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业成长||幼儿教育研究能力是做出来的

 莫源秋论幼教 2021-01-24

教育研究经验介绍

我是1988年从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我真正开始写教学论文是从1995年开始的,当初我写论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写的——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参赛。可没想到那文章竟然会一炮打响——不但在区里获奖,而且还被选送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并且还被收入了该年会的论文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同时还发表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学前教育研究》1995年第6 期。这一篇论文发表对我后来的发展很重要,它不但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而且使我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

从此我的研究,我的论文写作一发不可收拾,并在1996年有10篇,1997年有17篇,1998年有15篇,1999年有16篇获得公开发表……

现在对我而言,进行教育研究写论文发表论文,已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特别是论文的发表能给我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充实感。现在我将自己在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些经验介绍给大家。

㈠学问是“做”出来的

这里的“做”有两层意思,一是做具体的实践工作,二是做教育研究,特别是写教育研究的文章。

我认为做是研究的基础,因为不做,你就不会接触有关方面的问题,你就不会有这方面的体验,所以也就谈不上独到的研究。

我基本上是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工作,并且都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独到看法。我上《幼儿心理学》就写出了:《幼儿心理与行为》《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的期望与幼儿的发展》《师长应成为孩子情感发育的导师》《幼儿的霸王行为与心理需要》《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等多篇论文并获得发表。我上《幼儿园计算教学法》,也同样有研究成果:《谈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迁移理论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操作与发展》等论文的发表。另外,我上《幼儿教育学》,也有《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理解》、《游戏的心理卫生功能》、《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园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提高德育的实效》等十几篇论文获得发表。还有我上选修课《心理卫生》,也同样有好几篇论文获得发表。

我认为“经历”很重要,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也就没有研究的材料;同时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都过着同样平凡的生活,别人能把这些“经历”写出来,而我们许多人就不能,这就是有无悟性或悟性高低的区别。我认为没有悟性是很难在教育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的。那么这些悟性从何而来的呢?我认为,一是不断地做,二是不断地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只有理论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用理论把“做”中的所悟、所获,提炼出来并系统化,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成果。

“做”(进行教育研究,写教育论文),不但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同时还有利我们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写作能力的提高。每当我校举行论文比赛时总是听到许多老师对我说,写论文真难,许多问题想得好好的,但一到真正动笔起来就觉得不知如何下手。一听我就知道,这些老师平时一定很少写论文。我刚开始写论文时也和他们有同样的感受,但我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感受了,因为我写多了,写上手了。我记得大学时的毕业论文我整整写了三个月,1988年至1994年我一篇文章都没有写过。1995年的那篇文章写了两个月,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请我校的李瑞英副校长和谢小我老师反复地帮我修改多次。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我写文章基本上不用打稿(最多只是写文章的提纲),相反打稿自己反而不容易写不下去,大概是因为写的是“稿”,所以自己很难认真起来,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现在,如果材料准备充分之话,我一天甚至一个晚上就可以拿下一篇文章。我觉得,我现在写文章之所以这么“快”,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平时写多了,写“顺手”了。

㈡注意资料的收集

⒈资料来源

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⑴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感悟以及与同行、家长、学生交往中的感悟——有什么新的看法、新的体验,有什么让你感到吃惊的或感受到奇怪的,有哪些让你心动的观点?⑵看书看报时的感悟。⑶灵感的火花。

⒉资料的收集

⑴欧阳修的“三上”:①马上,②枕上,③厕上。这三上相当于人处于轻度催眠状态,此时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某种墙壁已有所松动,因而潜意识容易浮现。

⑵灵感的收集。灵感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的产生有突发性,这是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它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并且也很容易消失,亦即“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所以只要有灵感出现,就应立即把它抓住,否则,一旦失去就找不回了。为了能随时随地将产生的灵感记下,我在办公室、口袋、床头、沙发等地方都放有一些小纸片。灵感对论文写作很重要。我们有灵感时,写作就会写得很顺;没有灵感时,如果我们硬是强迫自己去写,那写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好。所以我们的论文写作最好是在有灵感时再写,没有灵感时可适当休息。有时适当的休息反而会促使灵感的出现。

资料收集是很重要的,我后来写文章之所以耗时少,主要是因为我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文章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⑶收集资料的记录方法

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通过实践收集来的资料都要记录下来。最重要的或关键性的资料,可采取全抄或成节成段摘抄的方法;一般性资料,可采取综合摘抄的方法,次要的资料,可采取记章节标题和要点的方法,更次要的资料,可用记索引卡(即题录卡)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符号笔记。就是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如直线、曲线、圈点、箭头、问号等勾划出来。这种方法简便,能促进我们专心阅读,有利于今后查找,也为我们记提纲笔记或摘录做准备。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可由自己定,但确定后不要随意更改动,以形成习惯。当然符号也不能做得太多,整页整页地圈圈点点,等于没有做记号。

②心得笔记。就是在读完一篇文章后或一部专著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它又可分为:

写读书提纲,即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出来。

写批语,即在读书时,随即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自己闪光的思想火花,或对内容的概括等,记在书的空白处。记在原文顶端空白处叫眉批,还有旁批,尾批。

写札记,也叫随笔,是随时记下某条资料或心得。这是我们进行资料研究的“半成品”,经过加工、整理或重写,就可以成为论文或论著了。

③抄摘笔记。是把报刊书籍上的最重要、最精彩,适合研究需要的内容或语句抄下来或摘抄出来。有全抄、摘录、索引、纸条笔记——先记下来以后整理。抄摘要标明出处,以便以后继续查找或引用。

④剪贴笔记,即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报刊杂志上把资料剪下来,然后以分门别类地贴起来。剪留的边要大些,以便标明出处或再撕下来整理。

⑤读书卡片。作读书笔记,可以用小本子。但用卡片的形式优点较多,便于分类、保存和查找。

读书卡片有文摘卡、索引卡、心得卡等。

㈢对自己的好文章要有信心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拿出去比赛不获奖/投稿到报刊杂志无结果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滋味?有什么想法?我也有投而不得发表的经历,但我还没有过送评而不获奖的经历。

我这里想说的是,投稿而不得发表,送评而不获奖。它最多只能说明某些评委或编辑不喜欢你的那种类型的文章;并不等于说,你的文章不好或其他的编辑也不喜欢。我所写的文章,有些也是投了五、六家杂志才被采用的。如果我对自己的文章没有信心,投稿一、二家杂志不得发表就放弃,那我所写的文章就会有好多篇失去了发表的机会。

当然,这里有一个首先得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好文章。我认为,要学会判断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好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丰富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教育有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地判断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好文章,一是看该文章是不是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收获(这里特别强调自己的);二是看该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观点是不是和时代发展相符合(上述条件缺一不可)。三是看该文章是不是文字表达通畅,观点是否鲜明。只要符合了以上三点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篇文章基本上是篇“好文章”。

研究杂志的栏目及其办刊的指导思想

如果写论文是为了投稿,那么就得考虑杂志办刊的指导思想及征稿的类型与要求和刊物对象与其读者兴趣等,来确定写作的方式及篇幅。比如有的杂志学术性高,要求理论性强,科学性高,篇幅可以稍微长一点(五、六千字都可以);而有的则是科普性刊物,偏重于实践应用,偏重于对幼儿的培养,篇幅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千字,二千字左右为宜)。确定投稿杂志后还要认真研读该杂志近段时间来已发表的文章的特点,有的放矢发表的成功率才会高。

要注意建立自己的“文章声誉”

为了提高投稿的成功率,我们投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投寄某家杂志的头几篇文章中建立起自己的“文章声誉”。因为自己在某家杂志建立起了良好的“文章声誉”后,自己以后寄的稿件也就容易受到编辑的重视;反之头几篇文章导致了自己在该杂志的“文章声誉”差后,你以后寄去的稿件就不容易引起人家的重视。所以在向某一家报刊投寄前几篇稿件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质量;要不然,“文章声誉”差后就很难改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