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作者:洞见·一梨 富兰克林说,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人的嘴,在心里。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修口修心的过程。 肤浅的人,总以为,言语胜人、刻薄刁钻是本事; 成熟的人,却明白,不语也是智慧,沉默自有力量。 01 智者不争 作家李尚龙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他要飞往外地,由于天气原因,他所乘的航班被取消。 李尚龙随着起哄的人群,和机场的工作人员争辩,场面一度陷入混乱。 这时,他身旁的朋友说了句,“这样继续争辩下去,能解决问题吗?” 李尚龙恍然大悟,立刻转身冲出去,改签了最近的航班。 等他们准备登机时,打口水仗的人群才开始涌向改签处,可惜的是,已经没有当天的票了。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浪费的时间,本该交给重要的事;难得的好心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曾国藩求学期间,总有一位同学来“找茬”。 看到他的书桌靠窗,这位同学说:“光线都被你挡住了,我们还怎么看书啊?” 曾国藩也不争论,只是默默将桌椅搬到了角落。 深夜,曾国藩还在用功读书。 那位同学又提意见:“这么晚还不让我们休息,明天怎么上课?” 曾国藩听后,从此只在心里默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又说:“带走了我的好风水,才考中举人,还不是沾了我的光!” 很多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可曾国藩却不以为意。 是啊,常与同好争高下,谁与傻瓜论短长? 事情有轻重缓急,认知分三六九等。 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上,争高下,只会拉低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辩输赢,只会浪费口舌。 一笑而过,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姿态;心平气和,远比针锋相对更显魅力。 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02 仁者不责 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孩子磕磕绊绊,丈夫控诉妻子,“连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学生屡教不改,老师情绪崩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工作出现纰漏,上司不分青红皂白,“能干干,不能干就滚!” 一句句指责,是一把把钢刀,说者轻飘飘,听者却心如刀绞。 久而久之,吵着吵着,彼此的感情变淡了;骂着骂着,自己的口碑就沦陷了。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推责,始终怪罪他人,发难周遭。 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位悲观厌世的年轻人,来到一座寺庙,希望得到方丈的指点。 年轻人问:“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我该怎么办呢?” 方丈沉默不语。这时,树上鸟儿啼鸣,零星的鸟粪落下,刚好落在了他的肩上。 年轻人怒不可遏,指着树上的鸟儿,放声叫骂:“你这该死的鸟,没长眼睛吗?” 方丈听罢,微笑着说:“施主,你想要的答案,就在你的手中。” 年轻人不明就里,看了看自己的手,原来,指向别人的同时,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 方丈说:“树木本就是鸟儿栖息的地方,鸟儿无错,怪只怪我们站错了地方。凡事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你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有一句话说: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出的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其实,我们苛责他人时,最该问问自己: 别人的错误,自己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他人的过失,自己就能保证不犯吗? 埋天怨地,只会暴露自己的无能;百般责难,只会廉价自己的担当。 《增广贤文》里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明白,与其挑剔别人,不如警示自我。 03 善者不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曾经在某个大V的评论区,看过一段留言,说今天在电梯里,自己差点儿被廉价香水熏吐了,一瓶大牌香水又不贵,问博主,怎么看待这种“穷讲究”的行为。 博主回复道:“一个愿意喷香水的人,就证明她热爱生活,一个愿意打扮后出门的人,一定对这世界充满温柔的期待,所以,不要干涉别人的选择,也没必要批判他人的生活。”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评价,是克制自我的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老话说:“未知全貌,不予评价。” 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我们真的知道真相,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老太太拎着一个大牌包包来机构鉴定。 店家略微严肃地问:“阿姨,您买这个包,家里人知道吗?” 大妈回答:“知道啊,这是儿媳妇送我的。” 店家松了口气,笑着回应:“哦,这包质量不错,您还可以继续背。” 大妈急了,“可是我们小区的张大姐说,这个包有问题,我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店家摆手:“那她肯定是看错了,这包没问题,我也不收您鉴定费了,回去吧。” 从始至终,店家都没有像那位张大姐,戳穿假包的真相,更没有八卦地批判儿媳妇的行为。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 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 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 不争辩,是不纠烂事的格局,更是专注自我的智慧; 不责备,是宽以待人的胸怀,更是躬身自省的修养; 不评论,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悄无声息的善良。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 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与朋友们共勉。 |
|
来自: 一帆风顺3r37o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