4)《新百家姓》,特指2020120日 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国姓名报告》。

(5)《中国四百大姓》,特指20134月出版发行的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四百大姓》一书【03】。

(6)《千家姓》,特指明朝《千家姓》【04】。

(7)《万家姓》,特指20105月江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字典》 【05】。该书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涵盖了目前中国人仍在使用的7000多个姓氏。

二.帝尧陶唐氏繁衍出来的姓氏

出自帝尧及其后裔的姓氏 

1. 祁。“祁姓,皆帝尧之后。尧本黄帝玄孙,则其得姓,亦本黄帝也。”【06

2. 伊祁。一作伊耆,又作“帝尧陶唐氏,伊祁姓。”【07】小随母长大,从母居地姓。

3. 尧。出自伊祁姓。尧为帝喾少子,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其后世子孙即以祖上谥号为姓,称尧氏【08】。

4. 陶唐。“陶唐氏,帝尧之后,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09】“陶唐氏,尧部族名号。”

5. 陶。“陶氏,陶唐氏之后或单称陶。”【10】见唐姓正确详解:“系自祁姓,帝尧初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涉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故称陶唐氏。其裔封为唐候(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周成王灭唐,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711,,1760”【11

6. 唐。“唐氏,帝尧之后。苗胄支分,因氏唐焉。”【12】“系自祁姓,帝尧初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涉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故称陶唐氏。其裔封为唐候(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周成王灭唐,子孙遂以国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711,,1760”【13

7. 刘。“刘氏,本自陶唐氏,其后刘累学扰龙,事夏孔甲,(刘累为夏王孔甲饲养天帝所赠的龙)范氏其后也。”【14

8. 丹朱。尧子丹朱。15

9. 黎。“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黎(故地在今山西长治西南),也即“西伯勘黎”之地,因氏。见《元和姓篡》(6,87,552)”【16

10. 邬。“晋大夫邬臧(祁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17

11. 向。系自祁姓,向,附庸之国,沂州古向城(故地在今山东苍山之西向城乡),以国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712)【18

12. 蓟。“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19蓟国都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原蓟国君主族人便以国名为姓,称蓟氏

13.留。“路史:丹朱庶兄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丹朱有九个庶兄,其中有一个被赐封于留邑,以邑为姓。【20

第二位的伊祁姓,繁衍出3个姓氏。 

14.伊。“伊氏,帝尧伊祁氏之胤。其后伊尹名挚,相汤...”【21】。伊尹汤相,助汤灭夏,其后人姓伊。

15.阿。“阿氏,阿衡,伊尹号,因后氏焉,”【22

16.衡。“衡氏,其先尧之苗裔伊尹,在殷之世,号称伊尹为阿衡,因而氏焉。”【23

第三位的尧姓,繁衍出1个姓氏。

17.饶。“唐尧之后有尧氏,加食旁为饶氏,见《中国姓氏集》(62)”【24】尧姓因避汉宣帝之讳,由汉宣帝刘询改姓饶。中华饶氏临汾寻根之旅考察团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外饶姓均有家谱或碑文记载祖上为尧都平阳,饶氏祠堂均为平阳堂。”【25

与第五位陶姓有关的有3姓。

18.陶邱。“陶邱氏,帝尧子居陶邱,因氏焉。”【26

19.陶丘。“帝尧之子丹朱居陶丘,(故地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其后以地名为氏。”《元和姓篡》认为陶丘即陶邱。【27

20.陶叔。“陶叔氏,周司徒陶叔之后也。”【28

与第六位唐姓有关的有3姓。

21.胥。“系出自唐叔虞(姬姓)之后晋七族之一。”【29

22.唐相。“唐相氏,帝尧之胤。在周为唐相,因以为氏焉”【30

23.唐孙。“唐孙氏,祁姓,唐尧之后。其孙仕晋,是为唐孙氏。”【31

第七位的刘姓,繁衍出14

24.唐杜。“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故地在今河北唐县)。裔孙刘累之裔封方城之唐(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南唐县镇),是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乃迁唐公于杜(故地在今陕西长安东南故杜陵县),为唐杜氏,见《通志·氏族略》(121760)”【32

25.御龙。“御龙氏,陶唐氏之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夏孔甲,赐氏曰御龙氏。”【33

26.龙。“夏时刘累,陶唐氏之裔,事帝孔甲,赐姓御龙氏,御龙氏之后有龙氏。”【34

27.扰龙。“扰龙氏,刘累之后。”【35

28.韦。“陶唐氏之裔孙刘累封其地,承其国而为豕韦氏。见《路史》(21160)”【36

29.韦。豕韦国,又叫韦国,其子孙以国为姓,也称韦氏。

30.杜。“杜氏,帝尧裔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成王灭唐,迁封于杜,杜伯为宣王所灭,子孙分散,皆为杜氏。”【37

31.红。出自刘氏,汉楚元王子红候富之后。38

32.汉。汉禅让于魏后,子孙有以汉为姓者。见《通志·氏族略》(6176039

33.宗正。“状称本刘氏,汉楚元王交之孙刘德为宗正,支孙氏焉。”【40

34.刘胡。“相传为刘胡两姓所合。仅百年历史。”【41

35.刘付。“相传为刘付两姓所合。”【42

36.刘谭。“或系为刘谭二单姓所合。”【43

37.刘关。“或系为刘关二单姓所合。”【44

第三十位杜姓繁衍13姓。 

38.土。“杜氏之后,见《姓源》(17)。土为古杜字,土与杜本来是同一氏,见《姓氏考略》(6062)。”【45

39.屠。“屠杜二字古通。【46】”

40.右行。“晋屠击将右行,因氏焉。”【47

41.隰。“隰氏,隰叔杜伯之子为氏。”【48

42.先。“春秋时晋隰叔初封于先(故地在今山西平陆西南),故以为氏,见《姓篡》(1760)”【49

43.原。“春秋时晋灭原(故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以封先轸。因号原轸,其后以邑名为氏。”【50

44.先縠。“晋先縠之后,氏焉。”【51

45.荀。“荀氏:晋之公族也,隰.叔之后。”【52

46.智。“智氏:姬姓,即荀氏。荀首别食智邑,又为智氏。”【53

47.辅。“辅氏:姬姓,晋之公族也。本荀氏,又食邑於智,故又为智氏。智果以智伯刚愎,必亡其宗,别为辅氏。”【54

48.续。“续氏:姬姓,晋大夫狐鞠居,食采於续,故谓之续简伯,又为续氏。”55

49.居。“春秋时晋大夫先且居之后,以名为氏。见《元和姓篡》(6121760)”【56

50.士。“士氏,杜伯为宣王大夫,宣王杀之。其子隰叔去周适晋,生子舆为晋士师,其孙士蒍生成伯缺,缺生会,子孙氏焉。”【57

第五十位士姓繁衍13姓。

51. 士季。“晋士氏之子士季,生渥浊,为士季氏。”【58

52. 士蒍。“隰叔孙士蒍为晋士官,子孙因氏焉。”【59

53. 士吉。“士吉氏,晋大夫士蒍生吉为士吉氏。”【60

54. 士贞。“系自祁姓。春秋时晋大夫之裔士渥浊贞子之后。见《姓氏考略》(60)”【61

55. 士弱。“士弱氏,晋士庄子弱为狱官,人谓之士弱氏。”【62

56. 士成。“系自祁姓。以谥为氏。”【63

57. 士丐。“士丐氏,晋大夫士丐之后。”【64

58. 司空。“司空氏,士蒍为大司空,以官为氏。”【65

59. 司功。“司功氏,晋大夫司功景子,士丐弟佗,因官氏焉。”【66

60. 随。“随氏,士蒍孙随武子,(士)会食采于随,曰随会。”【67

61. 彘。“彘氏,士会之子士鲂,采食于彘,邑在平阳,故名彘恭子。”【68

62. 鲂。“系自祁姓。春秋时晋大夫士鲂之后,见《姓觿》。”【69

63. 范。“范氏,晋大夫隰叔之子(孙)士蒍之后。武子会食采于范,其后氏焉。”【70

第六十三位范姓繁衍11姓。

64. 郇。“郇氏,范文子受郇,后人以为氏。”【71

65. 栎。“栎氏,范文子受栎,后人以为氏。”【72

66. 冀。“冀氏,范氏之族。”【73

67. 兾。“兾姓即冀姓。见《玉篇》(86)”74

67. 谷。“谷氏,范氏之族。”【75

68. 鞅。“鞅氏,范氏之族。”【76

69. 函與。“函與氏,晋范皋夷食采函與,因氏焉。”【77

70. 幹献。“幹献氏,晋范皋夷食采幹献,因氏焉。”【78

71. 鸱夷氏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79

72.陶朱。“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80

73.析城。“即析成氏。晋大夫析城鲋,(即析成鲋),即士鲋,为范中行氏之党,见《中国上古史新探》。”【81

第八位丹朱姓繁衍7姓。

74. 丹。“丹氏,尧子丹朱之后为氏。”【82

75. 房。“房氏,本自尧子丹朱舜封于房,子陵以父封为氏。”【83

76. 狸。“狸氏,丹朱之后。”【84

77. 傅。“傅氏,即狸氏,在周为傅氏。”【85

78. 铸。“铸氏,铸国。尧后也。在齐北虵邱,后世以国为氏。”乐记“周武王封帝尧后人于祝。”吕览慎大篇。左传从铸,从左传。【86

79.祝。乐记“周武王封帝尧后人于祝。”后世以国为氏。【87

80.朱。“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其始祖之名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88】“沛国相县,今有朱氏,自云丹朱之后,以王父名其后。”【89

与尧的其他几个儿子有关的4个姓氏。

《吕氏春秋·尧有子十人”。《尚书中候》载:“尧之长子监明早逝,不得立,次子丹朱因与继承王位有关,史书多有记载。其他九子事迹基本流于野史或民间传说。

82.谌。(音chen三子开明:又名元暄,受封于大节(洛阳)故号大节,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于洛阳,始有谌氏。氏开基鼻祖。90

83.湛。(音zhan)与谌姓同争尧三子开明后人。认为《荆州谌氏祖谱》记载有误。【91

84.张。“四子启明:受封于遥邑,今山西平遥,故名遥纯,后裔部分被赐为张姓。”【92

85.资姓。九子源明:名资,《资州直隶州志》载尧九子资助禹治梁州沱江水的故事。资因治水有功被受封于治水之邑曰资邑,次子资子袭封资邑,曰资国,《耒阳资姓族谱》载:资子为资姓开姓之始祖93

综上所述,本文收集汇总了85个姓氏。尽管这些姓氏因各种原因,不同时空而形成或消失,但其历史、现实之存在,追根溯源都与帝尧有关,都与陶姓同根同源。在我看来,若有闲暇,了解这些知识,似无不可。这些姓氏还应该进一步梳理,按新百家姓,四百大姓,千家姓甚至万家姓排行或分类。限于篇幅,只好留待后文叙述了。

注释

01】参见本人《姓与氏的演变:从明确区分、二者合一到姓取代氏--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之三》

02】中国警察网2020120日发布。

0320134月出版发行的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四百大姓》

0420105月江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字典》一书附录

05】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字典》

06】秦·嘉谟辑补本《世本八种》。后简称《世本》。

07】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

08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09】《世本》陶唐。

10】《世本》陶。

11·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12】《世本》唐

13】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唐姓解释。笔者注:一段话说清了陶、唐二姓由来。笔者查阅《古今姓氏书辨证》唐名解,无以上内容,疑错标出处。一部中国姓氏权威专家花费40年,收集23000多姓氏的《中国姓氏大辞典》,在唐姓、陶姓名解中对尧生平介绍出现经历相同、地名全异的解释!我的看法是:《中国姓氏大辞典》出版于2010年,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78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的《天马--曲村古唐地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79年,本世纪初,考古成果早已向社会披露。一方面,尧,史简称唐尧,另一方面,唐姓乃大姓,故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唐姓解释采纳了二处考古新成果。这就是尧生平唐姓与陶姓(解释仍沿用旧说)矛盾的缘由!

14】《世本》刘。括号内容为笔者所译。

15】《世本》丹朱。

16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字典》黎。

17】郑樵《通志·氏族略》邬。

18《中国姓氏大字典》向。

19】《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蓟。

20】《百度百科》留姓

21】《世本》伊。

22】《世本》阿。

23】《世本》衡。

24】《中国姓氏大字典》饶姓解。

25201591日临汾新闻网:《中华饶氏在临汾尧庙、尧陵、陶寺等遗址考察》

26】《中国姓氏大字典》陶邱姓解。

27】《世本》陶丘。

28】《世本》陶叔。

29】《族谱录》胥氏起源。

30】《世本》唐相。

31】《世本》唐孙。

32】《中华姓氏大辞典》唐杜名解。

33】《世本》御龙。

34】《中华姓氏大辞典》龙名解。

35】《世本》扰龙。

36】《中华姓氏大辞典》豕韦名解。

37】《世本》杜。

38】《元和姓篡》红名解。

39】《中国姓氏大字典》汉姓解。

40】《元和姓篡》宗正名解。

41】《元和姓篡》刘胡名解

42】《元和姓篡》刘傅名解

43】《元和姓篡》刘谭名解

44】《元和姓篡》刘关名解

45】《中华姓氏大辞典》土名解。

46】《世本》屠。

47】《世本》右行。

48】《世本》隰。

49】《中华姓氏大辞典》先名解。

50】《中华姓氏大辞典》原名解。

51】《元和姓篡》先縠名解。

52郑樵《通志·氏族略》荀。

53郑樵《通志·氏族略》智。

54郑樵《通志·氏族略》辅。

55郑樵《通志·氏族略》续。

56】《中华姓氏大辞典》居名解。

57】《世本》士

58】《世本》士季。

59】《世本》士蒍。

60】《世本》士吉。

61】《中华姓氏大辞典》士贞名解。

62】《世本》士弱。

63】《中华姓氏大辞典》士成名解。

64】《世本》士丐。

65】《世本》司空。

66】《世本》司功。

67】《世本》随。

68】《世本》彘。

69】《中华姓氏大辞典》鲂名解。

70】《世本》范。

71】《世本》。国语潜夫论韦昭注曰:郇栎晋二邑。

72】《世本》栎。

73】《世本》冀。

74】《中华姓氏大辞典》兾名解。

75】《世本》谷。

76】《世本》鞅。

77】《世本》函與。

78】《世本》幹献。

79《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鸱夷氏。

【80】《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陶朱。

81】《中华姓氏大辞典》析城名解。

82】《世本》丹。

83】《世本》房。

84】《世本》狸。

85】《世本》傅。

86】《世本》铸。

87】《世本》祝。

88360百科“朱姓”词条

89】元林宝《元和姓篡》朱名解。

90】山东枣庄后孟刘氏宗亲会会长文永《尧帝十子后裔姓氏来源及封地考》谌。

91】《湛氏甘泉网》《湛氏新源传》“三子开明:又名元暄,受封於大节(河南洛阳)故号大节,据文献《荆州谌氏祖谱》记载:“谌氏为尧之后,封大节於洛阳,始有谌氏。”误作“湛”字,为湛氏开基鼻祖。”

92】同【90】张。

93】同【90】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