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摆摊时光

 昵称73489375 2021-01-24

摆摊,不浪漫,真的很辛苦。

最近,摆摊经济很火,不对,是段子很火。写段子的人恐怕没有几个真的摆过摊的,因为,真的摆过摊,就不会写的那么轻松,惬意。

小蜂是(跟随)摆过摊的人,深有感触。

我不是说的那种在学校毕业摆摊几天卖旧书体验生活之类的,是真的摆摊。也不是在一线城市热门景点月入上万的摆摊。而是如下图中所展现的那样为了生活每天赚几个几十、几百的摆摊。

过去农村各个村都很分散,大家想买东西只能去镇上,同样卖东西也是如此,镇上每隔几天就会有集、会,小蜂摆摊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集是只有早上开工,过了十点就都散了;会则是从早上到下午都开工。很多人家里多的一些鸡蛋,水果,农产品就会去镇上摆摊卖,当然,更多的还是批发一些大家都需要的产品去卖。

小蜂儿时的摆摊经历是卖西瓜。家里种了几亩地的西瓜,大丰收。逢有集、会的日子,天不亮,就跟父母一起开着拖拉机拉着一车西瓜去镇上去卖。为了占个好摊位,起的要很早,都是天不亮就出发,在车上我还会睡一觉。到地方就是等着客人来了。镇上摆摊倒也没有城管什么的,但是会很晒,小蜂那时还小,帮不了什么,去了几次父母也就不让去了。

真正的摆摊还要数卖冰棍了。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小蜂跟几个小伙伴一起摆摊(流动摊)卖冰棍。这次真的是累到我了。早上要起很早(起早好像是做生意的基本要求),然后骑自行车载着冰棍箱子去县城批发冰棍。自行车貌似比我还高,家里到县城大概是20公里,中间有5公里是土路。批发完冰棍还要抓紧时间回到集市或者就是直接回到村里流动着去卖。很多人都觉得摆摊累的是摆的过程,岂不知摆之前的准备和收摊更累。利润确实很高,都是有几倍的,但是除去损耗,最终一个暑假也没赚多少钱。

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靠摆摊能赚大钱,小蜂是持质疑态度的。底层人士的维持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不可一味的去拔高。现在回老家,镇上的集会依然是一些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更多的是一些没有多少劳动能力的老人收入来源,他们拿一些自己养的鸡鸭、种的蔬菜去卖。我觉得后者的意义更大吧。

6亿人月收入(可支配)不足1000揭开了生活的真相。上周总理的答记者问中提到的6亿人月收入(可支配)不足1000元,让大家很惊诧。没有啥值得惊诧的,国家统计局每年的月收入数据统计可以得到佐证。


除了低收入群体规模大之外,这里面有个数据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月收入在2万以上的人数只有70万人。这个跟我们的想象也不太一样,华为年收入过百万的不是有上万人么?腾讯、阿里这些互联网大厂人均月收入不都在2万以上么?某乎上不都是才下飞机,人均百万年薪的高材生吗?还有很多的银行给人的感觉收入也是非常高的。小蜂对这个数据也是有点质疑的,感觉身边超过这个收入的很多。或许,高收入的没有那么多,至少能够被统计局统计到的那部分群体中高收入的没有那么多。仔细想想,一家人均收入过两万,三口之家月收入过6万,还是可支配的,也就那么一些人,好像并不算多。

摆摊不可耻,我们依然需要努力。

又到了一年收获小麦的季节:

秋种夏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收入,虽然不高,但踏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