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元素言分泌水谷,医学入门李梃言泌别清浊,受盛之官来自灵兰秘典;李梃另提出脏腑别通,脾与小肠通,到近代公认了小肠利别清浊的功能,别通理论解释了小肠有部分脾的功能) 本病 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大便多而稀,小便短少,小便闭小便下血,小便多,大便先血为痔,后血在小肠或胃) 标病 身热恶寒,嗌痛颌肿,口糜耳聋。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颌肿痛,口烂耳聋,风热温热湿热病多见) 实热泻之 小肠承胃之下脘,而下输膀胱,大肠实热则不能泌别清浊,故用泻,下分二法: (小肠连着胃,津液能下输膀胱,小肠热不除,饮食残渣热量过高,进入大肠后,大肠热,不能分利清浊,由此可见大肠小肠都可以利别清浊,在小肠把热源去掉,大肠就不会发生利别清浊异常,小肠的利别清浊包含小肠加大肠,清利小肠等于解决大肠小肠的利别清浊问题) 气 气分有热则水谷不分,行水即以导热。 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淡平凉药,清利气分) 血 热入血分则血妄行,清热所以凉血止血。 地黄,蒲黄,赤茯苓,栀子,丹皮 (清气分以气轻味淡,清血分气厚味重) 虚寒补之 小肠属火,化物出焉,虚寒则失其职,故用补,分二法: 气 胃为小肠上流,胃气虚则湿流小肠而水谷不分,调补胃气,即以补小肠之气也。 (胃是小肠的上游,下游小肠异常,处理上游胃,治水的理念) 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 血分寒虚,则多凝滞,补阳行气,所以活血而补血也。 桂心,延胡索 (成无己言桂枝是活血第一药) 本热寒之 不言本寒者,虚寒已见上条,省文也。 (上条说虚寒,气虚,血虚,本条本热) 降火 小肠与心为表里,心火太旺,往往下传于小肠,所以清小肠之上流也。 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清心是清小肠上源,津液饮食之上源是胃,血之上源是心) 标热散之 阳邪中上,阴邪中下,手太阳经脉在上,非寒邪所能干,故止言表热。 (仲景言雾于上,湿中于下同理也,手太阳在上未必不能感寒邪,中医把热划分入手太阳,把寒划分入足太阳,方便学习与理解,不可认为是必然的情况,任何事情都会有多面性,在中医中任何问题也可能分五面性,譬如金木水火土,和阴阳是一样的是整体的五气,不是五个分割的个体。中医的思维把气分为,气一元论,阴阳,天地人,升降出入,五行,六经,按易象类,按天干分类,按地支分类或者12经络分类,按24节气分类,60甲子分等,分类不同解决人类认知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属性的不同。) 解肌 阳邪每多自汗之证,故不用发表,且小肠经专主上部,与足阳明解肌不同。 藁本,羌活,防风,蔓荆 (由于金元时期气候问题以及时代认知问题,升阳散火是那时候解肌的正法,但是遵守了内经言火郁发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