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的“山”到底是什么山,齐、鲁最初为啥都不在山东?

 和风之旭 2021-01-24

中国“成对”的地名有很多,其分界线也相对清晰,比如:河南、河北古代以黄河为界,近现代以漳河为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广东、广西原本是北宋所分的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分界线是古代的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广东肇庆封开县都属当年古广信县的区域)。

尽管知道广东、广西两省分界线的人不太多,但两广毕竟是相邻的省份,比起山东、山西要好多了,因为这哥俩如今根本不搭界,中间还隔着大河北呢。

说山西是“太行山以西”不难理解,因为山西“左手一直太行山,右手一直是吕梁”,太行山就位于山西东侧,恰好把山西省与河北省分开了。那为啥河北不叫山东,而是河北省更东边的山东省叫山东呢?我们从头捋一下。

关于山东的“山”,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崤山、太行山、泰山,我们挨个看一看。

崤山的说法最早,是站在秦国的立场说的。关注先秦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国的目标就是覆灭山东各国,这个“山东”就是“崤山以东”。那会儿的人们比较粗放,就像西周分天下,陕塬(位于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以东叫陕东,陕塬以西叫陕西。

类似的叫法还有“关东”,咱们现在说的关东一般是指山海关以东,但在东汉看来,函谷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以东都叫关东。刘秀的统一关东之战,主要就是统一中原地区。

所以说,尽管“崤山以东”包括今天的山东地区,但这个“山东”是指秦以东的大半个天下,与如今的山东省只是里面的很小一部分,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不过,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眼中,他们的“山东”就更“浓缩”了一些。春秋的两大强国晋、楚跑到卫国,打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尽管晋文公信守承诺“退避三舍”,但还是彻底击败了旧霸楚国,成为一代新霸。

晋国在交战之前的行军线路是这样的,“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位于山西地区的晋国先出发,最终目的地是城濮(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西南),他们“下山东”,所下的山便是太行山。

所以说,秦国眼中的山东是“崤山以东”,晋国眼里的山东是“太行山以东”,“山东”最初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那么,“山东”是什么时候成为行政名词的呢。

在夏朝分九州时,今山东省属于青州。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有过很多小国,但主要属于齐、鲁两国的势力范围(它俩的事咱们稍后再讲)。

秦国统一天下后,分了36郡,今山东省主要是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秦朝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

西汉时,今山东省北部为青州的地盘,南部属于徐州、兖州。这种区划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此后各国乱战,山东的区划也是变来变去。到了唐朝,山东以古黄河为界,一分为二,分别属于河南道和河北道。

宋朝,山东地区又是一分为二,其南北分别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这个“京”是指东京汴梁。后来,京东路分为京东东路与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京东东路则包括一府——济南府(另一府——应天府后属京东西路),七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以及淮阳军,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山东省的大部。

所以说,京东东路是第一个接近如今山东省范围的正式行政区划,而且曾经包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淮阳军(今江苏徐州邳县)等地,也说明这几省的关系自古就比较密切。

金国吞灭北宋后,直接很粗放地把京东东路与京东西路,改为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区划与北宋大致相当,山东东路的治所还是青州(今山东潍坊青州市),山东西路的治所是东平府(今山东泰安东平县)。这也是“山东”第一次成为行政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的确位于山东东路与山西西路的分界线上,所以就有山东其实是泰山以东的说法,但这个说法忽略了泰山西面的几个地市,不够准确。

元朝时推行行省制度,今河北、山西、山东一带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省进行管辖。为了便于管理,今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省不是区划概念,而是管理地方的官署名,都是中书省的下设部门。

明朝时,设置山西布政使司和山东布政使司,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山西省地区和河北部分地区。当时的山东布政使司很大,包括今山东、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治所为济南。

所以说,“山东”到了明朝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域,那时的山东布政使司与山西布政使司便是以太行山为界。

到了清朝,全国被划分为18个行省。山西布政使司变成了山西省,山东布政使司变成了山东省,不过,原来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的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被划分出来组建成了直隶省,也即是后来的河北省。这也是今山东省与太行山隔着河北省的原因。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明确,在金国以前,山东只是个不确定的地理概念;金国虽然有过山东东路与山西西路,但这个延续的是北宋时的京东东路与京东西路,以开封为坐标,还包含了今河南、江苏等地的一部分,与“山”的关系不大。

到了明朝,“山东”才第一次成为明确的省级行政区划,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清朝将直隶省(今河北省)独立出去后,剩余的山东省区域基本上与现在的山东省一样,但其得名是承袭的明代说法,所以说,说山东省的“山东”本意便是太行山以东。

说完山东的“山”,我们再看看最初的齐鲁为啥不在山东。提起山东,我们经常说是齐鲁大地,齐、鲁都是周朝的分封国,但最初封这个俩国时,周朝还没有统一今山东地区。

由于周朝是从西部的西岐(今陕西宝鸡)崛起,然后以小灭大,击败商朝,本就十分疲惫,再加上周武王在灭商后三年便去世了,一时无力统一山东一带的东夷部落。

东夷也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夏商时期,东夷原本是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到了周朝,东夷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族的泛称。秦汉以后,东夷则是指朝鲜、日本一带。

蚩尤部落、后羿部落等均是东夷部落的代表,黄帝打败炎帝后,其部落逐渐西迁到陕西、山西、河南一带,东夷也保持着较快的文明发展程度。

东夷的军事实力很强,建立了秦国的嬴氏部落就是东夷部落的一支,在商朝被灭国后,与商朝关系密切的嬴氏部落逃到甘肃天水,一步步建立秦国,并迁都咸阳。

尽管嬴氏部落迁走了,但东夷的整体实力依然很强,刚伐纣成功的周朝暂时不敢动它们。但在周朝第一次封国时,就已经有齐、鲁等国了,“鲁、燕、齐诸国,始封皆在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之南,此乃西周第一期之封建。”

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经过考证认为,鲁国的初封地在今河南平顶山的鲁山县,燕国的初封地在今河南漯河的郾城区(“燕”本作“郾”),而齐国的位置并不确切,但钱穆先生推测应该在河南南阳附近。由于“齐、许、申、吕由大姜”,而姜子牙又称吕望(吕尚),所以吕国有可能就是齐国。

那么,齐、鲁又是怎么到了山东的呢?

武王灭商后,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到殷地(今河南安阳),利用他统治殷民。为了监视武庚,武王派了三个兄弟,围着殷地建了邶、鄘、卫三个国家,被称为“三监”。

武王去世后,13岁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这“三监”都起了猜忌之心,于是武庚拉拢“三监”,联合部分东夷部落,一起造反了,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旦亲自带兵平叛,并把势力逐渐延伸到东夷地区。后来,周朝第二次分封。为了加强统治,将殷商族人分为几部分,一部分赐予鲁、卫等国,一部分迁徙到洛邑(成周),一部分续封到了宋国(河南商丘附近)。

除了内部分割,还有外部包围。周公将燕国徙封到了蓟(今北京),而将齐、鲁分别徙封到了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曲阜(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全面包围殷商势力,其中齐国封给了最能打仗的姜子牙,其军事意图很明显。

齐、鲁最初的分界线基本与今天的齐长城一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平阴县,经肥城市、济南市、济南市莱芜区、淄博市博山区、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至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入海,全长达1200余里。齐长城分为东西两端,最先修的西端便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

齐、鲁两国不仅土地肥沃,而且人文荟萃,鲁国走出了孔子,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汇集了孟子、荀子、邹子等诸子百家,在齐宣王时,获得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学士就多达76人。正是这样的底蕴,造就了如今的“齐鲁圣地,礼仪之邦”。(化春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