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在回忆

 林歌作品 2021-01-23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句》等,计1000万字。

1

大概是2005年,或者更早一些,我开始接触纯文学或者先锋文学。

当时,因为退了学,躲在自修室准备自学考试。

每年考四次,每次报考四门。

三个月的复习时间,紧张而又刺激。

唯一的消遣,便是阅读、写作和上网。

自修室紧挨着图书馆。

早上八点,开始复习;十一点半出去吃饭,顺便上半个小时的网;中午一点回自修室,开始写作,手写在稿纸上;两点半开始复习,至五点半,去网吧或者图书馆微机室上网,将手稿敲进电脑里,保存在邮箱的草稿箱里,然后发到北方论坛、红袖添香、白鹿书院、清韵书院等网站;晚上七点,继续复习,至九点半。十点半左右回到校外的租房里,继续写作。

四年的时间,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息和写作规律,风雨不断,比在校生还要规律。

因为报考的是汉语言学专业,有一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功课,了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知道了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以及鸳鸯蝴蝶派、山药蛋派等文学流派。为了拓展阅读,便开始阅读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

史铁生、张贤亮、苏童、邱华栋、周大新、王朔、王小波、路遥、贾平凹们,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并喜欢上的。

因为路遥,我写了《秋叶飘落在秋风秋雨中》。这是我第一个成型的短篇,文风煽情唯美,灵感却是来自路遥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因为王小波,我写了三篇灌篮高手的同人文,我将其命名为《灌篮少年》。那是我将长篇《青春期的故事》中的其中一个片段进行的重新改写,文风非常王小波。后来,我将第一篇投给了《萌芽》。几个月后,就在我已经将投稿这件事给忘记的时候,收到了《萌芽》编辑徐敏霞的电子邮件,全文如下:“塞北观音(注:我最初的笔名),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曾经给《萌芽》寄过小说稿《梧桐落叶的时候》。当时审读时,你的文笔和语言控制的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经过探讨,最后我们还是没有用这篇稿子,原因主要是它的“痞”气,和没有什么可以玩味的情节这两点硬伤。其实语言和语言节奏是很多作者不太具备的天赋,这是很难习得的。好的语言和节奏,能够用很省力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作者想表达的情境,所以如果能在构思故事上下一些功夫,我觉得你能写出好作品来的。”虽然是一封退稿信,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欣赏,这让我很受鼓励。

因为苏童,我写了《姐姐》。

因为王朔,我写了《地铁瞬间》,它最初的名字是《一个自恋者的独白》,文风和架构完全模仿《动物凶猛》。

因为贾平凹,我写了大量的散文。而《废都》则影响了我的整个青春期的时代,实际上我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才完整地读完,之前都是跳着有口口口此处删除多少字的地方读的。关于此书的影响,我写进了中篇《落满红蜻蜓的夏天》里。

而写南塘系列,则是因为张贤亮赐予的灵感。

南塘,最初的名字叫做《青春期的故事》,书名来自小虎队发行于1990年的专辑《星星的约会》中的同名歌曲。文风则是模仿张贤亮的一个中篇《青春期》。

2

在写《青春期的故事》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一场游戏》《秋天的童话》三个长篇以及《小镇生活》《落满栀子花香的秋水》等十几个中短篇,以及大量的散文、杂文和诗歌。

但我觉得自己关于青春的记忆和经历,并未完全释放出来。

关于青春,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笔没有写出来。

与此同时,那个时候,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同龄人的青春小说,《草样年华》《粉红四年》《和毕业一起失恋》《梦里花落知多少》《红X》《维以不永伤》《樱桃之远》《北京娃娃》《三重门》等。

那时整体80后的青春,但并不是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应该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直到某一天,遇到了张贤亮。

《绿化树》《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青春期》《浪漫的黑炮》《肖尔布拉克》……

我立刻被击中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读了邱华栋的大量短篇,我要书写我的青春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那个时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想写就写。

等灵感出来的时候,我没有准备太多,也没有列故事的大纲,直接下笔。

以下是我写完这个故事之后,写下的后记,纪录了那时的心境。

3

故事使用意识流的方法,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夏天。

那个十年后的“我”坐在电脑前,在同样一个夏天喃喃诉说着另外一个夏天的故事。

或者嬉笑驽骂,或者大发牢骚,或者沾沾自喜,或者伤感忧郁。

我看见那个坐在电脑前不停地敲着键盘的“我”就像是一个努力地搬砖的孩子,在辛苦地建造着那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城池。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已经给自己勾勒出一个美丽而富于情调的城池,并且将这座城池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故事以“青春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少年们的成长过程。

故事从三月份春末夏初开始,在北方农村这个自由开阔的世界里,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身上的野性也就显现得越发旺盛,更为醒目。

他们逃课,泡妞儿,打架,希望到大自然这个更为开阔,更为自由的大课堂上去学习那些真正能够用得着的知识。

在这群少年人当中,建军是带头大哥,建国是智囊,“我”是狗头军师,张国庆是打手和缺德鬼,小磊是胆小鬼。

他们在大自然中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四处寻找惊险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的漂泊。

他们渴望了解,却又处处跟成人的世界产生摩擦,他们渴望真正的幸福,却又不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只有在梅兰走进他们的生活之后,他们才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妙的,而这种美妙的成分究竟是浪漫的少男情怀,还是隐藏在少年时候那种没有被完全遏制的兽性心里,说不清楚。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迷惘的一代。

现在,这部《青春期的故事》马上就要敲完最后一个字,画上句号,也就是说,只要再加上最后一块砖,我心目中的城池就要定格了。

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兴奋,因为我认为这个故事是没有结局的,我甚至幻想着将这个故事一直延伸下去,无止无休,但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我们与其说这是一部青春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成长小说。

成长的过程分为好几种,要么饱经苦难,要么轰轰烈烈,但是,我们这些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却没有来得及赶上“黄河之滨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乱世英雄年代,也没有赶上“青春万岁,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的文化大革命,甚至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没有赶上。

因为这些伟大而光荣的时候,全都扔给了王蒙、王朔、莫言和刘震云们。

我们这些出生于夹缝里的“八十年代后”只能跟在这些前辈的屁股后面,团团乱转。

我们因为不甘仅仅分上一杯残羹剩汤,只好另辟蹊径,大喊着离经叛道的张狂和忧郁疼痛的青春,直到在文坛上得到那些文学先辈们的认同为止。

但是,关于这一点,我想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在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后看来,这些文学大师们是可以永生的。

他们根本就不会把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轻易交到我们手里。

假如我们再不另辟蹊径,利用自身青春上的优势作为奋斗武器的话,那么,我们这些文学后辈要想在文坛上有出头之日,只好再等一千年。

为什么“占着茅坑不拉屎”和“拉完了屎还要占着茅坑”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事情,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建造这座属于自己的城池的时候,都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着我们的文学前辈,因为我们还没有经验,没有阅历,只有一颗对文学热爱的心。

甚至还可以说,在文学的修为上,我们还都是一个孩子,要真正地学会走路,需要那些文学先辈的扶持,而不是敌视和轻蔑。

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对八十后的一代围剿和反围剿的气氛中,作为八十后中的一员,我战战兢兢地编织着那个青春期夏天中的每一个故事。

当这部数十万字的《青春期的故事》摆放在各位面前的时候,我并不是想证明自己比其他的八十后更威风,而是要告诉那些文学先辈,其实我们并不比你们差。

我认为最好的成长小说应该是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王朔的《动物凶猛》,至于说《血色浪漫》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可以认为是一部图画版的小说。

前者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一番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喃喃自语,而后者则是表现在一个倍受压抑的年代里,少年身上那种自身野性的发泄。

相比较而言,《血色浪漫》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把这种野性的发泄变成了轰轰烈烈。

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却可以猜得出来作者夸大了其中的情节和场面,因为那毕竟不是一个可以如此猖狂的时代。

无一例外的是,无论是《麦田守望者》,《动物凶猛》,还是《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故事的背景都是发生在城市。

合上书本,或者是关上电视,祭奠了五六十年代的青春之后,也许有人会想,那么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农村少年的青春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怀着对大师的敬意和影视的热爱,现在我把这部《青春期的故事》放在各位面前,然后骄傲的说,呶,农村少年的青春期就是这个样子的。

故事发生在豫东的某个农村,对,那是作者的家乡,那是有肥沃的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人民,假如你亲自去体会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的话,就会惊喜的发现,那里的人民并不像是别人对我们所污蔑的那样,说河南人多么多么狡猾,河南人是骗子之类的屁话。

我把关于那个青春期的夏天所有记忆敲出来,并不是想怀念什么,纪念什么,而是想让那些看到这部小说的同龄人从中找到共鸣。

——比方说,上树掏鸟蛋,比方说捅马蜂窝,比方说月夜偷西瓜,比方说骑马打仗,比方说摔三角,比方说弹玻璃球,还有很多个比方说。

这是所有农村少年青春期的全部,也应该是所有出生在城里孩子所没有经历过的。

我要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没有经历过,这样不仅可以让出生在农村的同龄人从我的故事中找到共鸣,而且还可以让那些出生在城市里的孩子看看不一样的青春期。

你喜欢,我喜欢,加起来不是两个喜欢,而是大家喜欢,不用喜欢全部,只需要喜欢一点点。这就是我写这部《青春期的故事》的目的。

4

2006年动笔,2008年完成。

最初的写作方式,是贾平凹式的。

——那是一种没有主线式的,大段落式的写作方式,炫目的描写,唯美的词汇,充满荷尔蒙气息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积攒了好几年的美好词汇都献给了这篇作品。

最初完稿的时候,是三十八万字。

我首先将它发在了当时还尚在的清韵书院。

发文的当天,我一直在观察它的动静,那就是没有任何动静。

然后,带着失望和失落,下机,回家。

我忘了当天晚上还是第二天中午了,再去网吧上机的时候,赫然发现,这篇小说的第一部分已经被主编温柔给置顶到了“绝品网文”版块的顶端,隆重推荐。

小说一直置顶了两天还是三天来着。

要知道,在清韵书院那种“高手遍地走、作者多如狗”的地方,能够被置顶推荐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吗?

后来,我又把这篇文字发到了白鹿书院。

大概是发到不到一半的时候,有个新华出版社的编辑便来联系我。

我搜了搜新华出版社的相关介绍,发现他们的出版方向好像并不在青春文学,而且也没有太多知名的书籍,便没有深入联系。

再后来,80后文学已经开始老去,90后隆重登场,我们被团灭了……

5

2008年,我用三年的时间,考完了汉语言文学专科和本科段的所有课程,拿到了一纸文凭。

我的论文题目,选了我最爱的武侠,标题为《绝代双骄主角小鱼儿的人性善恶分析》。

因为前期没有跟导师进行沟通,临到答辩的时候,才连夜赶了出来,差点儿没赶上答辩。

那段日子,所有熟悉的朋友、同学,都已经离开了西安。

我也开始对那个地方产生了厌倦,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和环境。

毕竟,在西安至商丘的高铁还未开通之前,回家一趟,需要十个小时的时间。

对于我而言,漫漫回家路,简直是一种折磨。

于是,我便选了离家相对较近的郑州。

2009年的冬天,来到比往年都早一些。而雪,来得更早,十月份便下了第一场雪。

雪还未化,便接到了郑州一家文化公司的邀约。

那是一本杂志。

编辑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理想工作。

我曾在中篇《小镇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誓言: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编辑,因为我投过去的稿子常常被毙掉,我也想让别人尝尝稿子被毙掉的滋味,以求得在心理上的平衡。就是所谓的以其人之毙稿,还之以毙他人之稿的道理。

在网上,跟对方的主管进行了简单而友好的交谈,便决定接受邀约。

第二天,天还未亮,我便收拾行李,准备回乡的旅程。

此次郑州之行,倒是挺容易,毕竟公司提供宿舍,不用为到处租房发愁。

唯一不容易的是,我那满屋子的书籍。

因为从2003年开始,我就染上了购书的习惯,先是盗版的,然后正版的,各类作品林林总总有五六百本。

每次搬家都头痛不已。

我将书分箱打包,邮寄回了老家,由妹妹帮忙代收。

我去郑州的时候,只带了几本当前正在阅读和喜欢的几本。

我以为郑州也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点而已,却没有料到,最后却成了固定的点。

后来,虽然也经历了几次工作调换,但生活和工作总算在这里定格下来。

6

时间到了2016年,也就是最初写这篇小说的第十个年头,我将这篇小说重新从硬盘里翻了出来,仔细读了读,发现依然有能够感动自己的地方。

但故事实在是太散了。

我决定重新修改。

同时,决定换个名字。

那个时候,很多一起写作的朋友,都在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家乡,比如当时清韵书院的朋友桂鬼,写了何桥村;我的老乡马旭东,写了黄岗镇。

我决定用我的家乡来为这一部小说命名。

但我老家的村子,名字实在是太普通了,或者说是,实在太难听了。

我决定臆想一个名字。

因为村口南边有个干涸多年的池塘,我便灵机一动,拟定为南塘。

南塘系列,总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春天你来》,是比较零散的部分,当时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我将零散的部分重新摘录出来。

每一至二个章节,进行重新组合,前面加上一个开头,内容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便成为一个独立的短篇。

经过重新打磨和添加,原本16万字的长篇,被我拆分成二十多个中短篇,每篇长则三四万字,短则两三千字,总文字长度已经接近了20万字。

于是,这样一个单独成立又各自成篇的长篇就完成了。

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就开始考虑第二部的名字。

但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

当时的考虑是,这个名字既要与内容切合,又要与第一部的相互呼应。

就这样一直拖了两年,就在写这篇后记的前一个月,才灵感倏然爆棚,叫做《向着夏天》。

具体内容,到没有大概。

因为这一部分在原文中便是纪录着一个有主线的完整故事,与第一部分合起来读也可,单独摘录出来好像也不受什么影响。

于是,整个南塘系列便完成了。

7

忘了谁说的了,人生就是一场折腾。

文学也是一场折腾。

前面我已经说过,这部小说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词汇,所以,不想再折腾了。

更何况,所有关于青春的记忆,都已经折腾尽了。

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人生,从来都是快乐的。

我们的快乐,就是游荡到天光,总归还是回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