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贵,不是身着多么华丽的衣裳,参加多么隆重的宴会,而是从一个人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优雅和从容。 关于高贵,可以用作家梁晓声的话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修养是一个人长年累月内心的积淀,它体现在每个人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古人常以君子来赞颂那些有修养的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个人的高贵,从来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身处什么高位,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修养,从容的举止。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给自己的孩子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父亲让他的孩子给他递一支笔,他的孩子随手递过去,笔头放在了父亲手里。陶行知以此教育孩子们,修养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真正的高贵,取决于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是一个人胸怀和思想境界的体现。它虽有可能是先天遗传,但更多的可能是后天的培养。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时一地可成。 这种教养可能是愿意蹲下给父母洗脚;可能是对上不谄媚,对下不苛责;可能是得体端庄,与人为善等等。真正高贵的人,他的修养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无人提醒,也会自觉履行。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晏殊,十四岁就有“神童”之名。在科举考试中,终试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写过的,得到过许多名师指点。此试若成,他便可平步青云,前途光明。但他却要求考官另出题目,说出了自己曾经练习过的事实。皇帝知道之后,另出了更难的题目考他,而他也不负众望,写出的文章切中时弊,行云流水。皇帝在赞赏其文采的同时,更是对他的人品赞誉有加,最后,晏殊更是坐到了在宰相的位置。一个真正高贵的人,他的修养,人品都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即使没有人监督检查,他也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慎独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是对于纯净灵魂的自我要求。慎独是对我们自身的警醒,张扬的日子不会有收获,高贵的灵魂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无需提醒监督仍能自律自省,这就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修养和气质,这才是值得人尊重的高贵品质。古语有云:“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意思是对待别的事情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思虑周旋,要慎重对待别人的事情,不能因为与己无关就敷衍了事。为人着想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修养。【微信公号:国学生活】他善于为别人考虑,即使是飞禽走兽,他也能为其考虑。他见猎人捕猎,心中不忍,便让猎人网除三面,只留下一面,并说:“只有命该绝的,入我网中吧。”成汤对于世界上的生命都有爱惜之情,不仅仅只限于人类自身,而是推己及人关心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每一个生命都有仁爱之心。为人着想的善良,就体现在生活中。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能做到的却是凤毛麟角。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别人。 我们开车时,讨厌路上的行人,我们走路时,又讨厌开车的人。我们做员工,觉得老板只追求利益,我们当老板,又觉得员工没什么责任心。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一切的人和事都不怎么顺心,若是换个角度,你会发现生活也有柳暗花明的惊喜。《人性的弱点》中说:“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他们是没有教养的人,无论受过什么教育。”懂得为他人着想,就像是在心里装了一个春天,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觉得清风拂面,颇有暖意。 它更多的是对于万事万物悲悯的情怀,对于人事有同理心的态度。它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也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并不由外表彰显,也不通过所谓的文化和受教育程度来体现。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细节来折射出人性的闪光与晦暗。愿我们都能成为有修养的人,都能拥有高贵的灵魂。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