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鲁迅拒奖看文人应有的胸襟/宋殿儒

 sswy66 2021-01-24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点击上方"山水文苑"订阅我,每晚陪你赏析!

作者|宋殿儒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山水文苑 陪你赏析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情一相思,一世一相见。用文字行走,让心灵说话。爱山水,爱生活。     

我们往往在评说一个文人的时候,好像都会说“为文先做人”。就是说,要做好文,必得先做好人。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受到多数人的公认。

那么一个作家怎样做好自己呢?

这个问题恐怕带有阶级和政治因素在里面了。不过,经得起历史拷问的也不是没有答案。比如被大家称颂的好作家鲁迅就是一个典范。

截止目前,鲁迅距我们百余年了,可人们都还纷纷的热爱他和他的作品,认为他是一个文学造诣深厚,又做人正派的一个文人。

其实,鲁迅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在生活中也曾有过不妙的微词。比如他性格善于轻信,多疑,容易迁怒,在恋爱上还曾有过外遇的菲菲之念,对自己老婆有过于苛刻之嫌等。但是,作为一个文人的鲁迅,却在自身的“毛病”之外,站直了自己的一杆文笔,书写了自己一个文人应有的豁达胸怀。这点也许才是他真正在人们面前和历史面前站直大人的一个根本。

世界上很多文人都在“虚荣和名利”面前会吃败仗,会成为俘虏,会不顾自身应有的做人品格。而鲁迅可以做到“坐怀不乱”,敢于依然拒绝不该有的虚荣和名利。

1927年的鲁迅,已成为“创作五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的文学大笔。同年9月17日,鲁迅还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告诉他,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是,鲁迅面对很多文人都羡慕不已的荣誉和名利却给自己的学生这样的回复:“静农兄:……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倘这是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在鲁迅的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几层意思:一是鲁迅觉得自己远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创作水平和贡献;二是,认为目前中国也还没有这样的作家;三是认为中国文人不能因为是经常空缺诺奖去享受那份虚荣的照顾。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鲁迅正直正义、胸怀全局的做人品格。在后来诺奖的提名邀请中,还邀请到了胡适,后也同样被拒绝。

很可笑的是,在世界文学大奖的诱惑面前,中国乃至世界曾有很多作家在千方百计的努力摘取她。有从作品上努力的,也有从另一方面努力的。有一个时期,中国的文学界还为一个“诺奖受贿”的消息争得不可开交,还对一个“诗人”的茅盾奖不断质疑。

这就很说明一个问题,荣誉面前难能拒绝的仍然是大多文人自己。而鲁迅胡适等文人,他们拒绝了,并表示拒绝的理由之一是害怕“虚妄之下变成了一个‘翰林’之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态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拷问之下,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文人之所以真正经得起历史拷问,和口碑考验的,仍然是那些不图虚名,虚怀若谷感念天下的人。

一个文人没有真诚创作的胸怀,和感念天下的胸襟,只为名利,那么人格自然会有问题,文章也会变味,甚至腐朽。做好大文,必先做好自己这个人,做好这个人,必然要塑造好自己感念天下的胸襟。

作者简介:宋殿儒,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世界日报》《当代小说》、《小小说月刊》、《青春》、《椰城》、《吐鲁番》《新民晚报》及中央刊物《紫光阁》《中直党建》《中华魂》等国内外四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社员,记者,欣赏泰戈尔那句话:“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微信号:drwx66888  



《山水文苑》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情一相思,一世一相见。用文字行走,让心灵说话。爱山水,爱生活。 旨在发布精品美文,品读原创佳作。诚挚欢迎全国各省、市知名作家、文学爱好者授权发布原创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