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孩子不喜欢,背古诗读古文很痛苦,有解决的方法吗?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1-01-24

这文章的标题,是来自于一位母亲的提问,他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数学成绩顶好,英语也不赖,古诗和古文一点也不想背。孩子讨厌语文,妈妈非常苦恼。

收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我立刻想象屏幕那端痛苦的孩子以及无奈的家长。
一方面我们经常会讲语文的诗和远方,认为语文不缺少审美教育,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也应包含审美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体会不到诗的妙处,古文也背得苦哈哈的,若不是为了考试,肯定不会去学。
进一步和家长的交流,得到了更多的信息,不仅使我想到,唯分数论的背景之下,重重压力之下没有快乐的语文学习,整天只是机械地刷题,不去体会阅读语料中的美感,把人变成解题机器,唯标准答案的语文学习状况,确实透支学科的学习潜力。
谴责的话不想多说,就谈一谈解决之道吧。或者说讲一讲语文,如何能学出美感?

首先要抓住音律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诗文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节拍有停顿的,语调有轻重,有缓急,如今普通话的朗诵效果自然不是那么好,但是网上有叶嘉莹等人读的诗,找来看看听听,潜心体会,确实会有提升和帮助的作用。
再就是自己来读,在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诵读甚至吟诵古典诗词,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理儿。
小时候大家都能出声地去读,长大之后一直忙;二是羞涩,读古诗的时候越来越少,甚至很多语文课上,诵读的环节也只是走程序而已。
希望大家自己能够把这样的课程补上,那样痛苦一定会减少,而且会增加美的体验。

其次要学会感受情节

诗里面是有故事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读和背这样诗的时候,一定是不会感觉到多少痛苦,因为浅显的句子就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虽然小孩子不会理解那样的一种情感,却也会觉得这里面的情节。
以少而精的语言文字,去展现丰富的故事内容,必然能调动丰富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意境,诗里面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做合理的想象,这既是老师该做的事,也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习的家长该想到的事。
带领孩子学习古代诗歌,解决背诵的问题之外,更应该感受诗歌的美。
或者你要说,老师举的例子太偏,崔护的是太简单,《木兰诗》和《石壕吏》怎么搞定?
《木兰诗》简单,就 以《石壕吏》为例说一说。
学习这首诗,一定要把它先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体会诗歌的情节,对于官府,差役,老翁,老妇人,还有诗人这些人物,进行心理上的想象,人物行为和语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情节展开的过程。顺着情节走,背诵的痛苦便会减缓许多。同样的还有《卖炭翁》,以及古文篇目中的《卖油翁》。

第三,借助画面感掌握诗歌古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是这么评价王维的,大家想一想王维的诗歌,确确实实也是有画的。同时中国古代诗文,也是极具“字词凝练、言约意丰”显著特征的。故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进行科学合理地想象,积极有效地“盘活”画面,从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自觉接受并表现出语文审美教育的先进特点和优势功能。
以王维《使至塞上》为例。先要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找出具体意象;接着心理描绘出所体悟的画面;然后,结合个性化的体悟和想象,来理论联系实际地画一画。这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画面感很强。
看一看这样的诗歌,一个“直”字,一个“圆”字,就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广袤沙漠的独特景象,体现了作者内在所蕴藏的思想情感,让大家在“图文互动”中获取相应的美感。
再说一说柳宗元的古文,《小石潭记》,各位不但要把它想象成一幅画,还最好要想象成一幅有动感有声音的视频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这里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甚至有心理描写。再往下看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这的确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连道路都要自己开,不过景色也的确好,抓住了水的特点,清澈的不行不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观察了小石潭,而小石潭的更远处呢是植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想必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都会为大家讲解,一定要把老师的讲解形成画面,这样背的时候,就有了支点,就不会是那种痛苦的重复的背诵。
书是要读的,该背也要背,但是一定要讲方法,很多时候灵活的解决问题方法管用了,所谓的痛苦也就会消于无形之中。如此来看,语文的诗和远方之说,确实有道理不骗人。
文章来源:百家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