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字读印——秦代私印

 秦岭之尖 2021-01-23


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活,毕竟私印使用者级别不高,且制作大多由民间作坊中的工匠来完成,缺少像制作官印那样严格的约束机制,印文多以可以辨识为标准,故制作不可能如官印那样精心。这反倒成就了秦私印中奇趣迭出的特殊美。

秦印文字既不像战国玺印文字的奇诡,也不似汉印文字那样均匀饱满。在篆刻艺术史上,秦印恰处于一个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承战国玺印的风格多变,下启汉印之整饬端庄。秦印恣肆,往往随机生发,却很少有拙劣之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印面多设界格,笔画在舒展自如的同时不会破坏整个印面的稳定;另一方面,印工也有着高超的手段,能够对印面进行适度的调节。

相比于秦官印,秦私印的篆法较为灵活,毕竟私印使用者级别不高,且制作大多由民间作坊中的工匠来完成,缺少像制作官印那样严格的约束机制,印文多以可以辨识为标准,故制作不可能如官印那样精心。这反倒成就了秦私印中奇趣迭出的特殊美。整体来看,秦私印的篆法千变万化,多呈恣肆之美。

秦私印在历年中陆续有一些出土,从发掘简报中可以看出:秦私印以铜质为主,印形主要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为多,印钮通常为鼻钮,印文大多数为刻凿的白文。如1954年重庆巴县冬笋坝船棺墓M2墓出土的铜质鼻钮印。重庆巴县冬笋坝M49墓出土的铜质坛钮敬事印、铜质鼻钮富贵印、铜质鼻钮万岁印,以上出土四印经考古工作者的考订,定为秦代。陕西秦都咸阳故城遗址出土二方铜质鼻钮印,一为彭祖印,10毫米见方,通高9毫米,一为徒唯印,纵12毫米,横8毫米,通高10毫米,与这两方印同时出土的还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故二印的年代当为秦代。(参见许雄志《秦印技法解析》,重庆出版社,2006年)
 

早期的秦私印印文的字势多以弧线为主调,但由于方折的笔画比圆弧的笔画更宜于施刀凿刻,所以到了后来随着秦印模式的渐渐固定,同时在印文方面也渐渐走向方折化,即印化的过程。这就是趋于便利因素对于制印工艺的改进,这一点在成熟的秦印及后世印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所谓的印化之前,秦私印如阴秦”“张婴”“隗都等,都是长方形状,都有字或字界格,且均以圆转笔势为主。
 


随着制印技术的改进和小篆的渐趋成熟与标准化,秦私印中也出现了一些制作精整,字法严谨之作,如”“赵安”“张义等,在字法的流畅和工稳上丝毫不逊于官印。


然而,这类工整精致的私印在秦私印中毕竟属于少数,从秦私印的整体风格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一、趋于隶化

 我们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及《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出,秦代隶书(古隶)在日常书写中的使用上已经非常普遍,但面貌区别于成熟的汉隶,介于篆隶之间。秦隶的产生,是出于书写便利的现实要求,印章的制作同样也存在这种要求,只不过官印关乎凭信,又有严格的印制要求,故制作时比较精心,而对于私印,则不免为求便捷而变通字形。秦私印的隶化是以秦隶在民间的流行和大家易于辨识为依托的。如程婴”“去疾”“赵隋”“”“赵仁等印篆法上都有明显的隶意,特别是程婴部、去疾部,都与标准的隶书结构无异。
 

在秦私印中,隶化现象至少在一半左右。尽管秦印对隶意的表现也是经过印化的,但秦印的隶化都很高古,有些印文较之小篆显得更为朴拙。隶意是毛笔在竹简上书写时追求简捷而形成的,秦私印中的隶意同样是追求刻制便捷的结果,这是我们学习秦私印要特别注意的。


二、以直代曲

秦印多出于刻凿,在金属印材上凿刻,无疑直笔易于表现,以方笔代替圆笔成了最为便捷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秦印都是以直笔代曲笔,以率意代替精整,表现出明显的趋于便利刻凿的现象。这种率意中也有草率的成分在,在铜上刻凿,就是方笔和直笔也不甚规范,这使得秦私印文字呈现出一种活泼烂漫、变幻莫测的奇趣之美。秦私印中存在纯方笔的作品,这些印文经过了充分的印化,但纯方笔的作品毕竟是少数,而最有形式意味的,则属方圆并用,如留浦南卢二印,圆笔与方笔相结合而以方笔为多,整体坚劲而独具风骨,已与汉印的整饬风格相类。

秦私印方圆处理上,还会形成猛利坚劲的线条,这虽是制作方法对篆法的影响,但也形成了篆法与线条的特色,即刀痕突出,笔意而若隐若现。如王唐”“”“韩郾”“汪参等,无不具有优美且耐人回味的形式感。另如字圆形私印,边框略显斑驳,左半部字旁用方笔,右半部用圆笔,印面形式分外动人。

三、以斜取势

秦私印整体印风率意,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章法上的欹侧跌宕,其手法主要是通过笔画的倾斜来取势。秦私印中的欹侧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在变化中不失自然。如李汤一印,字形较为端正,但整体动感十分强烈,特别是字中的三点水极尽欹侧之美。工修”“翟民二印,其趣味性主要来自其笔画的倾斜,这种倾斜与其说是字法上的,不如说是章法上的。

个别笔画的欹侧在秦印中极常见,秦私印中就更加常见,这种做法促成了秦私印整体上的率意之风,这也可看作是秦印创作可以挖掘的潜力之一。秦私印中,每每会出现出人意料的佳作,如揖童一印,平画斜刻,颇有奇趣;魏谷一印,短小的斜笔方向纷杂,为印面平添了变化;赵图斜笔较少,部上几个小斜笔十分灵活。

另有部分秦私印初看奇肆之极,但却不失匠心独具,这反倒是需要我们今人认真学习的。如李勉一印,两字均有极强的向右下倾斜之势,不仅是字形的倾斜,还伴着字内部件之间的结构错位;徒穿”“兆汤二印处理方式亦属此类,这种结构的倾斜较之字形倾斜更显得险象环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界格明显倾斜的印,如桥错一印,其效果更倾向于章法的趣味感。

 

笔画的倾斜与结构的欹侧,只有在秦印这种变化不定的形式中才宜于表现。以斜取势是秦印中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虽然魏晋凿印也常见此法,但远不如秦印的手法浪漫和从容,对于当下篆刻研习者,在创作中不妨尝试借鉴秦私印的这种处理方法。

四、疏密处理

一印之中有松有紧,一字之内顾盼有情,很耐品味。

 成熟的篆书的重心一般略偏上,即使在汉印文字中也依然是上紧下松的特点,而左右一般平均分布,左右并列的两字印更是如此。秦私印的章法,在疏密处理有的无意为之,有的精心刻画,有的疏密安排十分巧妙。如放诸一印,采用罕见的斜角呼应格局,印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各留红一块,遥相呼应;又如臣寅一印,字由小篆的竖长变为扁方,同时为外形方整,转折变得方挺,而字则是较多地保留了小篆纵向伸展的特征;而公柏一印,留白极具匠心,字形较小且极力挤压,两侧留出大片空白,字则在字内左右部件之间留下小片空白,与字相呼应,这种巧思绝非无意为之,而是充满了制作者的智慧。

在疏密处理上,秦私印还常通过局部夸张的方式来完成。如杨利一印,通过极力夸大部,而压缩其他部分来形成节奏上的变化;赵得一印,通过夸张左半部,紧缩右半部来营造疏密上的变化,这种夸张似乎很随意,而这种处理恰恰是形成秦私印恣肆率意之风的方式之一;□”是一方很奇特的秦私印,十分夸张地放大了下的方块结构,与其他部件形成对比。

秦私印大都作风率意,局部夸张较为普遍,以上所举数印乃其典型者。在学习中多加留意和体会,对于我们的创作或许会有较大的帮助。秦印文字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其对印章形式的适应,进而促进了秦印形式的完备与成熟。下面就秦私印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略作分析。

张喜秦铜质私印。纵15毫米,横9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印的字并未占到字界格的一半,字的长形占用空间较多,且横多竖少,横势明显。字的斜笔集中在下方,既使得下部的相对舒展,也可破字之绵密;而字的上部的收束使得印面中部显得通透,进而此印整体上显得层次分明,疏密有度。此外,因为字的横向笔画层层相叠而难变化,故部的两个短横变为曲笔,部末画强势斜下,给人以爽朗劲健、痛快淋漓的感觉。

焦得秦铜质私印。纵19.5毫米,横11.5毫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这方秦系半通印的布局颇具特色,一是字格不做上下均分,二是字部首的挪移。字右下的部处理的比较回环伸展,占位较多,整个字的重心向右下伸展。而字本来是上下结构,此处处理成左右结构,右边的部平正,左边长竖与中间的界格相连,四个横极力缩短,为左边的腾出极大空间,部也不客气,写得落落大方。整方印的章法貌似险峻,其实整体上还是比较均衡的。
 

赵游秦铜质私印。纵18毫米,横10毫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印在字形的处理上极具巧思。旁的三点呈游离状,而下部收缩,貌似大头娃娃,有朴厚之感;字整体看较端庄,但字内部件的穿插极为巧妙,分别置于”“之下,结构的处理上自然天成,令让人惊叹。尽管十分微小,但在整方印上却显得十分显眼,好在各个部件之间彼此照应,浑然一体。而部中竖的微倾与部弧线的横向逸出则可谓神来之笔,使整方印耐人寻味。
 

李赤秦铜质私印。纵18.5毫米,横11毫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李赤二字平实写来,在字法上没有刻意求变,均取小篆写法。字的方整与字的圆转形成对比,字的弧笔消散洒落,为整方印平实的基调上增添了一些舒展。该印匀净规整,在视觉上不像有些秦私印那样具有太大的冲击,但或许正是这种圆转均匀的风格更符合秦时印人的审美追求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