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趵突泉游记

 竹翠兰馨 2021-01-24

2011年7月16日,在去河南郑州参加全国足协杯机器人大赛前,我们在济南育文中学参加全省集训,趁着空闲,我们三人到附近的趵突泉公园游览。

步行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泉城广场,一座高大的天蓝色钢雕映入眼帘,这就是济南泉城的“泉标”。此泉标高有38米,中间弯曲如“S”形并嵌有一明珠,构成了一个隶书样的“泉”字。雕塑是由三股组成的,上面三尖直入云天,代表趵突泉的三股水,中间的明珠既像人的眼睛,又比喻泉水是济南的珍珠,正好济南还有珍珠泉。整个雕塑造型流畅别致,立体感特别强,恰似趵突泉水喷涌而出。泉标位于泉城广场东西中轴线上,往东正对下沉广场、荷花喷泉和名人长廊的中心,往西正对趵突泉东大门和门前的牌坊,是名副其实的中心点。

穿过广场,我们来到了一座牌坊前。它使用的是质地坚硬的莱州芝麻白沙石,采用整石构造,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造型,中间门额处两侧分别刻有“趵突胜境”和“观澜知源”八个凹形贴金大字,分别为当时年已93岁和80岁高龄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和蒋维崧先生题写的。石牌坊上巨龙附柱与游龙戏水的浮雕灵动浩气,柱下为石鼓夹抱。整座石牌坊气势博大,宏伟壮观。

过了牌坊便是趵突泉东大门。这是一座白墙灰瓦、出檐卷山卷棚式的大门,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大门正中悬挂一匾额,上面题有“趵突泉”三个贴金大字,这是1959年由郭沫若题写的。两边立柱上悬有篆字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进了大门口,迎面是一座假山。这是古代造园的一种手法,叫做“障景法”,相当于我们家庭里面的“影壁”,就是以山为主,迎门堆叠石块,似透非透,成为公园门口处的自然屏障,同园中其它景物相隔,“开门见山”,避免一览无余,给游览者以悬念。这座假山的石块全部采自于济南南部山区,石质、色泽、纹理都可以同江苏无锡的太湖石相媲美,被称作“北太湖石”。假山下有一山洞,绿树掩映着洞口。

往右转,我们走上了一座小桥,桥下一条小河缓缓地由南往北流去。站在桥上,定睛南望,只见柳丝低垂,秀石缀岸,朗朗晴空,河面上却水雾蒙蒙,雨珠点点,如同晴天下雨,所以这条小河叫“晴雨溪”,这座桥自然应该叫做“晴雨桥”了。

过了晴雨桥,往前走,看到高耸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细看像两只龟面对面地站立着,叫“龟石”,是一块太湖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有“皱、瘦、透、秀”的特点,令人称奇。它最初是被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张养浩酷爱自然山川,弃官归隐济南后以山猿、野鹤、山石为友。据记载,他曾收藏了十多块奇石,其中四块根据它们的形状分别命名为“龙、凤、龟、麟”,称为四大灵石。如今其它三块已不知去向,仅留下了这一块龟石,成为济南第一名石。

迈步前行,我们三人来到了“漱玉泉”边。泉池呈四方形,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池内北壁镶嵌“漱玉泉”三字石刻,为济南书画家关有声1956年书写。泉南侧有一出水口,为自然石叠砌而成。池水清澈,里面有好多游人投进去的硬币,闪闪发光。泉水自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到水面而破裂,咝咝有声。然后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池水面稍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犹如螺形,叫螺丝泉。岸上垂柳依依,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一老人坐在岸边,旁边一小孩手拿水枪在向池内喷水。关于“漱玉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是在古代常把女子的牙齿称之为“玉”,女词人李清照常在此打扮梳洗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李清照的集子《漱玉集》;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漱石枕流”这个成语化来的,说哗哗的泉水刷玉石。

从“漱玉泉”往北,是李清照纪念堂,它是1956年利用丁宝桢祠旧址按照民族风貌建造的,具有宋代建筑风格,堂阁亭台,溪水环绕。院内栽植着芭蕉、海棠、桂花等树,这是李清照喜欢的植物。纪念堂两旁抱柱上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对联,上联是“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写的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处;下联是“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是对其词作成就的赞扬。门厅内挂有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前为“一代词人”,后为“传诵千秋”,取自郭沫若为李清照写的一首诗中:“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述。”正厅中是李清照的塑像,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等创作。厅内陈列着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介绍,墙上是一些当代名家的题咏字画,玻璃柜里展示着李清照著作的各本版本和后人研究的各种专著期刊等。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词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就是济南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博学多才,母亲王氏也是一位壮元的孙女,知书达礼。李清照自小受双亲熏陶、启发和诱导,再加上天资聪慧,酷爱读书,自小便有诗名。18岁时与当朝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与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夫妇被迫南下,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便只身漂泊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的李清照一直过着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渡过了她的余生。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线,前期的词大多描绘的是歌咏自然,赞美生活,夫妻恩爱、思念的词,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如梦令》);“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写了家国之恨和悲叹自身命运凄苦的,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称为“易安体”。李清照杰出的文学成就令人赞叹,她的晚年则叫人嗟叹。

李清照纪念堂北边还有一泉,叫“马跑泉”。为什么叫马跑泉呢?传说北宋抗金将领关胜的战马刨出来的,故得此名。相传,关胜是梁山的农民起义将领,是济南总兵刘豫的部将,骁勇善战,金人南侵时,誓死不降,奋力抗金。一次激战中,败走麦城,口渴无水,十分难忍。他的战马仰天长嘶,前蹄奋力刨地,泉水夺地而出,后人为纪念此泉,称它为马跑泉。

往西走,我们来到了“金线泉”处。金线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并称为济南四大名泉。“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象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老金线泉的“金线”已难看到,新金线泉的“金线”也必须在水势旺盛,阳光照射角度适当时才能看到。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幸在月光的映照下看到“金线”,而元代诗人元好问多次游历金线泉,却不可得,甚为遗憾。

这使我们想起了我们那里的老龙湾“濯马潭”汇出之水与湖水交界处的水面上就横着一条这样的水线,而且还是比较容易看得到的。

园内游人如织,大人小孩,男男女女,你来我往。池边树荫下坐着好多乘凉的人,有的女孩子还把两脚放进池中,好不自在。

三人继续往西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尚志堂”。尚志堂也叫“金线书院”,由金线泉而得名,是旧时官家或私人藏书讲学的地方。它是在清同治八年由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建的,手书匾额“尚志堂”,意为“高尚其志”。院中栽植有白玉兰、紫玉兰,每到初春,玉兰花争相绽开,芳香扑鼻,故尚志堂院也称玉兰院。院中有一块太湖石,叫“待日峰”,原为张养浩收藏,在一点五米左右高的石身上,布满了圆月形或弯月形透洞数处,每当皓月高悬之夜,石形和透洞在月光照射下,映入石前池水中,更显得玲珑剔透,秀美无比。

从“尚志堂”出来,往西走,我们便到了“泺源堂”。它前面有抱厦,突出水面,栋梁彩绘,黄瓦红柱,形体雄伟。在抱柱上有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此联是元代著名文学家赵孟頫对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写照。“华不注”是济南的一座小山,因非常陡峭,可以跟华山媲美,故称小华山。趵突泉水常年恒温在18度左右,而济南的冬天特别寒冷,有时到零下十几度,温差很大。这样趵突泉的水面上就形成一层雾气,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遮挡住了;趵突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能听得见。

“泺源堂”的北面是“娥英殿”,是为纪念虞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娥英殿北面是三大殿景区。三大殿院内的花格透墙上,镶嵌着30余方石刻,是历代名人的佳作诗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院内一尊罕见的“双御碑”,康熙三游乾隆两游趵突泉,两人都对趵突泉的美景赞不绝口,康熙题词“激湍”,描写了趵突泉喷涌的状态,乾隆“再题趵突泉作”,对趵突泉的美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两个皇帝在同一块石碑上题过词,故名“双御碑”。

往南走,我们就来到了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周围有石栏,亭、堂、廊、榭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喷突腾涌的趵突泉,被誉为泺水之源,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泉景。站在泉边扶栏而视,只见一泓碧水清如明镜,三泉涌涛,喷雪溅玉,犹如鼎沸,声若雷鸣;水草袅袅,鱼翔浅底;绿叶红鳞,辉映其间。《水经注》中描写道:“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清朝刘鄂在其《老残游记》中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可见气势之壮观,被列为济南八大景之首。由于景观奇特,历代文人对趵突泉留下了诸多咏赞。如“观澜亭”立柱上所悬挂的对联“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尝吼半空雷”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写,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有《趵突泉赋》,著名作家老舍的《趵突泉的欣赏》可谓脍炙人口,读一下他对泉中水珠的描写:“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真可谓精彩至极!

趵突泉西侧伸入水中有一座凉亭,叫“观澜亭”,是欣赏趵突泉的绝佳地点。亭名取自《孟子·尽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义。站在观澜亭中,可以看到亭前水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缵宗书写的,“突”字上面少了一点。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这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的泉水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这样写的;另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很旺,泉水把“突”字的一点冲走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的“明”字就多了一笔。在亭后还有一石刻“第一泉”,这是清代王钟霖书写的,亭中有一石碑,上刻“观澜”二字,是明代张钦书写的。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半壁廊,与北岸的泺源堂相互衬托,形成对景,别有情趣。

趵突泉东西之间有一座南北向的小桥,名叫“来鹤桥”,桥南首的彩绘木牌坊是原来的样子,牌坊朝南的一面上刻“洞天福地”;朝北的一面是“蓬山旧迹”,“蓬山”指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趵突泉为何称“蓬山旧迹”?意为东海神山不过传说而已,谁也没有见过,但趵突泉的三股水其状如山,但不可攀,好象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一般。

趵突泉的泉水清冽甘甜,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看到自己这样美丽,它们禁不住高兴地大叫起来,天上的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倒了下去,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的水更好喝了。因为这个传说,人们把这座桥叫做“来鹤桥”。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封了玉泉为“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水路上饮用。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觉得趵突泉的水比玉泉山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带上了趵突泉的水供路上饮用。

趵突泉公园内环境清幽,名泉众多,风景秀丽,让人留恋忘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