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日夜》上映,全程泪目!白岩松:不要不忍心,现在看是最好的时机

 lpl求知获识 2021-01-23


导演曹金玲说,这部片子最想传达的是,“如果生活给了你一刀,这一刀还拔不出去,你怎么带着这把刀生活”。

|作者:东月 王喆宁

|编辑:咖喱

   |编审:苏苏

天色渐亮,江水拍打着岸边,长江大桥上两排路灯耷拉着头,灯柱上挂着红灯笼,一辆车呼啸而过,道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奋力往前蹬。

“今天,湖北省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新闻里,主持人播报通知的声音响起。夜幕降临,一辆救护车行驶在街道上,“呜哇呜哇”的声音穿透整个城市。

抗疫纪录片《武汉日夜》终极预告中这一幕,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重新拉回到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

自那天起,武汉关闭离汉通道,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牵挂、揪心的地方。在之后的76天里,有人逆行,自千里之外奔赴这里,为病人喂食、换药、翻身、擦洗身体;有人组成志愿者车队,护送产妇到医院生产;有人坚守医院一线,父亲因感染病重却不能守护在前……

还有一批人,扛起摄像机,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并不平凡的故事。一年后,这些故事被串在一起,制作成纪录片《武汉日夜》,于2021年1月22日上映,讲述着武汉这座城市曾经的日夜更迭,悲欢聚散。

一日一夜,一死一生

《武汉日夜》共95分钟,没有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也没有过于激烈的画面和刻意的煽情,平实记录疫情之下平凡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我不希望把情感过度地倾泻给观众,我们尽量客观地去讲述,不加渲染,让大家静静地看完,然后有所感怀,也感觉到希望和力量。”《武汉日夜》的导演兼编剧曹金玲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她此前曾担任电影《我的早更女友》《七十七天》等的编剧,去年由其执导的电影《莫尔道嘎》入围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月16日,《武汉日夜》首映融媒体直播活动上,导演曹金玲分享创作故事。

2020年初,央视电影频道为制作抗疫栏目,委托武汉当地记者拍摄、记录抗疫一线的画面和故事。后来,陆续有30位摄影师加入进来,组成“战地摄影连”。他们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将所有设备都缠上保鲜膜,穿梭在病区和ICU(重症监护室)间,“可以说是拿命在拍”。

在奔赴一线前,他们也有顾虑,有害怕,“第一次换防护服时,我紧张得都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摄影师唐小洲说。

拍摄过程中,这些摄影师经常会被感动到不能自已,一边哭一边拍。

摄影师陈卓记得,他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遇到重症患者孟宪明,对方是一位76岁的抗战老兵。当医护人员喂老人食物时,他调侃“刚才是西餐,这会儿(开水泡馍)是满汉全席”,非常乐观。

“孟大爷跟医生说,你们医生和护士多危险啊,你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医生听了,说:‘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跟病毒战斗,我们只是过来帮他们打仗的援军。’”陈卓说,这些都是很平常、自然的对话,但都能直击人心,让人禁不住流泪。

30位摄影师,从1月拍到4月,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后,开始创作纪录片《武汉日夜》。

曹金玲4月中旬进组,一开始先看素材,每天看,看一段哭一会儿,调整情绪后,再看一段又哭一会儿。

可作为导演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曹金玲知道,“自己不能太沉浸于人物,太沉浸于镜头带来的触动。情绪过多,就不能客观冷静地处理素材。”

捋完所有素材后,曹金玲决定设置两条线:主线聚焦到抗疫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记录他们的点滴;另一条线是志愿者“W大武汉孕妇紧急救援队”——他们负责接送孕妇和新生儿。

“主线上与疫情做决战,与死亡做斗争。另一条线探讨‘生’,整个架构更像是 ‘一日一夜’‘一死一生’,体现着日夜更替、生死轮转、生生不息的内在意义。” 曹金玲说。


一种陪伴,一份前行的力量

《武汉日夜》主题曲的前半部分,有几句歌词:你把我当成宝,默默地陪我熬,你有多好,你都不知道。曹金玲对此印象深刻,“在特殊的时期里,它意味着24小时的运转,而‘陪我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前两个字——‘陪我’”。

重症患者石长江,确诊17天后无法自主呼吸。他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器,只露出两只眼睛。床头放着一个播放器,里面传来小孩童稚的声音,那是孙子在背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背完后,孙子说“很想爷爷”。

在石长江住院的日子里,孙子、孙女轮番给他背诗、唱歌,用声音陪伴着他。71天后,他醒了过来,最终康复出院。

涂盛锦和曹珊夫妇二人,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工作。涂盛锦是重症隔离病区副主任医师,曹珊原是儿科病房护士,疫情暴发后调入隔离病区工作。

两人的家在武汉南湖边,隔着长江,距离医院有30公里,单程驾车需要40分钟。平日,涂盛锦开车,夫妻俩一起上下班。后来,涂盛锦需要随时抢救重症患者,不能远离医院,两人遂决定“晚上就睡在车里,不回家了”,11岁的儿子交给外公外婆照看。

从大年初一开始,每天下班后,两人就住在车里,一住就是20多天。

·涂盛锦和曹珊夫妇二人在疫情期间住在车里。

护士田定远来自上海援汉医疗队,他被派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那是一个临时改造的病房,里面住满了患者,有时他一天被分配照顾四名重症患者,一刻不能停歇。其中一位患者是个年老的阿婆,戴着无创面罩吸氧,他给阿婆做完护理,阿婆紧紧拽住他的手。田定远说了多次“我不走”后,阿婆才点点头,松开了手。

直爽的王紫懿,是个1988年出生的武汉姑娘。她发起“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负责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医院的待产孕妇,被称为“新生命的摆渡人”。虽然队里属她年龄最小,但志愿者们都叫她“懿哥”。作为队长,她的工作有很多:统计信息,对接孕妇,分配任务。“百分之七八十的孕妇是半夜发作,为预防突发,我就值夜班。”她说。

在王紫懿的带领下,救援队共送过30多位产妇到医院,并顺利生下孩子。

·王紫懿当时需要时刻关注“武汉留守孕妈妈”群的信息。

丈夫面对镜头泣不成声,说妻子“希望活下去”,他亲手做了好吃的送到医院,不能上楼,只能在楼下和妻子打招呼,之后背过脸去泪流满面;一个新生儿在病房里哇哇大哭,护士取出奶瓶喂她,婴儿安静下来,护士握着她的小手,不断地抚摸着;在告别医院时,医生拍了拍每一台医疗仪器,说:“你们辛苦了”…… 

影片中,很多片段都讲述着人们之间的关照和依恋,无论是亲人之间,医生与陌生病人之间,还是志愿者之间。

在剪辑时,有一个镜头让曹金玲一直不舍得删去。那是摄影师偶然拍到的一幕——两位医生在一次饭后的对话。一位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一位是到该院支援的妇产科医生徐铮铮。两人聊天,徐铮铮说自己患有红斑狼疮,但因为前线缺人,自愿前来支持。张继先听了就在旁边抹眼泪,说团队里还有3个哺乳期的护士。

张继先:“重症不上一线的。”

徐铮铮:“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还好,我平常没有太严重的症状。还是需要吃药,我控制得还可以,个人觉得不要紧,毕竟年轻嘛。”

“还是不行”,张继先摇了摇头,“他们不知道,要是这样真的不能来”。

“平时还好……所以一线需要帮助,还是要来支援一把。”徐铮铮说。

……

“我们科里还有3个哺乳期的都在上班,要她们换到别的科室去,她们都不去,就要在这里。”张继先说。

两人开始抹眼泪。

“这个难关一定会度过去。”徐铮铮说。

“是,我们都一起加油。”张继先说。

·徐铮铮(左)和张继先在一起聊天。

“她们的谈话过程就是像在唠家常一样,没有让自己显得很伟大。她们相互鼓励,相互关怀,却那么得感动人心。”曹金玲说。

她希望《武汉日夜》在此时此刻是一种特殊的陪伴:对于逝去的人,是一种肃穆的缅怀;对于经历了很大伤痛的人,是一种安慰;让经历了这一切的人也能感受到力量,感受到中国人的守望相助和人性的微光。

白岩松:不要不忍心去看它

武汉的日日夜夜,也是中国人的日日夜夜。

1月16日,《武汉日夜》举行了全国首映礼。当天,百余位电影人推荐,引发全网热烈讨论,影片话题很快被推上热搜。

“它离得足够近,让我们看到了以为足够了解的,武汉抗疫过程中原来并不熟悉的那些更打动人的细节。”主持人白岩松在看完影片后说。

目前,再一次临近春节,疫情在国内部分地区有所反弹,河北、黑龙江等地仍在采取严防严控措施应对。有人觉得,经历过这些特殊的日子,不忍心再去看《武汉日夜》。“但我觉得,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看这部纪录电影,你才能更多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爱的价值,《武汉日夜》会鼓励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白岩松说。

·白岩松推荐《武汉日夜》。

去年10月,影片完成初剪后,曹金玲和团队去了一趟武汉。他们对主线中的人物进行跟拍,记录他们走过艰难时刻后的生活:医生夫妇的儿子长高了,两人带着他去买新衣服;石长江出院了,在家里继续教孙子背唐诗;王紫懿和在救援队认识的男友结了婚,一帮人在马路边吃烧烤……

走出阴霾的武汉,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市场上挤满了人,老人们在跳交谊舞,小孩子在广场上奔跑,黄鹤楼的夜晚灯光璀璨。这些点滴都被影片一一记录。

“我觉得一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和伤痛,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恢复期,但这个过程比我想象的要短得多。”曹金玲说。

恢复新生的武汉,让曹金玲惊喜不断。有天早晨,她遇到一位大爷,60多岁,拿着收音机,开心地滑着轮滑。她跟大爷说想要拍下来,大爷一下子叫来十几个老伙伴,一起滑。“他说,我们当时那么难的时候,全国来帮助我们,现在我们好了,要让全国观众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放心,也告诉他们‘武汉人是不会被这种困难所压倒的’。”

曹金玲说,这部片子最想传达的是,面对生命中诸多无常、苦难,如何带着爱、痛、勇气和希望继续好好生活下去,“如果生活给了你一刀,这一刀还拔不出去,你怎么带着这把刀生活”。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一位医生在防护服上画下了梅花。她说,金银潭医院昨天下雪了,梅花开了,我把梅花画下来带到病房。武汉市的市花正是腊梅,在经历了寒冬之后,梅花在枝头绽放,开得又红又艳。腊梅凌寒傲雪,正如武汉和武汉人的坚忍不拔。

在影片接近结尾时,病人们陆陆续续出院,石长江的孙子给他录了一段话: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我们家养的蓝莓树复活了,它还长出了新的芽呢……武汉也渐渐复苏,重焕生机。

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